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64,分218页显示 上一页 130 131 132 133 134 136 137 138 139 下一页
十日十夜
十牛图序
十四生
十四等
十四根
十四难
十四行偈
十四种色
十四变化
十四神九王
十四佛国往生
十世
十世隔法异成门
十支论
佛类词典(续上)
真言十心十日十夜
十牛图序
十四生
十四等
十四根
十四难
十四行偈
十四种色
十四变化
十四神九王
十四佛国往生
十世
十世隔法异成门
十支论
真言十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种子心,从久远世间展转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违理之心,推求种种而不能得,后忽自有念生,我今节食持斋,是善法也。然犹未是佛法中之八关戒。彼以节食自戒,故即觉缘务减少,使我饮食易足不生驰求劳苦,尔时生少分不意之心,欢喜而得安稳,亦数数修有此利益。此是最初微识善恶之因果,故名种子心。二、芽种,于每月六斋日八关戒也。六斋日,即是智度论中所说上代五通仙人劝于此日断食,顺善法,又免鬼神灾横之论。由于止息贪求常见利乐之故,欲修有此法使得增长,于持斋日舍财物以与六亲,自己不食,则我无守护之忧,使他人爱敬,获孝养之誉,见此因果,故转生欢喜,生欢喜故,善心稍增。如由种生芽也。三、疱种,欲成此守斋之善心,修有无贪慧舍之心,由于修有。故善心渐渐增长,复能施与非亲识之人。尔时善萌益见增长。犹如芽茎滋盛尚未生叶之时,故名疱种。四、叶种,已能习行慧舍,藉此为因,渐能甄释所观之境,如此之人德行高胜,我今应亲近而供养之,即是慧性渐开,遇善知识之由渐也。五、敷华,慧性渐开,甄别所施之境,见其利他之益,如世间伎乐之人,能化大众而使欢喜,故施与之。又以尊宿耆旧,见闻较多,及学行高尚,为世师范,推诚欢喜,而施与之。使我施时之心益形欢喜,此即花种也。六、成果,所习纯熟,不特欢喜,复能以亲爱之心施与学行之人。又由前施之因缘,得闻法之利,知彼怀出离内欲等胜德,狎习亲附而供养之。即是成果也。七、受用种子,已能作斋施,见其利益,即知三业不善,皆以是为哀恼之因缘,我当舍之,护戒而住。由于护戒,故现世获诸善利,有大名闻,身心安乐,益复增广贤善,命终得生天。譬如种果已成,受用其实也。故曰受用种子。八、婴童心,既知尊行之人,宜亲近供养,又见持戒能生善利,即是渐识因果。今复闻善知识言此大天能与一切之乐,若虔诚供养,则所愿皆满,即能生归依之心。所谓自在天,梵天,那罗延天,乃至大围陀论师等也。时彼闻如是等世间之三宝(自在天,四韦陀为传法者),欢喜归依随顺修行,即是第八婴童心之无畏依也。九、殊胜心,即于此第八无畏依中复有殊胜心也,既闻世间诸薄伽梵宜供养归依,遂生心此诸三宝中何物为胜,我当择其善者,随顺修行,由于前之善根力故,于彼所说法中,随得殊胜住,有求解脱之智(即求空智之心)生也。十、决定心,已于解脱之空法作證也(此心即第四唯蕴无我乘之初种子心也)。已上十心中,前六心就愚童斋心而说之,后四心就第三婴童无畏而明之。然三乘一一之地,皆具此十心也。十心中前八心,对于外道违理之心,而名为顺理之心,又对于后二心为违世之心,而名为顺世之八心。若以十住心分别之,则第三婴童无畏心为后二心,是违世,第四唯蕴无我心已上,总为违世之十心。出大日经疏三。
(名数)一、种子心,从久远世间展转相承,有善法之名,然以违理之心,推求种种而不能得,后忽自有念生,我今节食持斋,是善法也。然犹未是佛法中之八关戒。彼以节食自戒,故即觉缘务减少,使我饮食易足不生驰求劳苦,尔时生少分不意之心,欢喜而得安稳,亦数数修有此利益。此是最初微识善恶之因果,故名种子心。二、芽种,于每月六斋日八关戒也。六斋日,即是智度论中所说上代五通仙人劝于此日断食,顺善法,又免鬼神灾横之论。由于止息贪求常见利乐之故,欲修有此法使得增长,于持斋日舍财物以与六亲,自己不食,则我无守护之忧,使他人爱敬,获孝养之誉,见此因果,故转生欢喜,生欢喜故,善心稍增。如由种生芽也。三、疱种,欲成此守斋之善心,修有无贪慧舍之心,由于修有。故善心渐渐增长,复能施与非亲识之人。尔时善萌益见增长。犹如芽茎滋盛尚未生叶之时,故名疱种。四、叶种,已能习行慧舍,藉此为因,渐能甄释所观之境,如此之人德行高胜,我今应亲近而供养之,即是慧性渐开,遇善知识之由渐也。五、敷华,慧性渐开,甄别所施之境,见其利他之益,如世间伎乐之人,能化大众而使欢喜,故施与之。又以尊宿耆旧,见闻较多,及学行高尚,为世师范,推诚欢喜,而施与之。使我施时之心益形欢喜,此即花种也。六、成果,所习纯熟,不特欢喜,复能以亲爱之心施与学行之人。