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区夏(區夏)  拼音:qū xià
指华夏、中国。《书经。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清。朱彝尊〈满江红。玉座苔衣〉词:「看寻常谈笑敌曹刘,分区夏。」
《漢語大詞典》:南道
(1).指南方。史记·游侠列传:“至若北道 姚氏 ,西道诸 杜 ,南道 仇景 ,东道 赵他 、 羽公子 , 南阳 赵调 之徒,此 盗跖 居民间者耳,曷足道哉!” 汉 王充 论衡·言毒:“南道名毒曰短弧。”
(2).南面或南方的道路。《楚辞·刘向〈九叹·忧苦〉》:“邅彼南道兮,征夫宵行。” 王逸 注:“言己放流转彼 江南 之道。”
(3).专指古代中原地区对 西域 交通的主要道路南北二道中的南道。汉书·西域传上:“自 玉门 、 阳关 出 西域 有两道。从 鄯善 傍 南山 北,波河西行至 莎车 ,为南道;南道西踰 葱岭 则出 大月氏 、 安息 。”
《漢語大詞典》:代还(代還)
(1).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新唐书·朱敬则传:“侍御史 冉祖雍 诬奏与 王同晈 善,贬 涪州 刺史。既明其非罪,改 庐州 。代还,无 淮南 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宋史·真宗纪二:“丁巳,詔:诸路转运使代还日,在任兴除利害,升黜能否,凡所经画事悉条上以闻。”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贤达高风:“﹝ 张咏 ﹞ 咸平 二年以工部侍郎知 杭州 ……四年,州民诣闕献《土星图》一,银百两,乞留知州。詔仍还其银,而奬諭 咏 ,竟以代还。”
(2).指军队被调回原地驻防。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初, 南詔 陷 安南 ,敕 徐泗 募兵二千赴援,分八百人别戍 桂州 ,初约三年一代……戍 桂州 者已六年,屡求代还。”
《國語辭典》:中区(中區)  拼音:zhōng qū
1.中心区域。晋。左思〈蜀都赋〉:「于是乎金城石郭兼匝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宋史。卷七○。律历志三》:「国家飞运于宋,作京于汴,诚万国之中区矣。」
2.人世间。晋。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南朝齐。谢朓〈始出尚书省〉诗:「中区咸已泰,轻生谅昭洒。」
《國語辭典》:还本(還本)  拼音:huán běn
偿还资本、本金。
《漢語大詞典》:冀方
古泛指中原地区。《书·五子之歌》:“有此冀方。” 蔡沉 集传:“ 尧 授 舜 , 舜 授 禹 ,皆都 冀州 。言 冀 方者,举中以包外也。”《孔子家语·正论解》:“《夏书》曰:‘维彼 陶唐 ,率彼天常,在此 冀 方。’” 王肃 注:“中国为 冀 。”
《漢語大詞典》:中方
(1).指中原地区。 晋 傅玄 《宜男花赋》:“猗猗令草,生於中方;花曰宜男,号应禎祥。” 唐 卢纶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闻説中方高树林,曙华先照囀春禽。”元史·礼乐志三:“天垂灵顾,地献中方。帝力所拓,神武莫当。”
(2). 中国 方面。《解放日报》1984.10.8:“ 中 美 高能物理委员会举行第五次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 中 方代表有主席 谷羽 ,委员 章综 等。”
《漢語大詞典》:华言(華言)
(1).浮华之言;浮夸之言。 汉 焦赣 《易林·咸之颐》:“华言风语,自相詿误,终无凶事,安寧如故。”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大夫曰:‘文学言治尚於 唐 虞 ,言义高於秋天,有华言矣,未见其实也。’”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及有所得,多出先儒论断之外。文字尚理致,不为华言。”
(2).指中原地区的语言。后泛指汉语。 宋 梅尧臣 《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献鲜秃髮驰,问译华言答。”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尝闻 天竺 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嚮,即翻为 华 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
《國語辭典》:马班(馬班)  拼音:mǎ bān
汉司马迁作《史记》,班固作《汉书》,皆为良史之材,世称为「马班」。《文史通义。内篇一。书教下》:「史氏继春秋而有作,莫如马班。」也作「班马」。
《國語辭典》:就地  拼音:jiù dì
1.原处。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七出:「一回呵滚沙场兔、鹿儿无头赶,都难动弹,就地里踠跧。」
2.顺势。《西游记》第三○回:「八戒就地扯个谎,忙道:『委是想你!委是想你!』」
《漢語大詞典》:中境
(1).犹中土,指中原地区。魏书·礼志一:“正位中境,奄有万方。”
(2).心境。 宋 陶谷 清异录·衣服:“ 武帝 缘金丹示孽,中境躁乱。”
《漢語大詞典》:逆胡
旧称侵扰中原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 晋 刘琨 《劝进表》:“逆胡 刘曜 ,纵逸 西都 。” 宋 张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羣盗纵横,逆胡猖獗。” 章炳麟 《〈革命军〉序》:“夫 中国 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
《漢語大詞典》:外邦
(1).指地方州郡。 宋 曾巩 《襄州谢到任表》:“备名儒馆,十有三年,然而三易外邦,五回星岁。”
(2).古代诸侯国称本国以外的邦国,或泛指中原地区以外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所在地下得玉肫金狗之类,此皆古者以赂外邦之奇货也。见 郭璞 穆天子传注。”按,穆天子传卷二“黄金之鹿,白银之麕” 郭璞 注:“今所在地中得玉肫金狗之类,此皆古者以赂夷狄之奇货也。”
(3).指外国。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东要抚:“国家气运所关、所虑,一蹶不振,从此为外邦所轻。” 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亲》:“你为着一个异种外邦的女人,就连家庭也不顾了,亏得你平常还那样孝顺。”
《國語辭典》:立正  拼音:lì zhèng
端正直立。通常在军事或体操口令上,命令人在原地站好,挺胸正立。
《漢語大詞典》:蔡女
(1). 蔡 国的女子。《楚辞·刘向〈九叹·愍命〉》:“ 蔡 女黜而出帷兮,戎妇入而綵绣服。” 王逸 注:“ 蔡女 , 蔡 国贤女也。”
(2).泛指中原地区的女子。 唐 上官仪 《咏画障》:“ 蔡 女菱歌移锦缆, 燕 姬春望上琼鉤。”
(3).指 东汉 才女 蔡文姬 。 唐 陈子昂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诗:“ 明妃 失 汉 宠, 蔡女 没 胡 尘。”《剪灯新话·联芳楼记》:“由是名播远邇,咸以为 班姬 、 蔡女 復出, 易安 、 淑真 而下不论也。”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微吟风引,薄 蔡女 之言才;妙解天成,过 宓妃 之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