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蛤蟆吵坑  拼音:há ma chǎo kēng
北平方言。指一片吵闹喧嚣的叫喊声。
《国语辞典》:红脸儿汉(红脸儿汉)  拼音:hóng liǎn ér hàn
北平方言。脸皮薄的人。如:「他可是红脸儿汉,你不要再逗他了!」
《国语辞典》:合菜戴帽  拼音:hé cài dài mào
一种北平小吃。合菜包括豆芽菜、粉丝、干丝、木耳丝等,上盖一张蛋皮,如同戴帽,再包饼吃。
《国语辞典》:愣头儿青(愣头儿青)  拼音:lèng tóu ér qīng
北平方言。讥称鲁莽的人。如:「他真是个愣头儿青,到处闯祸!」也作「愣葱」。
《国语辞典》:俩心眼儿(俩心眼儿)  拼音:liǎ xīn yǎn ér
1.彼此间的意见不一致。
2.北平方言。指人心地不诚实,另有打算。
《国语辞典》:力把儿头(力把儿头)  拼音:lì bǎ ér tóu
北平方言。指做事不上路。
《国语辞典》:老虎摊儿(老虎摊儿)  拼音:lǎo hǔ tān ér
北平方言。指乱敲竹杠的旧货摊。
《国语辞典》:紧溜儿的(紧溜儿的)  拼音:jǐn liū ér de
北平方言:(1)指赶紧、很快。如:「他一听到这个好消息,紧溜儿的就赶回去了。」(2)指一直、不断。如:「他紧溜儿的哀求母亲要买玩具。」
《国语辞典》: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  拼音:lú gōu qiáo shì biàn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市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藉口一名士兵失踪,挑起军事冲突,于是揭开中国八年对日抗战的序幕。也称为「七七事变」。
《国语辞典》:卢沟桥事件(卢沟桥事件)  拼音:lú gōu qiáo shì jiàn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市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以一名士兵失踪为藉口,挑起军事冲突。如:「卢沟桥事件引发了中华民国长达八年的对日抗战。」
《国语辞典》:伪临时政府(伪临时政府)  拼音:wèi lín shí zhèng fǔ
民国二十七年日本在北平所成立的伪组织。辖华北四省及平津青三市,王克敏为伪行政委员会长,二十九年取消。
《国语辞典》:北平图书馆(北平图书馆)  拼音:běi píng tú shū guǎn
座落于北平北海的西岸,占地约七十多亩,全是中国式的建筑,古色古香,清幽美丽。馆内设有四库室、善本书库、模型室、舆图室,藏书丰富,约七百多万册。
《国语辞典》:吃瞪眼儿食(吃瞪眼儿食)  拼音:chī dèng yǎn ér shí
北平方言。比喻过受人凌虐的生活。如:「她过的是童养媳的日子,吃瞪眼儿食自然不足为奇。」
《国语辞典》:吃红白口儿(吃红白口儿)  拼音:chī hóng bái kǒu ér
北平方言。旧指从事为红白喜事服务的工作。如喜轿铺、杠房、彩子局、棚铺等。
《国语辞典》:吃生米儿的(吃生米儿的)  拼音:chī shēng mǐ ér de
北平方言:(1)指难于应付、不讲情理的人。如流氓、混混之类。(2)指敢在街上插手管閒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