又由前施之因缘,得闻法之利,知彼怀出离内欲等胜德,狎习亲附而供养之。即是成果也。七、受用种子,已能作斋施,见其利益,即知三业不善,皆以是为哀恼之因缘,我当舍之,护戒而住。由于护戒,故现世获诸善利,有大名闻,身心安乐,益复增广贤善,命终得生天。譬如种果已成,受用其实也。故曰受用种子。八、婴童心,既知尊行之人,宜亲近供养,又见持戒能生善利,即是渐识因果。今复闻善知识言此大天能与一切之乐,若虔诚供养,则所愿皆满,即能生归依之心。所谓自在天,梵天,那罗延天,乃至大围陀论师等也。时彼闻如是等世间之三宝(自在天,四韦陀为传法者),欢喜归依随顺修行,即是第八婴童心之无畏依也。九、殊胜心,即于此第八无畏依中复有殊胜心也,既闻世间诸薄伽梵宜供养归依,遂生心此诸三宝中何物为胜,我当择其善者,随顺修行,由于前之善根力故,于彼所说法中,随得殊胜住,有求解脱之智(即求空智之心)生也。十、决定心,已于解脱之空法作證也(此心即第四唯蕴无我乘之初种子心也)。已上十心中,前六心就愚童斋心而说之,后四心就第三婴童无畏而明之。然三乘一一之地,皆具此十心也。十心中前八心,对于外道违理之心,而名为顺理之心,又对于后二心为违世之心,而名为顺世之八心。若以十住心分别之,则第三婴童无畏心为后二心,是违世,第四唯蕴无我心已上,总为违世之十心。出大日经疏三。
十日十夜
【佛学大辞典】
(修法)十日十夜念佛之行也。平等觉经曰:「佛言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
(修法)十日十夜念佛之行也。平等觉经曰:「佛言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
十牛图序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一、寻牛序,二、见迹序,三、见牛序,四、得牛序,五、牧牛序,六、骑牛归家序。七、忘牛存人序,八、人牛俱亡序。九、返本还源序。十、入尘垂手序。十牛图之作者,不能确定为谁。据会元,似廓庵禅师(大随静禅师之法嗣)作此图与颂,然在四部录等,见十牛图序,乃为所谓清居禅师(传未详)者所作。或言清居禅师之十牛图,与今图不同,依牛之彩色形式,似示进步之次第者,或者廓庵禅师修正之而行于今时也。然而譬心事修练之事以牧牛之事,实有由来。阿含经中说牧牛十二法,智度论明十一事。又禅门之诸祖,有提唱水牯牛之公案者,如马祖禅师之水牯牛公案是也。又如沩山灵祐禅师上堂曰: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个水牯牛是也。如是以牛譬说心地之修治,自古已然。案第一寻牛,即发菩提心之位也,第二见迹至第六骑牛归家五者,修行之位也,第七忘牛存人与第八人牛俱存,成菩提之位也,此忘牛存人为小乘我空之成菩提,人牛俱忘为大乘我法俱空之成菩提也。第九返本还源入涅槃之位也。是通于大小乘而言。第十入尘垂手方便究竟之位也。其颂列下。十牛图颂一卷,宋师远述。○十牛图颂一卷,明胡文焕著。○十牛颂和颂一卷。
(譬喻)一、寻牛序,二、见迹序,三、见牛序,四、得牛序,五、牧牛序,六、骑牛归家序。七、忘牛存人序,八、人牛俱亡序。九、返本还源序。十、入尘垂手序。十牛图之作者,不能确定为谁。据会元,似廓庵禅师(大随静禅师之法嗣)作此图与颂,然在四部录等,见十牛图序,乃为所谓清居禅师(传未详)者所作。或言清居禅师之十牛图,与今图不同,依牛之彩色形式,似示进步之次第者,或者廓庵禅师修正之而行于今时也。然而譬心事修练之事以牧牛之事,实有由来。阿含经中说牧牛十二法,智度论明十一事。又禅门之诸祖,有提唱水牯牛之公案者,如马祖禅师之水牯牛公案是也。又如沩山灵祐禅师上堂曰: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个水牯牛是也。如是以牛譬说心地之修治,自古已然。案第一寻牛,即发菩提心之位也,第二见迹至第六骑牛归家五者,修行之位也,第七忘牛存人与第八人牛俱存,成菩提之位也,此忘牛存人为小乘我空之成菩提,人牛俱忘为大乘我法俱空之成菩提也。第九返本还源入涅槃之位也。是通于大小乘而言。第十入尘垂手方便究竟之位也。其颂列下。十牛图颂一卷,宋师远述。○十牛图颂一卷,明胡文焕著。○十牛颂和颂一卷。
十四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通说之十六生成佛,托于仁王经所说之十四忍,谓为十四生成佛。(参见:忍)
