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64,分218页显示 上一页 118 119 120 121 122 124 125 126 127 下一页
十二三昧声
十二因缘经
十二因缘论
十二行法轮
十二品生死
十二佛名经
十二法人
十二头陀经
十二恶律仪
十二面观音
十二种火法
十二火天真言
十二品生死经
十二方净土佛世界
佛类词典(续上)
十二不律仪十二三昧声
十二因缘经
十二因缘论
十二行法轮
十二品生死
十二佛名经
十二法人
十二头陀经
十二恶律仪
十二面观音
十二种火法
十二火天真言
十二品生死经
十二方净土佛世界
十二不律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二恶律仪同。(参见:十二恶律仪),及恶律仪条。
(名数)与十二恶律仪同。(参见:十二恶律仪),及恶律仪条。
十二三昧声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十二摩多是女身,表三昧也。(参见:悉昙)
(杂语)十二摩多是女身,表三昧也。(参见:悉昙)
十二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闻城十二因缘经之略名。又为贝多树下十二因缘经之异名。
(经名)闻城十二因缘经之略名。又为贝多树下十二因缘经之异名。
十二因缘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净意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
(书名)一卷,净意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
十二行法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三转法轮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三转法轮。
(名数)即三转法轮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三转法轮。
十二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无馀死,阿罗汉也。二度于死,阿那含度欲界之死也。三有馀死,斯陀含往还于欲界之人天也。四学度死,须陀含之见道谛也。五无数死,八忍八智之人也。六欢喜死,学禅一心之人也(念佛一心之人亦是也)。七数数死,恶戒之人也。八悔死,凡夫也。九横死,孤独穷苦之人也。十缚苦死,畜生也。十一烧烂死,地狱死也。十二饥渴死,饿鬼也。见十二品生死经。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无馀死,阿罗汉也。二度于死,阿那含度欲界之死也。三有馀死,斯陀含往还于欲界之人天也。四学度死,须陀含之见道谛也。五无数死,八忍八智之人也。六欢喜死,学禅一心之人也(念佛一心之人亦是也)。七数数死,恶戒之人也。八悔死,凡夫也。九横死,孤独穷苦之人也。十缚苦死,畜生也。十一烧烂死,地狱死也。十二饥渴死,饿鬼也。见十二品生死经。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十二佛名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之略名。
(经名)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之略名。
十二法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即头陀十二行也。又名杜多,此翻抖擞,亦翻修治,亦翻淘汰。十二法者:一住阿兰若处,二常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果浆蜜浆,七著粪扫衣,八但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
(名数)即头陀十二行也。又名杜多,此翻抖擞,亦翻修治,亦翻淘汰。十二法者:一住阿兰若处,二常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果浆蜜浆,七著粪扫衣,八但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止,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
十二头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陀译。佛对大迦叶说十二种之头陀行。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陀译。佛对大迦叶说十二种之头陀行。
十二恶律仪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法所不应作,名曰恶律仪。有十二种: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六、猎师。谓以杀心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八、魁脍。乃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
