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64,分218页显示 上一页 124 125 126 127 128 130 131 132 133 下一页
十三难
十三大会
十三大院
十三法师
十三事法
十三资具
十三僧残
十三层塔
十三观门
十大章
十大愿
十大护
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即佛十心数
佛类词典(续上)
十三缚十三难
十三大会
十三大院
十三法师
十三事法
十三资具
十三僧残
十三层塔
十三观门
十大章
十大愿
十大护
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即佛十心数
十三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三烦恼也。(参见:烦恼)
(名数)十三烦恼也。(参见:烦恼)
十三难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遮难)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边罪难,先受具足戒而犯四波罗夷者,是为佛法边外,故曰边罪。二犯比丘尼,于白衣时犯净戒之比丘尼者。三贼心受戒者,曾于白衣或沙弥时,盗听他之说戒羯磨,诈称为比丘者。四破内外道者,原是外道,来投佛法,受具竟,还复本道,今欲复来受戒者。是彼此通坏,而志性无定。五黄门,五种不男也。六杀父,七杀母,八杀阿罗汉,九破僧,破法轮僧也,若为破羯磨僧,则非难。十出佛身血,十一非人难,八部之鬼神,变化人形者。十二畜生难,畜生变为人者。十三二形难,具男女之二根者。
(名数)(参见:遮难)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边罪难,先受具足戒而犯四波罗夷者,是为佛法边外,故曰边罪。二犯比丘尼,于白衣时犯净戒之比丘尼者。三贼心受戒者,曾于白衣或沙弥时,盗听他之说戒羯磨,诈称为比丘者。四破内外道者,原是外道,来投佛法,受具竟,还复本道,今欲复来受戒者。是彼此通坏,而志性无定。五黄门,五种不男也。六杀父,七杀母,八杀阿罗汉,九破僧,破法轮僧也,若为破羯磨僧,则非难。十出佛身血,十一非人难,八部之鬼神,变化人形者。十二畜生难,畜生变为人者。十三二形难,具男女之二根者。
十三大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十三大院同。
(术语)与十三大院同。
十三大院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胎藏界之曼荼罗也。青龙轨,十三院具有之,现图曼荼罗略四大护院而为十二院。其所以略之者,一说谓为四重总在故也。愚案十三院其数自与十三层之法界塔婆相应也。(参见:现图曼荼罗)
【佛学次第统编】
胎藏院曼荼罗,为胎藏界之诸尊。如其位安置于坛场者,坛中安置十三大院、四百十四尊,一切之功德,轮圆具足者,是胎藏界之曼荼罗也。此曼荼罗,乃显众生本具之理性者,故又名因曼荼罗,理曼荼罗。以东方为发因之位,故亦名东曼荼罗。其理性清净无垢之德,喻之莲华,故亦名莲华曼荼罗。又此曼荼罗,有现图曼荼罗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之二种:现图曼荼罗为图画,善无畏三藏祈请虚空炳现之坛形,即现今流布于世者是也。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为大日经及仪轨所说,不载之于图画,由一一阿阇梨传其作法及义理。二者相违之点不少,盖现图为结缘,阿阇梨所传为传法也。
「十三大院」 大日经仪轨说胎藏曼荼罗画十三大院而安置诸尊,但现图曼荼罗缺四大护院之一,而为十二大院。
「四百十四尊」 诸家所说之数无定,而以四百十四尊为常数。第一、中台八叶院九尊。第二、遍知院七尊。第三、释迦院三十九尊。第四、持明院五尊。第五、虚空藏院二十八尊。第六、金刚手院三十三尊。第七、除盖障院九尊。第八、观音院三十七尊。第九、地藏院九尊。第十、文殊院二十五尊。第十一、苏悉地院八尊。已上二百九尊,谓之内院。第十二、外周之金刚院二百五尊,通内外院为四百十四尊也。
「胎藏界五佛」 胎藏界曼陀罗之中心部,云中胎藏,又称中台八叶院,八叶莲华开敷之形也。中台是大日如来,四方之四叶,现四佛;四维之四叶,现四菩萨;即南方开敷华王如来,东方宝幢如来,北方天鼓雷音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中台之大日如来,合为五佛也。
「胎藏界九尊」 中台八叶院之九尊也。前之五佛,加东南维普贤菩萨,西南维文殊菩萨,东北维弥勒菩萨,西北维观音菩萨之四尊也。