(术语)密教通说之十六生成佛,托于仁王经所说之十四忍,谓为十四生成佛。(参见: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十四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所得十四等,是童子之入法界也。一普贤之圆因等,二诸佛之果满等,三刹等,四行等,五等正觉等,六神通等,七法轮等,八辩才等,九言辞等,十音声等,十一力无畏等,十二佛所住等,十三大慈悲等,十四不可思议之解脱自在等。出唐华严经八十。
(名数)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所得十四等,是童子之入法界也。一普贤之圆因等,二诸佛之果满等,三刹等,四行等,五等正觉等,六神通等,七法轮等,八辩才等,九言辞等,十音声等,十一力无畏等,十二佛所住等,十三大慈悲等,十四不可思议之解脱自在等。出唐华严经八十。
十四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等五根与忧喜等五受,及男女意命四根也。仁王经下曰:「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无量罪过故。」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忧喜苦乐舍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称为十四根。
(名数)眼等五根与忧喜等五受,及男女意命四根也。仁王经下曰:「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无量罪过故。」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忧喜苦乐舍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称为十四根。
十四难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外道十四难句,佛不答之。一、世界及我为常耶?二、世界及我为无常耶?三、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耶?四、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五、世界及我为有边耶?六、世界及我为无边耶?七、世界及我为亦有边亦无边耶?八、世界及我为非有边非无边耶?九、死后有神去耶?十、死后无神去耶?十一、死后亦有神去亦无神去耶?十二、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耶?十三、后世是身是神耶?十四、身异神异耶?问曰:若佛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难?答曰:无此事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搆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不可答也。出智度论二,俱舍论十九。
【佛学次第统编】
十四难者,外道十四难句,佛不答之。
一、神及世间之常无常等四句:
一、常。 二、无常。 三、常无常。 四、非常非无常。
二、神及世间之边无边等四句:
一、有边。 二、无边。 三、有边无边。 四、非有边非无边。
三、神及世间之如去不如去等四句:
一、如去。 二、不如去。 三、如去不如去。四、非如去非不如去。
四、神与身一、神与身异二句。
共合十四,曰十四难:问曰:「佛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难?」答曰:「无此事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搆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不可答也。」
(名数)外道十四难句,佛不答之。一、世界及我为常耶?二、世界及我为无常耶?三、世界及我为亦有常亦无常耶?四、世界及我为非有常非无常耶?五、世界及我为有边耶?六、世界及我为无边耶?七、世界及我为亦有边亦无边耶?八、世界及我为非有边非无边耶?九、死后有神去耶?十、死后无神去耶?十一、死后亦有神去亦无神去耶?十二、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耶?十三、后世是身是神耶?十四、身异神异耶?问曰:若佛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难?答曰:无此事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搆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不可答也。出智度论二,俱舍论十九。
