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64,分218页显示  上一页  138  139  140  141  142  144  145  146  14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十忿怒明王经
十长养心
十受生藏
十金刚心
十金刚心向果
十波罗夷
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菩萨
十重戒
显教十重戒
密教十重戒
十重罪
十重障
十重深行
十重禁戒
十忿怒明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之略名。
十长养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心地品曰:「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案明藕益梵网合注,以为即十行法门。
十受生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受生者,即生于如来之家也。藏即含藏之义,含藏所修所證之理也。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第三十九参妙德夜神,问言云何修菩萨行,生于如来家?答言善男子菩萨有十种受生藏,若能修习圆满,即入毗卢遮那如来无量之受生藏海,一切菩萨示现受生,我皆愿与亲近,是名受生藏。一供养诸佛受生藏。(中略)十入如来地受生藏。见华严经七十四。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受生,即生如来家也。藏即含藏之义,含藏所修所證之理也。谓善财童子于华严会上第三十九参,妙德夜神,问言:云何修菩萨行?生如来家?答言:善男子,菩萨有十种受生藏,若能修习圆满,即入毗卢遮那如来无量受生藏海。愿一切菩萨示现受生,我皆亲近,是名受生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藏海者,谓其含藏之广也。)
〔一、供养诸佛受生藏〕,谓菩萨愿常恭敬供养一切诸佛,深信爱乐,修诸功德,无有厌足,即得生如来家,是名供养诸佛受生藏。
〔二、发菩提心受生藏〕,梵语菩提,华言道。谓菩萨发无量菩提心,恒起大悲,救护众生,摄化成就,即得生如来家,是名发菩提心受生藏。
〔三、观诸法门修行受生藏〕,谓菩萨观察一切法门,修学普贤诸行愿海,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即得生如来家,是名观诸法门修行受生藏。(普贤,菩萨名也。)
〔四、深心普照三界受生藏〕,谓菩萨具清净增上深心,得如来菩提光明,普能照耀过现未来三世诸障碍山,即得生如来家,是名深心普照三界受生藏。(障碍山者,喻众生惑业高厚如山,不易动拔也。)
〔五、平等光明受生藏〕,谓菩萨成就诸佛法忍,光明平等,照耀一切世间,见者欢喜,咸蒙利益,即得生如来家,是名平等光明受生藏。(诸佛法忍者,谓于诸佛之法,忍可而印證也。)
〔六、生如来家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随诸佛住,得甚深法门,具广大行愿,同佛善根共一体性,是名生如来家受生藏。
〔七、佛力光明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入佛智力,得大光明,游诸刹海,供养承事一切诸佛,是名佛力光明受生藏。(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八、观普智门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住童真位,普能观察一一智慧法门,尽无量劫,演菩萨行,是名观普智门受生藏。(童真位者,即十住中之第八位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九、普现庄严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能以种种庄严无量佛刹,化一切身,周流法界,成熟众生,是名普现庄严受生藏。
〔十、入如来地受生藏〕,谓菩萨生如来家,入如来所,受灌顶法,预在佛数,能知一切行,及知一切众生随顺调伏。是名入如来地受生藏。(灌顶法者,即十住中第十位菩萨之法也。)
十金刚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觉了法性,菩萨发大愿心,誓欲了解无量无边不可穷尽之一切微妙法门,而不使有遗馀,故曰觉了诸法。二、化度众生,菩萨以无上涅槃道,度脱十方无量无边之一切众生,悉使出离诸趣,故曰化度众生。三、庄严世界,菩萨谓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穷尽,我当以诸佛国土最上庄藏之具庄严之,故曰庄严世界。四、善根回向,菩萨以种种修行之善根,悉皆回向于无上之佛果菩提及法界之众生,故曰善根回向,五、奉事大师,菩萨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奉事供养无量无边之一切诸佛,悉使周遍而无所阙少,故曰奉事大师。六、实證诸法,菩萨于诸法实相之理,非实非虚,非有非无,悉皆真实證知,故曰实證诸法,七、广行忍辱,菩萨或被众生呵骂,或被众生楚挞,或被截手足,或被割耳鼻,如是一切,皆能忍受,无有瞋恨,故曰广行忍辱。八、长时修行,菩萨谓未来世劫,无量无边,不可穷尽,我当尽彼之劫,行菩萨之道,教化众生,永不疲倦,故曰长时修行。九、自行满足,菩萨建立妙行,以心为主,心体寂静,则能圆满一切功德善根,具足无上大菩提道,故曰自行满足。十、令他愿满,菩萨自行既满,慈悲之心,转更增上,故为求解脱者,教涅槃之道,为求佛法者,说大乘之法,悉使其愿心满足,故曰令他愿满。见华严经五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像金刚宝石一样晶莹锐利的心,即觉了法性、化度众生、庄严世界、善根回向、奉事大师、实證诸法、广行忍辱、长时修行、自行满足、令他愿满。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金刚是喻。金刚心者,谓菩萨之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觉了诸法〕,谓菩萨发大愿心,誓欲了知无量无边不可穷尽一切微妙法门,无有遗馀,故云觉了诸法。
〔二、化度众生〕,谓菩萨以无上涅槃之道,度脱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众生,悉得出离诸趣,故云化度众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庄严世界〕,菩萨谓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穷尽;我当以诸佛国土最上庄严之具而庄严之,故云庄严世界。
〔四、善根回向〕,谓菩萨以种种修行善根,皆悉回向无上佛果菩提,普及法界众生,故云善根回向。(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奉事大师〕,大师即佛也,谓菩萨以所修善根功德,承事供养无量无边一切诸佛,悉令周遍,无所阙少,故云奉事大师。