(术语)胎藏界之曼荼罗也。青龙轨,十三院具有之,现图曼荼罗略四大护院而为十二院。其所以略之者,一说谓为四重总在故也。愚案十三院其数自与十三层之法界塔婆相应也。(参见:现图曼荼罗)
【佛学次第统编】
胎藏院曼荼罗,为胎藏界之诸尊。如其位安置于坛场者,坛中安置十三大院、四百十四尊,一切之功德,轮圆具足者,是胎藏界之曼荼罗也。此曼荼罗,乃显众生本具之理性者,故又名因曼荼罗,理曼荼罗。以东方为发因之位,故亦名东曼荼罗。其理性清净无垢之德,喻之莲华,故亦名莲华曼荼罗。又此曼荼罗,有现图曼荼罗与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之二种:现图曼荼罗为图画,善无畏三藏祈请虚空炳现之坛形,即现今流布于世者是也。阿阇梨所传曼荼罗,为大日经及仪轨所说,不载之于图画,由一一阿阇梨传其作法及义理。二者相违之点不少,盖现图为结缘,阿阇梨所传为传法也。
「十三大院」 大日经仪轨说胎藏曼荼罗画十三大院而安置诸尊,但现图曼荼罗缺四大护院之一,而为十二大院。
「四百十四尊」 诸家所说之数无定,而以四百十四尊为常数。第一、中台八叶院九尊。第二、遍知院七尊。第三、释迦院三十九尊。第四、持明院五尊。第五、虚空藏院二十八尊。第六、金刚手院三十三尊。第七、除盖障院九尊。第八、观音院三十七尊。第九、地藏院九尊。第十、文殊院二十五尊。第十一、苏悉地院八尊。已上二百九尊,谓之内院。第十二、外周之金刚院二百五尊,通内外院为四百十四尊也。
「胎藏界五佛」 胎藏界曼陀罗之中心部,云中胎藏,又称中台八叶院,八叶莲华开敷之形也。中台是大日如来,四方之四叶,现四佛;四维之四叶,现四菩萨;即南方开敷华王如来,东方宝幢如来,北方天鼓雷音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中台之大日如来,合为五佛也。
「胎藏界九尊」 中台八叶院之九尊也。前之五佛,加东南维普贤菩萨,西南维文殊菩萨,东北维弥勒菩萨,西北维观音菩萨之四尊也。
十三法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仁王经所说行十三观门者,为大法师,世人宜如佛供养之云。(参见:十三观门)
(名数)仁王经所说行十三观门者,为大法师,世人宜如佛供养之云。(参见:十三观门)
十三事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出家人宜务之十三行法,乞食四法(住正戒,住正威仪,住正命,住正觉),威仪四法(依法,依时,依处,依次),离烦恼五事(离贪,离瞋,离取著,离粗犷,离憍慢)是也。
【三藏法数】
〔一、住正戒〕,谓出家之人,入于聚落乞食,当收摄身心,安住正戒,勿令毁犯也。
〔二、住正威仪〕,谓出家之人,乞食之时,当须正其容貌,端其威仪,令一切人生敬信心也。
〔三、住正命〕,谓出家之人,当依佛制,乞食自活,资身进道,离于五种邪命之食也。(五邪命者:诈现异相,自说功能,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四、住正觉〕,谓出家之人,当须觉了身为苦本,甚可厌恶。为正道故,而行乞食,随得支身,以除饥渴,勿令多贪,妨进道业也。(已上乞食四事。)
〔五、依法〕,谓出家之人,或于道场中经行,或于聚落内乞食,当须行步徐缓,遵其法则也。
〔六、依时〕,谓出家之人,当念无常迅速,昼夜深自警悟,不可眠卧,妨损道业。遗教经云: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是也。
〔七、依处〕,谓出家之人,欲求寂静无为之乐,当离愦(古对切)闹之处,独处闲居,思灭苦本也。
〔八、依次〕,谓出家之人,于大众中,当依戒腊,资次而坐,勿令搀越。梵网经云: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是也。(已上威仪四事。)
〔九、离贪〕,谓出家之人,已住正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五欲之害,甚于毒蛇,不应贪著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离瞋〕,谓出家之人,当以慈悲为本,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无令瞋恨。瞋之为害,甚于猛火,常当防护,勿令得入也。
〔十一、离取著〕,谓出家之人,常以智慧观察己身及以外物,皆悉虚幻,不应妄取执著。遗教经云: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及诸财宝,皆当远离。是也。
〔十二、离粗犷〕,谓出家之人,当须柔软和顺,以成清雅之德,不应粗暴猛犷,有失和敬之仪也。(和敬者,谓外同他善,内自谦卑也。)