【佛学次第统编】
十四难者,外道十四难句,佛不答之。
一、神及世间之常无常等四句:
一、常。 二、无常。 三、常无常。 四、非常非无常。
二、神及世间之边无边等四句:
一、有边。 二、无边。 三、有边无边。 四、非有边非无边。
三、神及世间之如去不如去等四句:
一、如去。 二、不如去。 三、如去不如去。四、非如去非不如去。
四、神与身一、神与身异二句。
共合十四,曰十四难:问曰:「佛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难?」答曰:「无此事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搆牛角得几汁之乳,是为非问,不可答也。」
十四行偈
【佛学大辞典】
(书名)善导观经疏最首之归三宝偈,为四句十四偈,故称十四行偈。
(书名)善导观经疏最首之归三宝偈,为四句十四偈,故称十四行偈。
十四种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色)
(名数)(参见:色)
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之义。变坏者辅变破坏也,变碍者变坏质碍也,质碍者有形质而互为障碍也。是从五根境等之极微而成。又色者示现之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而名为色者,以彼有质碍与示现两义,色之义胜故也。俱舍论一曰:「由变坏故,(中略)变碍故,名为色。」同八曰:「或示现义。」大乘义章二曰:「质碍名色。」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切有形象和佔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佛学次第统编】
法处所摄色有五: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也。
一、极略色 即五色根五色境及四大种法处实色,极微为性。极者,至也、穷也、边也。略有二义:一者总义,总略众色,析至极微,名极略色。略色之极,依士得名。二者小义,析诸根境,至极小处,名极略色。色即极略,或色之极略,依士持业。
二、极迥色 以空界色极微为体。空界色中,摄六种色。谓明闇光影及迥色与空之显色,以空界色上下见别,分成迥色及空一显色。析此六色以致极微,总名极迥色,离碍方显,立以迥名。
三、受所引色 即无表。以律仪不律仪无表为体,受谓因教因师而领受也,引谓依受而发起也。
四、遍计所起 影像色谓通三性,独散意识因计所变,五根五尘定境色无用影像为体。三性意识能遍计度,境从此生,名彼所起。
五、自在所生色 胜定力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所变色声香味触境为体。定通无拥,名为自在,果从彼起,名彼所生。
【三藏法数】
谓眼根所见青黄赤白等色也。
(术语)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之义。变坏者辅变破坏也,变碍者变坏质碍也,质碍者有形质而互为障碍也。是从五根境等之极微而成。又色者示现之义,诸色法中独取五境中之色尘而名为色者,以彼有质碍与示现两义,色之义胜故也。俱舍论一曰:「由变坏故,(中略)变碍故,名为色。」同八曰:「或示现义。」大乘义章二曰:「质碍名色。」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切有形象和佔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佛学次第统编】
法处所摄色有五: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自在所生色也。
一、极略色 即五色根五色境及四大种法处实色,极微为性。极者,至也、穷也、边也。略有二义:一者总义,总略众色,析至极微,名极略色。略色之极,依士得名。二者小义,析诸根境,至极小处,名极略色。色即极略,或色之极略,依士持业。
二、极迥色 以空界色极微为体。空界色中,摄六种色。谓明闇光影及迥色与空之显色,以空界色上下见别,分成迥色及空一显色。析此六色以致极微,总名极迥色,离碍方显,立以迥名。