〔六、实證诸法〕,谓菩萨于诸法实相之理,非实非虚,非有非无,悉皆真实證知,故云实證诸法。
〔七、广行忍辱〕,谓菩萨或被众生诃骂,或被楚挞,或截手足,或割耳鼻,或挑其目,或级其头,如是一切皆能忍受,无有瞋恨,故云广行忍辱。
〔八、长时修行〕,菩萨谓未来世劫,无量无边,不可穷尽;我当尽彼之劫,行菩萨道,教化众生,永无疲倦,故云长时修行。(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九、自行满足〕,谓菩萨建立妙行,以心为本,心体清净,则能圆满一切功德善根,具足无上大菩提道,故云自行满足。
〔十、令他愿满〕,谓菩萨自行既满,慈悲之心转更增上。故为求解脱者,说于涅槃之道,为求佛法者,说于大乘之法,悉皆令其愿心满足,故云令他愿满。
十金刚心向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心地品曰:「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案明藕益梵网合注,以为似圆家十信,亦即十回向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回向的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
十波罗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重禁戒也。有显密二种。(参见:十重戒)
【佛学常见辞汇】
十重禁戒。(参见:十重戒)
十重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作十波罗夷。有显密两种。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佛学次第统编】
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谓慈心怜悯,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 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谓守礼自防,不应行欲事也。经云:「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亲属,是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谓言当诚实,不应虚妄诳他也。经云:「应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 谓酒能昏神乱性,故不应酤也。经云:「一切酒不得酤,是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谓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也。经云:「闻外道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辈,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说他人罪过,是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谓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经云:「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者,是波罗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谓不应生忿怒之心也。经云:「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谓于佛法僧所,常见恭敬尊重,不应谤毁也。经云:「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剌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念妄见,是波罗夷罪。」
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论立十波罗蜜,称曰十胜行,为菩萨十地之行法:一施波罗蜜Da%napa%ramita%,二戒波罗蜜S/i^lapa%ramita%,三忍波罗蜜Ks!a%ntipa%ramita%,四精进波罗蜜Viryapa%ramita%,五静虑波罗蜜Dhya%napa%ramita%,六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七方便善巧波罗蜜Upa%yapa%ramita%,有回向方便善巧与拔济方便善巧之二种。八愿波罗蜜Pranidanapa%ran^jat!,有求菩提愿与利乐他愿之二种。九力波罗蜜Balapa%ramita%,有修习力与思择力之二种。十智波罗蜜Jn^a%napa%ramita%,有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之二者。此是开六波罗蜜之第六而为后之四波罗蜜也。见唯识论九。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蜜。(内即内身,谓头目身命等;外即外财,谓金银财物等也。)
〔二、尸罗波罗蜜〕,梵语尸罗,华言清凉。谓离热恼,得清凉故。亦云防止,谓调练三业,止过防非,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也。又戒经云:菩萨具持众戒,而无所著,是名尸罗波罗蜜。(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三、羼提波罗蜜〕,梵语羼提,华言忍辱。他人加恼为辱,于辱安受曰忍。谓内心能安忍外所辱也。经云:菩萨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摇动,是名羼提波罗蜜。
〔四、毗梨耶波罗蜜〕,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练心于法曰精,精心务达名进。谓勤修善法,心无懈怠也。经云:菩萨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五、禅那波罗蜜〕,梵语禅那,华言静虑。谓念虑皆忘,安心理境。又名智生,谓依定生智也。经云:菩萨于五欲境,无所贪著,诸次第定,悉能成就,是名禅那波罗蜜。(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诸次第定者,谓于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等次第而入也。)
〔六、般若波罗蜜〕,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决定审理名智,造心分别名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能通达无碍也。经云:菩萨于诸佛所,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一切智门,是名般若波罗蜜。(实相,即一实相也,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印即印定一切法皆无相故。)
