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59,分91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十二品生死经
十二方净土佛世界
十二天供仪轨
十二处
十二佛名神咒
十二药叉大将
十二大愿医王善逝
十二因缘生祥瑞经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十七句
十七尊
十七地
十七地论
十七清净
十七种庄严
十二品生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劝诫人。
十二方净土佛世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二佛)
十二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东方配三佛于西南北四维上下各配一佛,一、东方虚空功德清净微尘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华波头摩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顶髻无量无边日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来。二、东方毫相日月光明燄宝莲华坚如金刚身毗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刹相王如来。三、东方一切庄严无垢光如来。四、南方辩才璎珞思念如来。五、西方无垢月相王名称如来。六、北方华庄严作光明如来。七、东南方作灯明如来。八、西南方宝上相名称如来。九、西北方无畏观如来。十、东北方无畏无怯毛孔不竖名称如来。十一、下方狮子奋迅根如来。十二、上方金光威王相似如来。见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十二天供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
十二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果。
【佛学次第统编】
十二处者,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也。亦名十二入。即合六根六尘以言,谓之十二处。处者方所也,所依之义也。言根在内,尘在外,眼唯对色,耳唯对声等,各有所依一定方所也。言十二入者,入即涉入之义,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之故。如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等。乃至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等是也。六根为内,名内六入;六尘为外,名外六入。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入
十二处┤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入
三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三门,旧译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门皆为欲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为凡夫之迷执有偏颇,迷于心偏重者,合色而为一,开心而为四,立五蕴。色蕴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识,心之差别也。次为迷于色偏重者开色而为十,合心而为二,立十二处。五根五境之十处,色也。意根法境之二处,心也。次为色心共迷者,开色而为十,开心而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境之十界,色也。意根与法境及六识之八界,心也。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说见毗婆沙论七。法界次第上之上。密教以之配于胎藏界佛莲金之三部。为迷于心法者,说五蕴,表金刚部之智。为迷于色法者,说十二处,表莲华部之理(密教色属于法理),为色心双迷者,说十八界,表莲金不二之佛部。见秘藏记钞九。
【三藏法数】
(出婆沙论并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迷处,委细而观,故有三科不同焉。
〔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为色;开意之一根,为受想行识,令其细观于心,是为合色开心,故说五蕴也。
〔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十八界〕,界,即界限,亦隔别之义。谓此十八界,各有别体,义无混滥也。如来为色、心俱迷者,开为六根、六尘、六识,令其一一细观,是为心、色俱开,故说为十八界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十二佛名神咒
【佛学大辞典】
(真言)十二佛名经所说之神咒也。
十二药叉大将
【佛学大辞典】
(名数)药师之十二神将也。(参见:药师)
十二大愿医王善逝
【佛学大辞典】
(杂名)药师如来也,药师又云医王,善逝者,诸佛十号之一,如言如来。
十二因缘生祥瑞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对弥勒说东方佛馀九方九佛之名号功德及神咒。
十七句
【佛学大辞典】
(杂名)理趣经所说之十七清净句也。
十七尊
【佛学大辞典】
(名数)理趣经所说普贤之根本真言十七字句,即十七尊之种子也。
十七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瑜伽论一部所明之法门,有十七种,是为瑜伽论所观之境,故云十七地。一、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有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呬三摩多地,八、有心地,九、无心地,十、闻所成地,十一、思所成地,十二、修所成地,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十六、有馀依地,十七、无馀依地也。
【佛学常见辞汇】
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十七种法门,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呬三摩多、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馀依地、无馀依地。
十七地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瑜伽师地论之别名也。
十七清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七种庄严」条同。
十七种庄严
【佛学大辞典】
(名数)极乐之庄严总有二十九种,其中依报之庄严有十七种。正报之庄严有十二种。(参见: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