三、受所引色 即无表。以律仪不律仪无表为体,受谓因教因师而领受也,引谓依受而发起也。
四、遍计所起 影像色谓通三性,独散意识因计所变,五根五尘定境色无用影像为体。三性意识能遍计度,境从此生,名彼所起。
五、自在所生色 胜定力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所变色声香味触境为体。定通无拥,名为自在,果从彼起,名彼所生。
【三藏法数】
谓眼根所见青黄赤白等色也。
十四变化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初禅天有二种变化:一、初禅初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初禅欲界化,能变化欲界地也。(二)二禅天有二种变化:一、二禅二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二禅初禅化,能变化初禅地也。三、二禅欲界化,能变化欲界地也。(三)三禅天有四种变化:一、三禅三禅化。二、三禅二禅化。三、三禅初禅化。四、三禅观音化。(四)四禅天有五变化:一、四禅四禅化。二、四禅三禅化。三、四禅二禅化。四、四禅初禅化。五、四禅欲界化。见智度论六。
(名数)(一)初禅天有二种变化:一、初禅初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初禅欲界化,能变化欲界地也。(二)二禅天有二种变化:一、二禅二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二禅初禅化,能变化初禅地也。三、二禅欲界化,能变化欲界地也。(三)三禅天有四种变化:一、三禅三禅化。二、三禅二禅化。三、三禅初禅化。四、三禅观音化。(四)四禅天有五变化:一、四禅四禅化。二、四禅三禅化。三、四禅二禅化。四、四禅初禅化。五、四禅欲界化。见智度论六。
十四神九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末会之初,文殊菩萨由善住楼阁出拜辞世尊时,随从之神王也。一、常随侍卫之诸金刚神,二、普为众生供养诸佛之诸身众神,三、久发坚誓愿常随从之诸足行神,四、乐闻妙法之主地神,五、常修大悲之主水神,六、智光照耀之主火神,七、以摩尼为冠之主风神,八、明练十方一切仪式之主方神,九、专勤除灭无明黑暗之主夜神,十、一心不懈阐明佛日之主昼神,十一、庄严法界一切虚空之主空神,十二、普度众生超诸有海之主海神,十三、常勤趣于一切智,积集助道善根如山之主山神,十四、常勤守护一切众生菩提心城之主城神:一、常勤守护一切智智无上法城之诸大龙王,二、常勤守护一切众生之夜叉王,三、常使众生增长欢喜之乾闼婆王,四、常勤除灭诸饥鬼趣之鸠槃荼王,五、恒愿救济一切众生出诸有海之迦楼罗王,六、愿得成就诸如来身高出世间之阿修罗王,七、见佛欢喜曲躬恭敬之摩睺罗迦王,八、常厌生死恒愿见佛之诸大天王,九、尊重佛而赞叹供养之诸大梵王。出唐华严经六十一。
(名数)华严经末会之初,文殊菩萨由善住楼阁出拜辞世尊时,随从之神王也。一、常随侍卫之诸金刚神,二、普为众生供养诸佛之诸身众神,三、久发坚誓愿常随从之诸足行神,四、乐闻妙法之主地神,五、常修大悲之主水神,六、智光照耀之主火神,七、以摩尼为冠之主风神,八、明练十方一切仪式之主方神,九、专勤除灭无明黑暗之主夜神,十、一心不懈阐明佛日之主昼神,十一、庄严法界一切虚空之主空神,十二、普度众生超诸有海之主海神,十三、常勤趣于一切智,积集助道善根如山之主山神,十四、常勤守护一切众生菩提心城之主城神:一、常勤守护一切智智无上法城之诸大龙王,二、常勤守护一切众生之夜叉王,三、常使众生增长欢喜之乾闼婆王,四、常勤除灭诸饥鬼趣之鸠槃荼王,五、恒愿救济一切众生出诸有海之迦楼罗王,六、愿得成就诸如来身高出世间之阿修罗王,七、见佛欢喜曲躬恭敬之摩睺罗迦王,八、常厌生死恒愿见佛之诸大天王,九、尊重佛而赞叹供养之诸大梵王。出唐华严经六十一。
十四佛国往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量寿经下说,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当往生西方极乐,其诸小行之菩萨及小功德者,不可计也。而其往生者,不仅此土之菩萨复有十三佛国百八十亿乃至七百九十亿之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计也。其十三佛国者:一远照佛国、二宝藏佛国、三无量音佛国、四甘露味佛国、五龙胜佛国、六胜力佛国、七师子佛国、八离光垢佛国、九德首佛国、十妙德仙佛国、十一人王佛国、十二无上华佛国、十三无畏佛国。此十三佛国合此土之释迦佛国则为十四佛国。
