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寒嗽
因受寒而咳嗽。宋史·岳飞传:“时 飞 方苦寒嗽,力疾而行。”
分類:受寒咳嗽
《国语辞典》:冷禁  拼音:lěng jìn
因受寒或受惊而身体颤抖。《西游记》第七二回:「长老没奈何,只得坐了。少时间,打个冷禁。」也作「寒噤」。
《漢語大詞典》:疹粟
皮肤受寒,起微粒如粟。俗称鸡皮疙瘩。《赵飞燕外传》:“夜雪,期射鸟者于舍旁, 飞燕 露立,闭息顺气,体温舒,亡疹粟。” 清 钱谦益 《后饮酒》诗之四:“薄寒肤疹粟,增歔体伸欠。”
《漢語大詞典》:轸粟(軫粟)
指人体因受寒而起的疙瘩。軫,通“ 疹 ”。 宋 梅尧臣 《戏作嫦娥责》诗:“又将清光射我腹,但觉軫粟生枯皮。”
《国语辞典》:冻毙(冻毙)  拼音:dòng bì
因受寒而导致死亡。如:「在寒流侵袭期间,总会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冻毙在路边。」《清史稿。卷四○。灾异志一》:「澄海大雨雪,牛马冻毙。」
《漢語大詞典》:芒粟
(1).穬麦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下·麦:“《食物本草》:‘穬麦,又名芒粟。’”
(2).指皮肤表面因受寒冷刺激而起的微粒。俗称鸡皮疙瘩。 宋 梅尧臣 《潘歙州话庐山》诗:“坐石浸两骹,炎肤起芒粟。” 宋 陆游 《客中夜寒戏作长谣》:“寝衣触体起芒粟,鼻息嘘润成冰凌。”
《漢語大詞典》:酸冻(痠凍)
指四肢受寒而麻木。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踢球》:“盖京师多寒,足指痠冻,儿童踢弄之,足以活血御寒,亦蹴踘之类也。”
《国语辞典》:寒證  拼音:hán zhèng
感受寒气、身体机能衰退或抵抗力减弱所出现的症候。如畏寒、面色苍白、口淡不渴等。
《國語辭典》:寒症  拼音:hán zhèng
中医把患者口不渴、畏寒、不怕热、手足冷、腹泻、脉象沉迟、舌苔白滑等症状称为「寒症」。
《国语辞典》:咽头炎(咽头炎)  拼音:yān tóu yán
因受寒或刺激性食物引起咽头部位的发炎。
《漢語大詞典》:分燠嘘寒
呵出热气使受寒的人温暖。形容对人十分热情、关心。 清 张潮 虞初新志卷一引无名氏《小青传》:“驰情感往,瞻睇慈云。分燠嘘寒,如依膝下。”
《國語辭典》:鸡皮疙瘩(雞皮疙瘩)  拼音:jī pí gē da
皮肤上因为寒冷或惊吓等刺激,引起附著于毛发的肌肉收缩而产生皮肤表面突起细密小粒的现象。因其状似去毛后的鸡皮,故称为「鸡皮疙瘩」。如:「她听了这番肉麻话,不禁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也称为「寒粟子」、「鸡皮栗子」。
《漢語大詞典》:寒栗子
因受寒或受惊,皮肤上出现的疙瘩。《水浒传》第一回:“太尉方纔爬得起来,説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栗子比餶飿儿大小。”一本作“ 寒粟子 ”。
《漢語大詞典》:霜露之病
谓因感受寒凉而起的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司马贞 索隐:“恙,忧也。言罹霜露寒凉之疾,轻,何忧於病不止。”按,《汉书·公孙弘传》作“霜露之疾”。
《漢語大詞典》:面瘫(面癱)
面神经麻痹,多由受风受寒或某些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发生病变的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减弱或消失,口角下垂,眼角扩大,不便或不能皱眉、闭眼、露牙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