〔十三、离憍慢〕,谓出家之人,当须谦敬卑下,折己慢幢,精进修道,不应自恃有德,憍傲侮慢,贡高于人也。(已上离烦恼五事。)
(名数)出家人宜务之十三行法,乞食四法(住正戒,住正威仪,住正命,住正觉),威仪四法(依法,依时,依处,依次),离烦恼五事(离贪,离瞋,离取著,离粗犷,离憍慢)是也。
【三藏法数】
〔一、住正戒〕,谓出家之人,入于聚落乞食,当收摄身心,安住正戒,勿令毁犯也。
〔二、住正威仪〕,谓出家之人,乞食之时,当须正其容貌,端其威仪,令一切人生敬信心也。
〔三、住正命〕,谓出家之人,当依佛制,乞食自活,资身进道,离于五种邪命之食也。(五邪命者:诈现异相,自说功能,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四、住正觉〕,谓出家之人,当须觉了身为苦本,甚可厌恶。为正道故,而行乞食,随得支身,以除饥渴,勿令多贪,妨进道业也。(已上乞食四事。)
〔五、依法〕,谓出家之人,或于道场中经行,或于聚落内乞食,当须行步徐缓,遵其法则也。
〔六、依时〕,谓出家之人,当念无常迅速,昼夜深自警悟,不可眠卧,妨损道业。遗教经云: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是也。
〔七、依处〕,谓出家之人,欲求寂静无为之乐,当离愦(古对切)闹之处,独处闲居,思灭苦本也。
〔八、依次〕,谓出家之人,于大众中,当依戒腊,资次而坐,勿令搀越。梵网经云: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是也。(已上威仪四事。)
〔九、离贪〕,谓出家之人,已住正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五欲之害,甚于毒蛇,不应贪著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离瞋〕,谓出家之人,当以慈悲为本,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无令瞋恨。瞋之为害,甚于猛火,常当防护,勿令得入也。
〔十一、离取著〕,谓出家之人,常以智慧观察己身及以外物,皆悉虚幻,不应妄取执著。遗教经云: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及诸财宝,皆当远离。是也。
〔十二、离粗犷〕,谓出家之人,当须柔软和顺,以成清雅之德,不应粗暴猛犷,有失和敬之仪也。(和敬者,谓外同他善,内自谦卑也。)
〔十三、离憍慢〕,谓出家之人,当须谦敬卑下,折己慢幢,精进修道,不应自恃有德,憍傲侮慢,贡高于人也。(已上离烦恼五事。)
十三资具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僧伽胝Sam%gha%ti,译云重复衣。二、嗢咀啰僧伽Uttara%san%ga,译云上衣。三、安咀婆娑Antarva%sa,译云下衣。此三服皆名支伐罗Civara,北方诸人多名法衣为袈裟,即是赤色之义,律文中无此语。中方皆云支伐罗。四、尼师但娜Nis!idana,卧坐具也。五、泥伐散娜Niva%sana,裙也。六、副泥伐散娜Pratiniva%sana,副裙也。七、僧脚晕迦Sam%kaks!ika%,是掩腋衣也。古名覆肩,覆于长臂,非真义,向使覆右腋,交搭于左臂,是与佛制同。八、副僧脚晕迦Pratisam%kaks!ika%,副掩腋衣也。九、迦耶褒折娜Ks/yoposan!a’,拭身巾也。十、木祛褒折娜Mukhopos!an!a,拭面巾也。十一、鸡舍钵罗底喝喇呵Kes/apratigrahan!a,剃发衣也,披之剃发者也。十二、建立钵刺底车惮娜Kan!d!u%praticchadana,遮疮疥衣也。十三、鞞杀社钵利色迦罗Bhes!ajaparis!ka%raci^vara,药资具衣也。出于有部百一羯磨十。名义大集二七二以拭身拭面二者为手巾Snatrasat!aka之一。别出雨衣Vars!a%s/a%ticivara药资具衣但称资具衣。
(术语)一、僧伽胝Sam%gha%ti,译云重复衣。二、嗢咀啰僧伽Uttara%san%ga,译云上衣。三、安咀婆娑Antarva%sa,译云下衣。此三服皆名支伐罗Civara,北方诸人多名法衣为袈裟,即是赤色之义,律文中无此语。中方皆云支伐罗。四、尼师但娜Nis!idana,卧坐具也。五、泥伐散娜Niva%sana,裙也。六、副泥伐散娜Pratiniva%sana,副裙也。七、僧脚晕迦Sam%kaks!ika%,是掩腋衣也。古名覆肩,覆于长臂,非真义,向使覆右腋,交搭于左臂,是与佛制同。八、副僧脚晕迦Pratisam%kaks!ika%,副掩腋衣也。九、迦耶褒折娜Ks/yoposan!a’,拭身巾也。十、木祛褒折娜Mukhopos!an!a,拭面巾也。十一、鸡舍钵罗底喝喇呵Kes/apratigrahan!a,剃发衣也,披之剃发者也。十二、建立钵刺底车惮娜Kan!d!u%praticchadana,遮疮疥衣也。十三、鞞杀社钵利色迦罗Bhes!ajaparis!ka%raci^vara,药资具衣也。出于有部百一羯磨十。名义大集二七二以拭身拭面二者为手巾Snatrasat!aka之一。别出雨衣Vars!a%s/a%ticivara药资具衣但称资具衣。
