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好道  拼音:hǎo dào
1.无论如何。《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才是。」也作「好倒」。
2.难道。《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总有也是他挣下的,好道拿他的不成?」也作「好倒」。
《國語辭典》:兀的  拼音:wù dì
1.指示词。那个、这个。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再送你十两银子做盘缠。」《三国演义》第二八回:「飞把手指曰:『兀的不是军马来也!』」
2.突然、忽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醉公兀的一下跳起来,向房里便跑。」
3.疑问词。怎么、岂。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似这般几时是了,我收了这铺儿。李德昌,你几时来家,兀的不痛杀我也。」
《國語辭典》:那些  拼音:nǎ xiē
询问事物数量的疑问词。如:「你到底读了那些书?」也作「哪些」。
《國語辭典》:了得  拼音:liǎo de
1.了却、完结。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元。张可久 小桃红。晚风吹上海云腥套:「了得相思去年病,不堪听。」
2.本领高强。《西游记》第九七回:「大哥是个了得的,向者那般毒魔狠怪,也能收服,怕这几个毛贼。」《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何道那厮也是个了得的。」
3.表示情势严重得让人无法忍受。反诘语句,多跟在还字的后面。《老残游记》第五回:「你这东西谣言惑众,还了得吗!」《文明小史》第五二回:「这混帐王八蛋,有心奚落本府,这还了得。」
4.懂得、了解。《水浒传》第三三回:「为首的教头,虽然了得些鎗刀,终不及花荣武艺。」
《國語辭典》:得了  拼音:dé le
1.完毕、完成。《儒林外史》第一四回:「他又见了几个冲心的钱,这事才得了。」
2.表示怀疑的语气。如:「得了,你会帮忙才怪!」
3.制止之词。如:「得了!得了!你们不要七嘴八舌,一个个慢慢说。」
《國語辭典》:道不得  拼音:dào bù dé
说不得、不可以说。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祝神祇,礼忏会,休只管央及俺菩提,道不得:『念彼观音力。』」也作「道不的」。
《漢語大詞典》:云尔哉(云爾哉)
(1).用于语尾。表示疑问。
(2).表示反诘。 唐 高适 《奉和鹘赋》:“未知鸳鷺之所适,孰与夫鹏鷃兮逍遥云尔哉!” 明 方孝孺 《传经斋记》:“经者,治天下之具也,岂直文辞云尔哉?”
《国语辞典》:岂不是(岂不是)  拼音:qǐ bù shì
1.正是、正对。表示肯定的语气。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孩儿也,你说的岂不是。」
2.难道不是。表示反诘的语气。如:「你这样做,岂不是在呕气吗?」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著,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漢語大詞典》:有何面目
反诘语。表示无颜,没有脸面。战国策·秦策五:“王召 姚贾 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於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復见寡人?’”后汉书·独行传·赵苞:“食禄而避乱,非忠也;杀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於天下?”《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今日 宋江 虽存,有何面目再见 山东 父老、故乡亲戚?”
《國語辭典》:疑问句(疑問句)  拼音:yí wèn jù
表示询问或反问的语句。如:「花开了吗?」、「难道你看不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