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临床经验(临床经验)  拼音:lín chuáng jīng yàn
医学上指医疗人员具有对病人实际观察和治疗疾病的经历。如:「这位医师已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医术非常高明。」
《国语辞典》:民俗疗法(民俗疗法)  拼音:mín sú liáo fǎ
在正统的医疗行为外,民间广为使用的治疗行为,具有文化背景及地方色彩,多属于精神或心灵治疗。如台湾的收惊、作法、问神、礼佛等。
《国语辞典》:全科医师(全科医师)  拼音:quán kē yī shī
不分科的医师。站在社区医疗保健工作的第一线,来照顾服务病人。
《国语辞典》:辐射灭菌(辐射灭菌)  拼音:fú shè miè jùn
利用辐射线杀菌的方法。目前多用于食物的保藏及医疗器械的消毒上。
《国语辞典》:公共建设(公共建设)  拼音:gōng gòng jiàn shè
不以营利为目的,而能满足大众有关运输、教育、医疗、卫生、游憩等需求的各项建设。如道路的铺设、公园的辟建、学校的设置、停车场的兴建等。
《国语辞典》:公共救助  拼音:gōng gòng jiù zhù
依《社会救助法》,社会救助内容包括生活扶助、医疗补助、急难救助及灾害救助;为照顾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及救助遭受急难或灾害者,并协助其自立,各级主管机关应设专责单位或置专责人员,执行有关社会救助业务。也称为「社会救助」。
《国语辞典》:复健医学(复健医学)  拼音:fù jiàn yī xué
对肢体障碍者施以治疗及训练,使其能将剩馀体能作充分利用的医疗方式。
《国语辞典》:复健中心(复健中心)  拼音:fù jiàn zhōng xīn
为生理障碍者提供医疗服务及职业训练的场所,亦有分别设置者,前者为医疗复健中心,后者为职业复健中心。
《国语辞典》:劳动条件(劳动条件)  拼音:láo dòng tiáo jiàn
劳动者与资方对工时、工资、休假、休息、医疗、安全卫生、抚恤等的约定。也作「工作条件」。
《国语辞典》:蓝十字会(蓝十字会)  拼音:lán shí zì huì
一种医疗保险组织。本为英、美两国的保护动物协会,后来在美国发展成为医疗保险组织。
《国语辞典》:免疫风湿科(免疫风湿科)  拼音:miǎn yì fēng shī kē
以治疗痛风、退化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非关节性风湿症、僵直性脊椎炎、乾癣性关节炎、硬皮症、红斑性狼疮、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等病症的医疗科别。
《国语辞典》:光照射治疗(光照射治疗)  拼音:guāng zhào shè zhì liáo
利用紫外光或雷射光照射治疗的医疗技术。
《国语辞典》:群体医疗执业中心(群体医疗执业中心)  拼音:qún tǐ yī liáo zhí yè zhōng xīn
行政院卫生署为提升偏远乡村医疗保健服务水准,方便当地民众就医,于民国七十二年七月起逐年所设立的单位。除利用原有卫生所,充实医疗保健设备外,并由各地教学医院支援医师,开办门诊。简称为「群医中心」。
《国语辞典》:全民健康保险(全民健康保险)  拼音:quán mín jiàn kāng bǎo xiǎn
为增进全体国民健康提供医疗服务的强制性社会保险。民国八十四年三月一日开始实施,卫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险署为单一保险人办理保险业务,凡具中华民国国籍或领有居留證明且居留满六个月或有一定雇主之外国人皆为保险对象。采社会互助方式,由被保险人及雇主共同分担缴交保费,享有相同的医疗条件。被保险人除重大伤病、分娩、山地离岛地区就医及符合《社会救助法》之低收入户成员外,其他保险对象就医时,都须缴纳一定金额或比率之自行负担费用。简称为「全民健保」。
《国语辞典》:紧急伤病急救网(紧急伤病急救网)  拼音:jǐn jí shāng bìng jí jiù wǎng
由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和民间医疗组织所设急救部门所构成的急救组织。包括各级卫生机构、各级公立医院、各级学校健康中心及各地私人医院诊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