【佛学次第统编】
杂阿毗昙心论云:「十二恶律仪。」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 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 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 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 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 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 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 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 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 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 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 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 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案,是为恶律仪。
【三藏法数】
(出杂阿毗昙心论)
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因(编者注:「因」疑为「囚」字),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是为恶律仪。
(名数)谓法所不应作,名曰恶律仪。有十二种: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六、猎师。谓以杀心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八、魁脍。乃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
【佛学次第统编】
杂阿毗昙心论云:「十二恶律仪。」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 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 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 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 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 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 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 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 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 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囚,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 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 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 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案,是为恶律仪。
【三藏法数】
(出杂阿毗昙心论)
恶律仪者,谓法所不应作之律仪。
〔一、屠羊〕,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是为恶律仪。
〔二、养鸡〕,谓因嗜其肉味,以充口体,常自畜养,意图烹杀,是为恶律仪。
〔三、养猪〕,谓或因自欲充于口腹,或因贩卖求利,以资其生,而畜养之者,是为恶律仪。
〔四、捕鸟〕,谓以杀心故,网捕禽鸟,或食或卖,伤害生命,是为恶律仪。
〔五、捕鱼〕,谓以杀心故,而用网罟取捕诸鱼,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六、猎师〕,谓以杀心故,猎捕一切禽兽,或食或卖,伤害物命,是为恶律仪。