十三僧残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残者僧伽波尸沙Sam%gha%vas/es!a也。有十三条之规制,故云十三。(参见:僧残)
【佛学大辞典】
(名数)Trayodas/a sam%gha%vas/es!a%h!一失精戒S/ukravisr!s!t!i,二触女人戒Ka%yasam%sarga,二者皆为失精戒之一类,故意以淫心摩触等也。三粗语戒Maithuna%bha%s!ana,持淫心作卑污之谈话也。四叹身索供养戒Paricarya%sam%varn!ana,比丘赞叹我身分以动女心也。五媒嫁戒Sam%caritra,六有主房戒Kut!ika%(小房),乞施主造制限外之广大房舍也。七无主房戒Mahallaka(大房),无施主而造营房舍也。八无根谤戒Ama%laka,九假根谤戒Lais/ikam,十破僧违谏戒Sam%ghabheda,十一助破僧违谏戒Tadanuvartaka,十二污家摈谤违谏戒Kuladu%s!aka,污家者,比丘受施而与他人也。十三恶性拒僧违戒Daurvacasya。
(术语)僧残者僧伽波尸沙Sam%gha%vas/es!a也。有十三条之规制,故云十三。(参见:僧残)
【佛学大辞典】
(名数)Trayodas/a sam%gha%vas/es!a%h!一失精戒S/ukravisr!s!t!i,二触女人戒Ka%yasam%sarga,二者皆为失精戒之一类,故意以淫心摩触等也。三粗语戒Maithuna%bha%s!ana,持淫心作卑污之谈话也。四叹身索供养戒Paricarya%sam%varn!ana,比丘赞叹我身分以动女心也。五媒嫁戒Sam%caritra,六有主房戒Kut!ika%(小房),乞施主造制限外之广大房舍也。七无主房戒Mahallaka(大房),无施主而造营房舍也。八无根谤戒Ama%laka,九假根谤戒Lais/ikam,十破僧违谏戒Sam%ghabheda,十一助破僧违谏戒Tadanuvartaka,十二污家摈谤违谏戒Kuladu%s!aka,污家者,比丘受施而与他人也。十三恶性拒僧违戒Daurvacasya。
十三层塔
【佛学大辞典】
(塔堂)十三层之塔也。(参见:塔)
(塔堂)十三层之塔也。(参见:塔)
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皆梵语窣堵波(Stu%pa,巴Thu%pa)之讹略也。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又名俱攞。译言聚、高显、坟、灵庙等。别有所谓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称为塔。亦曰支提。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明了论云:支提,此云净处。」行事钞下二曰:「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玄应音义六曰:「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苏偷婆,或作支提浮都,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窣堵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冢,或云聚相,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西域记一曰:「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又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簸,又曰数斗波,皆讹也。」法华文句记三曰:「新云窣睹波,此云高显,方坟,义立也。谓安置身骨处也。」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中略)即名此处以为制底。」塔有显密二教之别。显教以为揭高德之标帜,即所谓墓标,故限于佛乃至有德之比丘。密教以为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五轮塔是佛体。非墓标。因而许为结缘追福。建于一般僧俗之墓处,俗曰石塔、塔婆、窣堵波者,指此五轮塔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形高而尖的建筑物,由五级到十几级不等,藏佛遗骨的叫做塔,不藏遗骨的则叫做支提。
