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甄烦就简(甄烦就简)  拼音:zhēn fán jiù jiǎn
区别复杂、琐碎,选择简要而便于施行的。《魏书。卷七九。范绍传》:「绍量功节用,甄烦就简,凡有赐给,千匹以上,皆别覆奏,然后出之。」
《国语辞典》:一概而言  拼音:yī gài ér yán
不区别状况,而以同一标准看待事物。参见「一概而论」条。《抱朴子。释滞》:「各从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
《国语辞典》:役别(役别)  拼音:yì bié
兵役制度中,依军阶区别的兵役类别。依我国兵役法,分为军官役、士官役、士兵役。
《国语辞典》:缓冲区(缓冲区)  拼音:huǎn chōng qū
为区别不同土地的使用类别或保护某一特定土地使用而设立的空间范围,称为「缓冲区」。
《国语辞典》:蓝伞(蓝伞)  拼音:lán sǎn
古代的一种官员仪仗。以颜色来区别品级尊卑;黄伞为知府所用,知县则用蓝伞。《儒林外史》第一八回:「今日是一把黄伞的轿子来,明日又是七八个红黄帽子吆喝了来,那蓝伞的官不算,就不由的不怕。」
《国语辞典》:羽量级(羽量级)  拼音:yǔ liàng jí
部分运动竞赛的一种级别,为对参赛者以体重加以区别分级。如业馀拳击比赛中规定体重为五十四公斤至五十七公斤者属羽量级。
《国语辞典》:姓名权(姓名权)  拼音:xìng míng quán
一种为区别他人与自我的人格权。
《漢語大詞典》:共性与个性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只能在个性中存在。任何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任何个性不能完全被包括在共性之中。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漢語大詞典》:短拳
一种拳术,拳法密集,猛起硬落,简明快速,出手较短(区别于“长拳”)
《漢語大詞典》:分宥
谓区别主犯从犯,宽贷从犯。管子·小匡:“分宥薄罪,入以半钧。” 尹知章 注:“分宥,谓从坐者分其首犯而宽宥之。”
《漢語大詞典》:犯罪动机
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与犯罪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犯罪目的是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动机则是之所以希望达到这种结果的内心活动。同样的犯罪目的,可以出自不同的犯罪动机。如故意杀人,其犯罪动机或为报仇,或为图财,或为灭口,等等。犯罪动机反映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程度,在量刑上有一定意义。
《漢語大詞典》:犯罪目的
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与犯罪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犯罪动机是之所以希望达到这种结果的内心起因。犯罪目的不同,犯罪的性质也就不同。有些犯罪必须具有特定的目的才能构成,如赌博罪必须以营利为目的才能构成。因此,判明犯罪目的对定罪量刑有重要意义。
《漢語大詞典》:反正一样
表示情况虽然不同而结果并无区别。例如:反正去不去都一样。
《漢語大詞典》:黑白片
指没有彩色的影片(区别于“彩色片”)。
《國語辭典》:黑白电视(黑白電視)  拼音:hēi bái diàn shì
一种只能传送声音和黑白图像的活动画面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