〔七、作贼〕,谓见一切物,常怀劫盗之心,不思物各有主,妄行攘窃,贼害于人,是为恶律仪。
〔八、魁脍〕,魁脍者,为官操刃行刑之人。谓人本同类,彼虽犯法,理固当死;然习为操刃之业,以害其生,实为恶行,是为恶律仪。
〔九、守狱〕,谓为狱吏,守其牢狱,以杻械枷锁,非理陵虐罪因(编者注:「因」疑为「囚」字),无慈善心,是为恶律仪。
〔十、咒龙〕,谓习诸邪法咒术,咒于龙蛇,以为戏乐,是为恶律仪。
〔十一、屠犬〕,谓杀犬以资利养,是为恶律仪。
〔十二、伺猎〕,谓作猎主,伺捕禽兽,以利其生,而自积罪业,是为恶律仪。
十二面观音
【佛学大辞典】
(菩萨)经轨无十二面观音,是志大士等之化现也。佛祖通载九曰:「梁武令僧繇写志公像,公以指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山谷外集十四曰:「十二面观音无正面,注僧伽至临淮,尝卧贺跋氏家,现十二面观音形。其家欣庆,遂舍宅归焉,即今寺也。见宋高僧传。」临济录曰:「问十二面观音阿那面正。」
(菩萨)经轨无十二面观音,是志大士等之化现也。佛祖通载九曰:「梁武令僧繇写志公像,公以指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山谷外集十四曰:「十二面观音无正面,注僧伽至临淮,尝卧贺跋氏家,现十二面观音形。其家欣庆,遂舍宅归焉,即今寺也。见宋高僧传。」临济录曰:「问十二面观音阿那面正。」
十二种火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大日如来以梵志说四十四种邪道之火法,分说十二种真道之护磨法十二神。一、智火为最初,名大因陀罗。端严净严相,增益施威力,焰鬘住三昧,当知智圆满。此中最初之火,即是菩提心之慧光也。形方,色黄,即是表金刚座。端严者,是内庄严,言此智火,具本尊之形一切之功德故也。增威者,是外事,谓十力等之用也,此智火其性如是,内外之功德,庄严圆满,能与十力共,故增威也。识此火故,烧无始以来无明之积薪无复遗馀,如劫烧时之火灰烬皆尽,荡然无垢,一切如来之功德,皆成就也。然此火神即名为智,其相端严成金刚色,以圆光焰鬘自围绕,坐此光中住于寂然正受三昧,由住此三昧故,智光满足。此智光,即是毗卢遮那之别名也。即以此尊表此智,若于初观观此火神则能成一切之事,此中方坛,梵言摩诃因陀罗,是帝释尊之别名也。又即金刚轮之别名也,智是内證,其外发之表,作金刚杵形。与此方座之形相似,然但观四角坛中有本尊即是也(此杵头有四角形)。上言增威者,若就形像所表而论,即是体貌圆满丰备之言,然据理言之,则即心法门也。然火有二法,若能修瑜伽者,唯观此尊形像之相而诵其真言(即诵其名是也);即名内心火法,若以顺于世间之故作坛,则当作方坛,而周匝有光焰,自身亦著黄衣,想火炉中有此本尊,然后所作之事成,不然则不成。此法与息灾相应,是坚固之法,是配于初菩提心之阿字门,由此因缘而智具足也。二、第二火名行满普光秋月华吉祥圆轮中珠鬘鲜白衣。第二火名行满者,即按名而表义,其梵音即亦真言也。初发菩提心次修行,其行满者,即名为佛也。此即以大悲为根,菩提心为种子。其形如秋夜之月,光辉照朗,周匝四面,身服白衣,具种种之德(谓身端严肥满可喜也),其右手持数珠,左持军持。此像在月轮中。即是心性清净圆明之义,以此妙行之火,烧垢心戏论之薪也。若作观时,亦即观此圆明,作为本尊之形,上文所谓皆体如来内證之德,意彰于外故者,以法门表示之故也。若外作者,作圆炉,以白檀末涂之,以白华等为供养,自亦衣白衣,是为息灾之法。灾有无量,如诸外世间小火虫霜蝗等种种之寂耗,及内身一切病恼之类,其形万端,自身他身,皆能净除之也。又无始以来有疑心,谓于深法生犹豫,信不决定,此即为障,此火能消除之,亦是息灾之义也。此息灾护磨,亦有二种:但为瑜伽相应之念诵或外护磨而作火法也。然若能辨供,则兼事作;若不辨则但心作即得,有物可作而不作之,但以心作,不如法也。三、第三摩噜多黑色风燥形。第三火尊,名风为燥,由风而生,因作风子之形而燥黑也。此内色黑而外加燥形,如涂灰外道也。此尊处风轮中即为半月形,亦作端坐三昧之形,谓行人初发菩提心,虽欲进行,而无始以来妄惑烦恼之根本未除,数来牵破观心,而加闇弊,因作此法也。风者不住之义,又如世间之风,能坏重云,此不住之风亦如是,能散坏诸障也。此尊坐于风坛中,手执帛,去头三五寸,两头执之,如天衣之形,其色青,是表风之义,此是阿毗阇噜迦法,亦有内外二法。四、第四卢醯多色如朝日晖。第四火尊,赤如日晖,住于三角中,右手执刀端坐,刀者表利慧断结也,如日初出时,夜除昼现,暗尽明现,故取此色,火神如此形色,光焰亦尔,身相端满住于前之三昧而作微怒之形。五、第五没拿。多髭浅黄色,修颈大威光,遍一切哀悯。没拿者,和合之义,此尊作黄色,谓黄色兼有火色也,和合者是兼二法也。其像左边作怒状,右边作熙怡微笑之形,各生半身,此微笑不嗔不大喜,是寂住之表也。身上有毛,谓髭鬓发之类稍多,然不可过多,若多置,则使不端严也。其顶长,有大威光,其身色一边赤,一边黄,怒边当赤,其坐亦右方为半金刚座,左方为三角半火座,左持刀,右持跋折啰。有内外二法例如前。此和合能遍于一切之招召息灾而俱成之,内用即智光烦恼即灭无生,若外作时,香华身服要亦二种:念诵时亦作此形,如本尊也。仍一目怒一目寂然,除灾满愿一时得成,以此等遍之理,故得有如是之用,不同于偏方之教也。六、第六名忿怒。眇目霏烟色,耸发而震吼大力现四牙,其身烟色者,非甚黑非甚白也。其闭一目者,如不动尊也。