(术语)又作塔婆、兜婆、偷婆、浮图等。皆梵语窣堵波(Stu%pa,巴Thu%pa)之讹略也。高积土石,以藏遗骨者。又名俱攞。译言聚、高显、坟、灵庙等。别有所谓支提或制底(Chaitya),言不藏身骨者。或通称为塔。亦曰支提。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明了论云:支提,此云净处。」行事钞下二曰:「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云偷婆,此云冢,亦云方坟。支提云庙,庙者貌也。」玄应音义六曰:「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或作塔婆,或作兜婆,或云偷婆,或言苏偷婆,或作支提浮都,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窣堵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冢,或云聚相,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西域记一曰:「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又曰鍮婆,又曰塔婆,又曰私鍮簸,又曰数斗波,皆讹也。」法华文句记三曰:「新云窣睹波,此云高显,方坟,义立也。谓安置身骨处也。」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并集以火焚之。(中略)即名此处以为制底。」塔有显密二教之别。显教以为揭高德之标帜,即所谓墓标,故限于佛乃至有德之比丘。密教以为大日如来之三昧耶形。五轮塔是佛体。非墓标。因而许为结缘追福。建于一般僧俗之墓处,俗曰石塔、塔婆、窣堵波者,指此五轮塔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种形高而尖的建筑物,由五级到十几级不等,藏佛遗骨的叫做塔,不藏遗骨的则叫做支提。
十三观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仁王经谓三贤十圣之行法为十三观门。配之于五忍则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忍,为十二,又加寂灭忍之下忍为十三。修此十三观门者为大法王,宜如佛供养之也。仁王经受持经曰:「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为法师,依持建立,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香妙华而以奉上。」
(术语)仁王经谓三贤十圣之行法为十三观门。配之于五忍则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忍,为十二,又加寂灭忍之下忍为十三。修此十三观门者为大法王,宜如佛供养之也。仁王经受持经曰:「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从习忍至金刚顶皆为法师,依持建立,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香妙华而以奉上。」
十大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之摩诃止观以十大章统收之:第一大意,豫示九章之大意,此有五略:一、发大心,大菩提也。二、修大行,止观之行也。三、感大果,近者初住,远者妙觉也。四、裂大网,裂所化之疑网也。五、归大处,平等之一理也。第二释名,止观之名也。三体相,止观之体相也。四摄法,摄诸法也。五偏圆,偏圆相对也。六、方便,二十五方便也。七、止观,观十境用十乘观也。八、果报,近远之两果也。九、起教,教化众生也。十、指归,自他俱归一理也。此称五略十广。然大师谓说第七章止观当于此境中以十乘观观十境((参见:别)),而说第七境已,即入灭。但已于大意章之五略中具后三章后三境之意,故章安大师承其意,具列十章十境也。其五略所具后三章,感大果者兼第八之果报,裂大网者即第九之起教,归大处者即第十之指归也。出止观一。