〔七、方便波罗蜜〕,方即方法,便即便宜。谓善巧方便,随机利物,称适缘宜也。经云:菩萨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说法,是名方便波罗蜜。
〔八、愿波罗蜜〕,愿即誓愿,志求满足也。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尽未来际,成就行愿也。经云:菩萨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尽未来劫,證得如来智慧,是名愿波罗蜜。(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九、力波罗蜜〕,力即力用,谓行满功成,万境无动,能善办众事也。经云:菩萨具深心力,无有杂染,乃至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是名力波罗蜜。
〔十、智波罗蜜〕,智即智慧,谓决断无惑,證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无碍也。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名智波罗蜜。
十波罗蜜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檀波罗蜜,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之十菩萨也。位于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
十重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作十波罗夷。有显密两种。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佛学次第统编】
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谓慈心怜悯,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 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谓守礼自防,不应行欲事也。经云:「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亲属,是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谓言当诚实,不应虚妄诳他也。经云:「应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 谓酒能昏神乱性,故不应酤也。经云:「一切酒不得酤,是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谓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也。经云:「闻外道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辈,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说他人罪过,是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谓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经云:「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者,是波罗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谓不应生忿怒之心也。经云:「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谓于佛法僧所,常见恭敬尊重,不应谤毁也。经云:「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剌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念妄见,是波罗夷罪。」
显教十重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中,又有深浅两种,其深者,千钵经所说之十重是也,但此唯约于心性,说实相之理为十重,未别说其戒相,盖其戒相即梵网所说之十重戒也。经五说:「一者如来一切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菩萨若于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觉心真净,了见心性无染无著。是故菩萨能持十重戒者,是即名为不坏毗尼。(中略)十者如来一切心法,毕竟无相,离于心想,清净无障。菩萨能持十重戒者,于戒净性不见有戒不见无戒,得名證离小乘执缚一切戒相,是则名为究竟毗尼。」其浅者即梵网经所说之十无尽藏戒也。是戒相虽为十种,而此中具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对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若犯之。则得波罗夷罪。浅释之第一杀戒,佛子若自杀,教人使杀,方便而杀,赞叹而杀,见作而随喜,乃至咒杀,杀之因,杀之缘,杀之法,杀之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之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则是菩萨之波罗夷也。第二盗戒,若佛子自盗,教人使盗,方便而盗,赞叹而盗,见作而随喜,乃至以咒而盗,盗之因,盗之缘,盗之法,盗之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之物,一切之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之财物者,是菩萨之波罗夷也。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加毁戒。九瞋心不受悔戒。十谤三宝戒。所以言十无尽者,如例示一二,以一戒中存种种项目故也。