其发上散,作蓬头状,作大吼形,谓大开其口,如呼吼之形也。口有四牙而俱出,上下各二,此亦摄二事,一火一风也。七、第七阇吒罗。迅疾备众彩,第七名温腹,如以上世间之火,谓是身内之火能消化食物而资身也。此正法中之义则不然,腹内之火,即是内證之智,迅疾者,其形更加忿怒,又比前甚。八、迄洒耶犹如电光聚。第八名费耗,是除遣之义,谓使一切业垢等事,悉除遣而无馀也。此尊能除一切身中之障,即毗那也迦之类,皆使消耗,其色如聚集众多电光而不可瞻睹之状,此是金刚轮之同类也。九、第九名意生。大势巧色身。意生者,随由意而生之法意而成也。种种之形皆作,所念皆能成就,巧者谓毗首羯磨也。即是随类而现身,普门成就之义,随于自在之慧作而皆成就,有大力也。十、第十羯罗微。赤黑唵字印,第十名受食火,又名劫微。谓火施时受饮食之义,受食者即施火食时受食之也。其尊持唵字印,而作相,即是梵志之仪法,净行者凡有所言语则皆倾右手作印形,举而案之以唵字之声而作相也。十一、第十一火神(梵本缺名),第十一本文缺少,但依诸火天总相之形也(疏六之释)。十二、谟贺那。第十二名悉成,谓悉成一切,即是所作已办之处,为寂灭道场而伏魔之义也。有一类众生作恶而不可止遏,假令加以劝导,则更增其恶,若纵之,则复趣于恶道,故以方便伏其身,使闭目都无所知,以此因缘善恶俱不能造,次即渐渐引导之,使入于正法。如金刚顶经金刚手降伏大自在天之义,此皆住于方便道所作也。出于大日经疏二十。
(修法)大日如来以梵志说四十四种邪道之火法,分说十二种真道之护磨法十二神。一、智火为最初,名大因陀罗。端严净严相,增益施威力,焰鬘住三昧,当知智圆满。此中最初之火,即是菩提心之慧光也。形方,色黄,即是表金刚座。端严者,是内庄严,言此智火,具本尊之形一切之功德故也。增威者,是外事,谓十力等之用也,此智火其性如是,内外之功德,庄严圆满,能与十力共,故增威也。识此火故,烧无始以来无明之积薪无复遗馀,如劫烧时之火灰烬皆尽,荡然无垢,一切如来之功德,皆成就也。然此火神即名为智,其相端严成金刚色,以圆光焰鬘自围绕,坐此光中住于寂然正受三昧,由住此三昧故,智光满足。此智光,即是毗卢遮那之别名也。即以此尊表此智,若于初观观此火神则能成一切之事,此中方坛,梵言摩诃因陀罗,是帝释尊之别名也。又即金刚轮之别名也,智是内證,其外发之表,作金刚杵形。与此方座之形相似,然但观四角坛中有本尊即是也(此杵头有四角形)。上言增威者,若就形像所表而论,即是体貌圆满丰备之言,然据理言之,则即心法门也。然火有二法,若能修瑜伽者,唯观此尊形像之相而诵其真言(即诵其名是也);即名内心火法,若以顺于世间之故作坛,则当作方坛,而周匝有光焰,自身亦著黄衣,想火炉中有此本尊,然后所作之事成,不然则不成。此法与息灾相应,是坚固之法,是配于初菩提心之阿字门,由此因缘而智具足也。二、第二火名行满普光秋月华吉祥圆轮中珠鬘鲜白衣。第二火名行满者,即按名而表义,其梵音即亦真言也。初发菩提心次修行,其行满者,即名为佛也。此即以大悲为根,菩提心为种子。其形如秋夜之月,光辉照朗,周匝四面,身服白衣,具种种之德(谓身端严肥满可喜也),其右手持数珠,左持军持。此像在月轮中。即是心性清净圆明之义,以此妙行之火,烧垢心戏论之薪也。若作观时,亦即观此圆明,作为本尊之形,上文所谓皆体如来内證之德,意彰于外故者,以法门表示之故也。若外作者,作圆炉,以白檀末涂之,以白华等为供养,自亦衣白衣,是为息灾之法。灾有无量,如诸外世间小火虫霜蝗等种种之寂耗,及内身一切病恼之类,其形万端,自身他身,皆能净除之也。又无始以来有疑心,谓于深法生犹豫,信不决定,此即为障,此火能消除之,亦是息灾之义也。此息灾护磨,亦有二种:但为瑜伽相应之念诵或外护磨而作火法也。然若能辨供,则兼事作;若不辨则但心作即得,有物可作而不作之,但以心作,不如法也。三、第三摩噜多黑色风燥形。第三火尊,名风为燥,由风而生,因作风子之形而燥黑也。此内色黑而外加燥形,如涂灰外道也。此尊处风轮中即为半月形,亦作端坐三昧之形,谓行人初发菩提心,虽欲进行,而无始以来妄惑烦恼之根本未除,数来牵破观心,而加闇弊,因作此法也。风者不住之义,又如世间之风,能坏重云,此不住之风亦如是,能散坏诸障也。此尊坐于风坛中,手执帛,去头三五寸,两头执之,如天衣之形,其色青,是表风之义,此是阿毗阇噜迦法,亦有内外二法。四、第四卢醯多色如朝日晖。第四火尊,赤如日晖,住于三角中,右手执刀端坐,刀者表利慧断结也,如日初出时,夜除昼现,暗尽明现,故取此色,火神如此形色,光焰亦尔,身相端满住于前之三昧而作微怒之形。五、第五没拿。多髭浅黄色,修颈大威光,遍一切哀悯。没拿者,和合之义,此尊作黄色,谓黄色兼有火色也,和合者是兼二法也。其像左边作怒状,右边作熙怡微笑之形,各生半身,此微笑不嗔不大喜,是寂住之表也。身上有毛,谓髭鬓发之类稍多,然不可过多,若多置,则使不端严也。其顶长,有大威光,其身色一边赤,一边黄,怒边当赤,其坐亦右方为半金刚座,左方为三角半火座,左持刀,右持跋折啰。有内外二法例如前。此和合能遍于一切之招召息灾而俱成之,内用即智光烦恼即灭无生,若外作时,香华身服要亦二种:念诵时亦作此形,如本尊也。仍一目怒一目寂然,除灾满愿一时得成,以此等遍之理,故得有如是之用,不同于偏方之教也。六、第六名忿怒。眇目霏烟色,耸发而震吼大力现四牙,其身烟色者,非甚黑非甚白也。其闭一目者,如不动尊也。其发上散,作蓬头状,作大吼形,谓大开其口,如呼吼之形也。口有四牙而俱出,上下各二,此亦摄二事,一火一风也。七、第七阇吒罗。