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6,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嘎嘎
报警
吐曜
膻臊
逞芳
轰鸣
火花
沈声
鼓妖
印发
嗾使
照发
发调
发喊
鸣毂
《漢語大詞典》:嘎嘎
亦作“嘠嘎”。 一种儿童玩具,两头尖,中间大。《三侠五义》第五四回:“原来里面是个嘎嘎形儿,全无抓手,用油灰抹亮,惟独当中却有一缝,望时可以见天。 展爷 明白叫通天窟。”
《國語辭典》:报警(報警)  拼音:bào jǐng
1.遇有灾祸或盗匪等事发生时,通报以示警戒。
2.向治安机关报告事件状况,请求警方立刻派人来处理。如:「遇有盗贼,应立即报警。」
《國語辭典》:吐曜  拼音:tǔ yào
发光,借指日月星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漢語大詞典》:膻臊(羶臊)
(1).指某些动物身上发出的羶腥臊臭的气味。吕氏春秋·本味:“肉玃者臊,草食者羶。” 高诱 注:“肉玃者,玃拏肉而食之,谓鹰雕之属,故其臭臊也;草食者,食草木,谓麞鹿之属,故其臭羶也。”
(2).引申指肉类食物。 元 舒頔 《中秋对月无酒怅然孤吟》:“貰酒赏明月,盘中乏羶臊。”
(3).犹羶腥。 唐 李白 《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逆胡窃号,剥乱中原,虽……决洪 河 ,洒 秦 雍 ,不足以荡犬羊之羶臊。”参见“ 羶腥 ”。
《國語辭典》:膻腥(羶腥)  拼音:shān xīng
羊臭及鱼臭。《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手荐鸾刀,漫之膻腥。」
《漢語大詞典》:逞芳
谓花儿盛开发出芳香。 元 戴良 等《对菊联句》:“逞芳固的皪,鬭媚益晶荧。”
《國語辭典》:轰鸣(轟鳴)  拼音:hōng míng
发出轰隆轰隆的大声。如:「这群车阵所经之地,轰鸣大作。」
《國語辭典》:火花  拼音:huǒ huā
1.物体燃烧时所迸发的火星。如:「火花四射」。
2.比喻光辉灿烂的生命力。如:「生命的火花」。
《漢語大詞典》:沈声(沈聲)
亦作“沉声”。
(1).指声响发出后断而不续。类说卷二六引 唐 李肇 唐国史补·沉汎声:“ 董廷兰 善为沉声汎声,皆琴声也。”参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
(2).沉寂无声。谓保持沉默。 鲁迅 《书信集·致胡今虚》:“你说我最近二三年来,沉声而且隐藏,这是不确的,事实也许正相反。”
《漢語大詞典》:鼓妖
古谓发出怪声的不祥之兆。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晋文公 卒,庚辰,将殯于 曲沃 ,出 絳 ,柩有声如牛。 刘向 以为近鼓妖也。”隋书·五行志下:“时则有鼓妖,有鱼孽,有彘祸,有黑眚黑祥,惟火沴水。”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忽大声如巨礟,发於床前……曰:‘此为鼓妖,非吉徵也。’”
《國語辭典》:印发(印發)  拼音:yìn fā
印刷发行。如:「为了促销商品,他印发传单以招徕顾客。」
《國語辭典》:嗾使  拼音:sǒu shǐ
挑动、指使。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上。图画碑帖》:「百姓冉兴,为人嗾使打鼓告官家差役不均。」
《國語辭典》:照发(照發)  拼音:zhào fā
照此发出。多用于批发公文、电报等。
《漢語大詞典》:发调(發調)
(1).征调(物资或人员)。后汉书·朱穆传:“京师诸官费用增多,詔书发调或至十倍。”三国志·魏志·王脩传:“ 胶东 令 公沙卢 宗彊,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三国志·魏志·曹洪传“乃得免官削爵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初, 太祖 为司空时,以己率下,每岁发调,使本县平貲。”
(2).发出的曲调。 唐 白居易 《夜闻歌者》诗:“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絶。”
(3).指出口,出声。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无眼之棋,死棋也,看不动情,唱不发调者。”
(4).表现的情调。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工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漢語大詞典》:发喊(發喊)
发出喊叫声或吱叫声。《水浒传》第四九回:“当时 顾大嫂 手起,早戳翻了三五个小牢子,一齐发喊,从牢里打将出来。” 茅盾 《子夜》十三:“竹门呀呀地发喊,每一声是一个进出的人。”
《漢語大詞典》:鸣毂(鳴轂)
车毂发出刺耳的声音。语本 汉 刘向 说苑·立节:“ 雍门子狄 对曰:臣闻之,昔者王田於囿,左轂鸣,车右请死之。而王曰:‘子何为死?’车右对曰:‘为其鸣吾君也。’王曰:‘左轂鸣者,工师之罪也,子何事之有焉?’车右曰:‘臣不见工师之乘,而见其鸣吾君也。’遂刎颈而死。”后用为效死报君的典实。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故车右伏剑於鸣轂, 雍门 刎首於 齐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