密教十重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二说:(一)无畏三藏禅要曰:「一、菩提心不可退,有妨成佛故也。二、不可舍三宝而归依外道,是为邪法故也。三、不可毁谤三宝及三乘之教典,背佛性故也。四、于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非凡夫之境故也。五、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而趣向,二乘之法,断三宝之种故也。六、于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可说使彼发二乘心之法,违于本愿故也。七、不应对于小乘及邪见人之前辄说大乘之法,恐彼生谤获大殃故也。八、不可发起诸邪见等之法,恐断善根故也。九、于外道之前,不可自说我具无上菩提之妙戒。恐彼以瞋恨之心,求如是之物,不辨得,则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也。十、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可作,又不可使人作,见作而随喜,与利他之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也。」(二)大日经九说前四重。同十七说后六重。曰:「一、不应舍正法,一切如来之圣教,皆当授修行受持读诵,如大海之纳百川,无厌足之心。若于诸乘了不了之义,于一切法门,随生弃舍之心。则如声闻乘中对于若堪作法之人,心生口言,舍一法随成舍戒。在具足毗尼,虽不堕众教固非犯戒之罪,今于此秘密大乘,毕竟无有舍义,故成重罪也。又此一切法门,皆是大悲世尊于无量阿僧祇劫所积集,为欲于普门饶益一切众生,故演说之,犹如不应不辨字轮之一,如声闻人,舍一事,犹因和合之义断,而丧失律仪,何况摩诃衍耶?二、不应舍离菩提心,此菩提心,于菩萨之万行犹如大将之幢旗,若大将丧失幢旗时,则是三军败绩,堕于他之胜处,故为波罗夷也。三、于一切法不应悭吝,有人不舍正,不离菩提心,然于正法悭吝,不肯观机而惠施,亦波罗夷罪也。四、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此是与四摄相违之法,四摄是菩萨具戒中之四依,初受戒时,先应开示此遮难,若能奉行者,方可受之,不能奉行,则非摩诃萨埵,不得受之。其所以然者,菩萨发一切智心,为欲普摄一切众生,为欲作三乘入道因缘,而今反作四摄相违之法,起众生障道之因缘故也。五、不谤一切三乘教法,若谤之者,即是谤佛法僧谤大菩提心,故为犯重。以秘密藏中一切方便皆是佛之方便也,是故毁一一之法,即是谤一切法。世间治世产业艺术等事,皆有正理相应,亦不可谤,何况三乘法耶?六、不应于一切法生于悭吝,菩萨集一切法,为一切众生也,若有所秘惜,则是舍菩提也,故为犯重。七、不得邪见,拨无因果,无无见道之人等诸邪见是也,自然舍佛法僧及菩提心,故为犯重。八、于发大心人劝发其心不令退息,若见其懈退而不劝发,或阻止其心,或使离无上菩提之道,则是违逆一切如来所应作之事,故为犯重。九、于小乘人前不观彼根而说小法,或于大乘人之前不观彼机而说小法之行,即犯重禁。是以方便不具,违逆如来之方便,差机说法,为人天之怨故也。十、菩萨常当行施,不得施他人以害物之具,如施酒施药刀杖之类,一切不饶益之具,是犯重也。
十重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恶同。
十重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别教之菩萨于十地所渐断之十种重障也。一、异生性障,异生性者,以分别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种子,建立凡夫异生性故也。菩萨初地之入心入于见道,即断此障,以舍异生性而得圣性也。二、邪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误犯三业也。所知障障二地极净之尸罗戒故入二地时,便能永断。三、闇钝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之障也。此障障三地之胜定与总持及其所发之殊胜三慧,故入三地时,便能永断。四、微细烦恼现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摄于与第六识俱之身见等,为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时,便能永断。五、于下乘般涅槃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五地时,便能永断。六、粗相现障行,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障六地无染净道,入第六地时,便能永断。七、细相现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障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八、无相中作加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恒相续而尚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无加行道,故得入八地时便能永断。九、利他中不欲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所知障中信生一分,令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之事业,入十地时,便能永断。说见成唯识论九。
【佛学常见辞汇】
别教的菩萨在十地时所渐渐断除的十种重障,即异生性障、邪行障、闇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于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佛学次第统编】
十重障者:
一、异生性障 异生性者,以分别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种子,建立凡夫异生性故也。
二、邪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所知障所起误犯之业也。
三、闇钝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所闻思修法忘失之障也。
四、细微烦恼现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摄于与第六识俱之身见等,为最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说名微细。
五、于下乘般涅槃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厌生死,乐趣涅槃,同下二乘,厌苦欣灭。
六、粗相现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粗相现行。
七、细相现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
八、无相中作加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
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中不得自在。
十重深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真言阿闇梨有十重之深行。
十重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十重戒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