(名数)天台之摩诃止观以十大章统收之:第一大意,豫示九章之大意,此有五略:一、发大心,大菩提也。二、修大行,止观之行也。三、感大果,近者初住,远者妙觉也。四、裂大网,裂所化之疑网也。五、归大处,平等之一理也。第二释名,止观之名也。三体相,止观之体相也。四摄法,摄诸法也。五偏圆,偏圆相对也。六、方便,二十五方便也。七、止观,观十境用十乘观也。八、果报,近远之两果也。九、起教,教化众生也。十、指归,自他俱归一理也。此称五略十广。然大师谓说第七章止观当于此境中以十乘观观十境((参见:别)),而说第七境已,即入灭。但已于大意章之五略中具后三章后三境之意,故章安大师承其意,具列十章十境也。其五略所具后三章,感大果者兼第八之果报,裂大网者即第九之起教,归大处者即第十之指归也。出止观一。
十大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普贤之十大愿王也。(参见:普贤)
(术语)普贤之十大愿王也。(参见:普贤)
十大护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位之大护法神也。(参见:十护)
(名数)十位之大护法神也。(参见:十护)
十大弟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小诸经中常见佛特说十弟子之第一:一、舍利弗,智慧第一。二、目犍连,神通第一。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四、阿那律,天眼第一。五、须菩提,解空第一。六、富楼那,说法第一。七、迦旃延,论义第一。八、优婆离,持律第一。九、罗睺罗,密行第一。十、阿难陀,多闻第一。天台净名疏曰:「今十子各执一法者,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随其乐欲各一法门,摄为眷属,虽各掌一法何曾不具十德,自有偏长,故称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释迦佛的十位大弟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摩诃迦叶,上行第一〕,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名大龟氏。能行头陀上行,故称上行第一。(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二、阿难陀,多闻第一〕,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佛成道时,斛饭王遣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闻欢喜,语来使曰:是男当安名庆喜。后投佛出家,能持三藏之教,故称多闻第一。(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舍利弗,智慧第一〕,梵语舍利弗,华言鹙子。其母眼如鹙鹭,从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善解诸法,故称智慧第一。
〔四、须菩提,解空第一〕,梵语须菩提,华言善吉,亦云空生。其生之日,家室宝藏俱空,父母惊异,请相师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又名空生。禀性慈善,不与物诤。及其出家,悟空得道,故称解空第一。
〔五、富楼那,说法第一〕,梵语富楼那,华言满愿。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满中盛宝,入于母怀,以遂父愿,故名满愿。佛弟子中,善解说法,故称说法第一。(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六、目犍连,神通第一〕,梵语目犍连,华言胡豆。上古仙人好食此物,乃以为姓。目犍连,即姓也,因姓立名,故号目犍连。佛弟子中,得大神通,故称神通第一。
〔七、迦旃延,论议第一〕,梵语迦旃延,华言不空。罗什师云: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论议,故称论议第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八、阿那律,天眼第一〕,梵语阿那律,华言无灭。昔因施食,得生人天中受乐,至今不灭,名无灭。是佛从弟,获天眼通,故称天眼第一。
〔九、优波离,持戒第一〕,梵语优波离,华言上首,或云近执。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出家持律,为众纪纲,故称持戒第一。
〔十、罗睺罗,密行第一〕,梵语罗睺罗,华言宫生。是佛亲子。佛出家时,以手指其妃腹,因而有娠。佛已出家,在宫而生,因名宫生。佛弟子中能行密行,故称密行第一。(密行者,微密之行,人所不能知者也。)
