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北匈奴
东汉 时 匈奴 分裂为南、北二部,汉人对留居漠北的 匈奴 部族的称谓。 汉 班彪 《奏议答北匈奴》:“今 北匈奴 对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参见“ 匈奴 ”。
《國語辭典》:匈奴  拼音:xiōng nú
中国秦汉时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由古文献可推出夏朝时称为「獯鬻」,周朝时称为「猃狁」、「猃狁」。战国时,分布于秦、赵、燕以北的地区。秦朝时,为大将军蒙恬所败而北徙。楚汉之际,统治大漠南北。东汉时,分为南、北二匈奴,后来北匈奴陆续西迁,进入中亚、欧洲之地。南北朝后,「匈奴」之名不复见于中国史籍。也称为「荤粥」、「荤允」、「獯戎」。
《國語辭典》:北部  拼音:běi bù
一地的北方区域。相对于南部而言。如:「桃、竹、苗地区,位于台湾的北部区域。」
《漢語大詞典》:燕然石
东汉 窦宪 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记功。后以“燕然石”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 唐 李昂 《从军行》:“ 田畴 不卖 卢龙 策, 竇宪 思勒 燕然 石。” 唐 耿湋 《送王将军出塞》诗:“更就 燕然 石,行看奏虏功。” 唐 李益 《统汉峰下》诗:“只今已勒 燕然 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怀纪 燕山 石,思开 函谷 丸。”
《漢語大詞典》:燕然铭(燕然銘)
亦称“ 燕山铭 ”。 指 东汉 窦宪 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记功时, 班固 所撰的《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文字。 北周 王褒 《从军行》之一:“勋封 瀚海 石,功勒《燕然铭》。” 唐 王昌龄 《少年行》之一:“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唐 鲍溶 《秋思》之二:“立身多门户,何必《燕山铭》。”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之一:“勿勒《燕然铭》,勿种 金城 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漢語大詞典》:二庭
(1).两个王庭。(1) 东汉 时指 南匈奴 与 北匈奴 。 东汉 建武 二十四年, 匈奴 左贤王 蒲奴 立为单于,右薁鞬日逐王 比 不得立,乃率部南依 汉 ,自立为单于, 匈奴 遂有南北之分。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其后 匈奴 争立,日逐来奔……於是 匈奴 分破,始有南北二庭焉。”(2) 唐 代指 西突厥 分裂后的南北二部。 咄陆 可汗建庭于 镞曷山 西,谓之北庭; 乙毗沙钵罗叶护 可汗建庭于 虽合水 北,谓之南庭。见《新唐书·突厥传下》。 唐 骆宾王 《夕次蒲类津》诗:“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2).第二家门庭。谓再嫁。旧唐书·列女传序:“ 共姜 之誓,不践二庭。” 明 无名氏 《玉环记·逼女更夫》:“妇女不践二庭,夫在安可再嫁!”
《國語辭典》:燕然山  拼音:yān rán shān
山名。杭爱山的古称。参见「杭爱山」条。
《漢語大詞典》:三木楼訾(三木樓訾)
我国古代 北匈奴 的一部。后汉书·南匈奴传:“﹝ 建初 ﹞八年, 北匈奴 三木楼訾 大人 稽留斯 等率三万八千人、马二万匹、牛羊十餘万,款 五原塞 降。”
分類:北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