(名数)无量寿经下说,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当往生西方极乐,其诸小行之菩萨及小功德者,不可计也。而其往生者,不仅此土之菩萨复有十三佛国百八十亿乃至七百九十亿之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计也。其十三佛国者:一远照佛国、二宝藏佛国、三无量音佛国、四甘露味佛国、五龙胜佛国、六胜力佛国、七师子佛国、八离光垢佛国、九德首佛国、十妙德仙佛国、十一人王佛国、十二无上华佛国、十三无畏佛国。此十三佛国合此土之释迦佛国则为十四佛国。
十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世)
(名数)(参见:三世)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十世隔法异成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玄缘起之一。(参见:玄门)
【三藏法数】
谓三世各三为别,一念为总,故名十世。三世区分,不相杂乱,故云隔法。三世互在,递相成立,乃称异成。经云:菩萨有十种说三世。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又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是也。(平等者,谓现在中现在,望前后过去未来得平等故也。无尽者,谓未来中未来,于未来际无有尽故也。)
(术语)十玄缘起之一。(参见:玄门)
【三藏法数】
谓三世各三为别,一念为总,故名十世。三世区分,不相杂乱,故云隔法。三世互在,递相成立,乃称异成。经云:菩萨有十种说三世。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又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是也。(平等者,谓现在中现在,望前后过去未来得平等故也。无尽者,谓未来中未来,于未来际无有尽故也。)
十支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以瑜伽论为本论,其他释论为支论,总有十论:一、百法论。又名略陈论,数论。二、五蕴论。又名粗释体义论。依名释义论。已上二论是天亲菩萨所作。三、显扬论。又名总包集义论。是无著菩萨所造。四、摄大乘论。又名广包大义论。是无著菩萨造。其释论为天亲及无性造。五、杂集论。又名分别名数论。广陈体义论。是无著等所作。今盛行者,唯觉师子之释论及安慧菩萨之糅论也。六、辨中边论。又名离僻彰中论。本颂是慈氏菩萨造,释论是天亲菩萨造。七、十二唯识论。又名摧破邪论。八、三十唯识论。又名高建法幢论。此二论本颂皆为天亲所造,三十唯识之释,是护法菩萨等十师造。二十唯识为天亲菩萨造。九、大庄严论。又名庄严体义论。此论本颂为慈氏菩萨造。释为天亲菩萨造。十、分别瑜伽论。又名摄散归观论。是慈氏菩萨所造。
【佛学常见辞汇】
以瑜伽论为本的十种支论,即百法论、五蕴论、显扬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庄严论、分别瑜伽论。
(名数)以瑜伽论为本论,其他释论为支论,总有十论:一、百法论。又名略陈论,数论。二、五蕴论。又名粗释体义论。依名释义论。已上二论是天亲菩萨所作。三、显扬论。又名总包集义论。是无著菩萨所造。四、摄大乘论。又名广包大义论。是无著菩萨造。其释论为天亲及无性造。五、杂集论。又名分别名数论。广陈体义论。是无著等所作。今盛行者,唯觉师子之释论及安慧菩萨之糅论也。六、辨中边论。又名离僻彰中论。本颂是慈氏菩萨造,释论是天亲菩萨造。七、十二唯识论。又名摧破邪论。八、三十唯识论。又名高建法幢论。此二论本颂皆为天亲所造,三十唯识之释,是护法菩萨等十师造。二十唯识为天亲菩萨造。九、大庄严论。又名庄严体义论。此论本颂为慈氏菩萨造。释为天亲菩萨造。十、分别瑜伽论。又名摄散归观论。是慈氏菩萨所造。
【佛学常见辞汇】
以瑜伽论为本的十种支论,即百法论、五蕴论、显扬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庄严论、分别瑜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