(名数)大小诸经中常见佛特说十弟子之第一:一、舍利弗,智慧第一。二、目犍连,神通第一。三、摩诃迦叶,头陀第一。四、阿那律,天眼第一。五、须菩提,解空第一。六、富楼那,说法第一。七、迦旃延,论义第一。八、优婆离,持律第一。九、罗睺罗,密行第一。十、阿难陀,多闻第一。天台净名疏曰:「今十子各执一法者,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随其乐欲各一法门,摄为眷属,虽各掌一法何曾不具十德,自有偏长,故称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释迦佛的十位大弟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摩诃迦叶,上行第一〕,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名大龟氏。能行头陀上行,故称上行第一。(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二、阿难陀,多闻第一〕,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佛成道时,斛饭王遣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闻欢喜,语来使曰:是男当安名庆喜。后投佛出家,能持三藏之教,故称多闻第一。(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舍利弗,智慧第一〕,梵语舍利弗,华言鹙子。其母眼如鹙鹭,从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善解诸法,故称智慧第一。
〔四、须菩提,解空第一〕,梵语须菩提,华言善吉,亦云空生。其生之日,家室宝藏俱空,父母惊异,请相师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又名空生。禀性慈善,不与物诤。及其出家,悟空得道,故称解空第一。
〔五、富楼那,说法第一〕,梵语富楼那,华言满愿。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满中盛宝,入于母怀,以遂父愿,故名满愿。佛弟子中,善解说法,故称说法第一。(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六、目犍连,神通第一〕,梵语目犍连,华言胡豆。上古仙人好食此物,乃以为姓。目犍连,即姓也,因姓立名,故号目犍连。佛弟子中,得大神通,故称神通第一。
〔七、迦旃延,论议第一〕,梵语迦旃延,华言不空。罗什师云: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论议,故称论议第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八、阿那律,天眼第一〕,梵语阿那律,华言无灭。昔因施食,得生人天中受乐,至今不灭,名无灭。是佛从弟,获天眼通,故称天眼第一。
〔九、优波离,持戒第一〕,梵语优波离,华言上首,或云近执。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出家持律,为众纪纲,故称持戒第一。
〔十、罗睺罗,密行第一〕,梵语罗睺罗,华言宫生。是佛亲子。佛出家时,以手指其妃腹,因而有娠。佛已出家,在宫而生,因名宫生。佛弟子中能行密行,故称密行第一。(密行者,微密之行,人所不能知者也。)
十大弟子即佛十心数
【佛学大辞典】
(杂语)宗镜录二十四谓心王即是师,十数即是十弟子,十弟子各具十德。如十心数,随有一起,十数即随起,虽以一数,当名,然实有十数也。对十弟子者,初想数,即对富楼那,想数遍强,从想入道,是故声闻弟子中说法第一也。成论云:识得实法,想得假名,富楼那用想数分明,故能分别名相,无碍辩才无滞,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推之,则欲数对迦叶,更乐数对迦旃延,慧数对舍利弗,念数对优婆离,思数对罗睺罗,解脱对须菩提,作意对阿那律,三摩地对目犍连,受数对阿难。
(杂语)宗镜录二十四谓心王即是师,十数即是十弟子,十弟子各具十德。如十心数,随有一起,十数即随起,虽以一数,当名,然实有十数也。对十弟子者,初想数,即对富楼那,想数遍强,从想入道,是故声闻弟子中说法第一也。成论云:识得实法,想得假名,富楼那用想数分明,故能分别名相,无碍辩才无滞,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推之,则欲数对迦叶,更乐数对迦旃延,慧数对舍利弗,念数对优婆离,思数对罗睺罗,解脱对须菩提,作意对阿那律,三摩地对目犍连,受数对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