迅疾备众彩,第七名温腹,如以上世间之火,谓是身内之火能消化食物而资身也。此正法中之义则不然,腹内之火,即是内證之智,迅疾者,其形更加忿怒,又比前甚。八、迄洒耶犹如电光聚。第八名费耗,是除遣之义,谓使一切业垢等事,悉除遣而无馀也。此尊能除一切身中之障,即毗那也迦之类,皆使消耗,其色如聚集众多电光而不可瞻睹之状,此是金刚轮之同类也。九、第九名意生。大势巧色身。意生者,随由意而生之法意而成也。种种之形皆作,所念皆能成就,巧者谓毗首羯磨也。即是随类而现身,普门成就之义,随于自在之慧作而皆成就,有大力也。十、第十羯罗微。赤黑唵字印,第十名受食火,又名劫微。谓火施时受饮食之义,受食者即施火食时受食之也。其尊持唵字印,而作相,即是梵志之仪法,净行者凡有所言语则皆倾右手作印形,举而案之以唵字之声而作相也。十一、第十一火神(梵本缺名),第十一本文缺少,但依诸火天总相之形也(疏六之释)。十二、谟贺那。第十二名悉成,谓悉成一切,即是所作已办之处,为寂灭道场而伏魔之义也。有一类众生作恶而不可止遏,假令加以劝导,则更增其恶,若纵之,则复趣于恶道,故以方便伏其身,使闭目都无所知,以此因缘善恶俱不能造,次即渐渐引导之,使入于正法。如金刚顶经金刚手降伏大自在天之义,此皆住于方便道所作也。出于大日经疏二十。
十二火天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哦娜曳。莎诃。初句归命诸佛如常,第二句阿哦娜曳者是火之义,以此中最初之阿字为种子。以一切诸法本不生之故,即与金刚智体相同,哦是行之义,以诸法本不生之故,虽具万行,亦无所行,是故名为无师自觉,若是为无师自觉,即是与大空之遍一切处相同。故娜字之一切诸法施不可得又为同体,以诸法无师无行之故,自遍于一切处,故于三界不动出而至于萨婆若,是故无乘及乘者,尔乃为大乘,故于也字加三昧声也。其意明此乘之定慧均等,诸佛菩萨行道时皆以如是慧火焚烧一切心垢,正法之光明燃然也。见大日经疏八。
(真言)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哦娜曳。莎诃。初句归命诸佛如常,第二句阿哦娜曳者是火之义,以此中最初之阿字为种子。以一切诸法本不生之故,即与金刚智体相同,哦是行之义,以诸法本不生之故,虽具万行,亦无所行,是故名为无师自觉,若是为无师自觉,即是与大空之遍一切处相同。故娜字之一切诸法施不可得又为同体,以诸法无师无行之故,自遍于一切处,故于三界不动出而至于萨婆若,是故无乘及乘者,尔乃为大乘,故于也字加三昧声也。其意明此乘之定慧均等,诸佛菩萨行道时皆以如是慧火焚烧一切心垢,正法之光明燃然也。见大日经疏八。
十二品生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劝诫人。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劝诫人。
十二方净土佛世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二佛)
(名数)(参见:十二佛)
十二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东方配三佛于西南北四维上下各配一佛,一、东方虚空功德清净微尘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华波头摩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顶髻无量无边日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来。二、东方毫相日月光明燄宝莲华坚如金刚身毗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刹相王如来。三、东方一切庄严无垢光如来。四、南方辩才璎珞思念如来。五、西方无垢月相王名称如来。六、北方华庄严作光明如来。七、东南方作灯明如来。八、西南方宝上相名称如来。九、西北方无畏观如来。十、东北方无畏无怯毛孔不竖名称如来。十一、下方狮子奋迅根如来。十二、上方金光威王相似如来。见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名数)于东方配三佛于西南北四维上下各配一佛,一、东方虚空功德清净微尘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华波头摩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顶髻无量无边日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来。二、东方毫相日月光明燄宝莲华坚如金刚身毗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刹相王如来。三、东方一切庄严无垢光如来。四、南方辩才璎珞思念如来。五、西方无垢月相王名称如来。六、北方华庄严作光明如来。七、东南方作灯明如来。八、西南方宝上相名称如来。九、西北方无畏观如来。十、东北方无畏无怯毛孔不竖名称如来。十一、下方狮子奋迅根如来。十二、上方金光威王相似如来。见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