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受惊(受驚)  拼音:shòu jīng
受到惊吓。《三国演义》第二五回:「使二嫂受惊,某之罪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师父受惊多次,不敢进大娘的门了。」
《漢語大詞典》:着惊(着驚)
受惊;吃惊。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只怕着了这惊,不肯再来了,如何是好?”《平山冷燕》第三回:“旨意一下,早有人报到 山显仁 府中来。 山显仁 着惊道:‘ 竇国一 为何参我?’”
分類:受惊吃惊
《漢語大詞典》:惊起
因受惊吓而突然动作。例如:深夜突然听到枪声,大家都从床上惊起。
《漢語大詞典》:惊飞(驚飛)
(1).受惊而飞。 宋 戴复古 《冬日移舟入峡避风》诗:“棹入黄芦蒲,惊飞白鷺羣。” 明 高启 《至吴松江》诗:“忘机旧鸥鸟,相见莫惊飞。”
(2).迅猛飘飞。 胡韫玉 《登楼叹》:“胡沙惊飞眯我目,胡风觱发寒我臆。”
分類:迅猛受惊
《國語辭典》:惊魂(驚魂)  拼音:jīng hún
惊心。唐。骆宾王畴昔篇〉:「惊魂闻叶落,危魄逐轮埋。」
分類:受惊神态
《國語辭典》:惊觉(驚覺)  拼音:jīng jué
受到惊动而觉醒。《三国演义》第三回:「庄主是夜梦两红日坠于庄后,惊觉,披衣出户,四下观望。」《儒林外史》第四五回:「睡到四更时分,门外一片声大喊。两兄弟一齐惊觉。」
《漢語大詞典》:惊散(驚散)
受惊而逃散。晋书·姚泓载记:“ 道济 率 王敬 、 沈林子 等逆衝 绍 军,将士惊散。” 南朝 梁武帝 《古意》诗之一:“飞鸟起离离,惊散忽差池。”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卒凶暴恣行……畏罪惊散,欲为乱。” 茅盾 《子夜》十七:“直到 吴荪甫 汽车上的喇叭在大门外接连叫了两次,门房里那一伙男女方才听到。牌局立刻惊散了。”
分類:受惊逃散
《國語辭典》:惊醒(驚醒)  拼音:jīng xǐng
1.人在睡梦中突然受惊而醒。《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布从睡梦中惊醒,急唤左右,却都被二人杀散。」《红楼梦》第五七回:「有时宝玉睡去,必从梦中惊醒。」
2.比喻使人在沉迷中猛然觉悟。如:「听了大家的劝告,他才惊醒过来,痛改前非。」
《國語辭典》:惊醒(驚醒)  拼音:jīng xing
睡眠中稍微受到外界的刺激,就会醒来的情况。如:「他睡觉的时候很惊醒,只要有一点声音,他就听见了。」
《漢語大詞典》:惊鸟(驚鳥)
受惊的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万民不附 商均 ,追就 禹 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离兽起荒蹊,惊鸟纵横去。” 宋 苏过 《飓风赋》:“惊鸟疾呼,怖兽辟易。”
分類:受惊
《國語辭典》:惊走(驚走)  拼音:jīng zǒu
惊慌逃走。《诗经。大雅。绵》汉。郑玄。笺:「将士众过己国,则惶怖惊走。」《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契丹主辞不见,经跃马入城,百姓皆惊走。」
分類:受惊
《漢語大詞典》:惊鹊(驚鵲)
受惊的乌鹊。比喻无处栖身的人。语本 三国 魏 曹操 《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宋 苏轼 《次韵蒋颖叔》:“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宋 苏辙 《次韵知郡贾蕃大夫思归》:“得坎浮槎应有命,投林惊鹊且安枝。”
《漢語大詞典》:惊定(驚定)
谓受惊的心情安定下来。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一:“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清 严长明 《十三日由东峰下山仍诣云台观宿》诗:“平生戒垂堂,惊定犹疑猜。”
《国语辞典》:土色  拼音:tǔ sè
像泥土一样的颜色。常用来形容人受惊吓或很狼狈、沮丧时的脸色。如:「他吓得全身发抖,脸如土色,两脚不听使唤。」
《漢語大詞典》:惊啼(驚啼)
受惊而啼叫或啼哭。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烧火盆行》:“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格磔。” 宋 洪迈 《夷坚甲志·仓卒有智》:“ 秀州 士大夫家一小儿,纔五岁,因戏剧,以首入捣药铁臼中,不能出……以新汲水急浇之,儿惊啼体缩,遂得出。” 明 高启 《客舍雨中听江卿吹箫》诗:“断猿哀雁总惊啼,我亦无端泪相续。”
《漢語大詞典》:惊麇(驚麏)
受惊的鹿。《文选·沈约〈宿东园〉诗》:“惊麏去不息,征鸟时相顾。” 李善 注:“今以 江 东人呼鹿为麏。” 清 朱昆田 《竞渡歌》:“或聚如鬭龙,或散如惊麏。”
分類:受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