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餐毡苏(餐氊蘇)
指 苏武 。 汉武帝 遣 苏武 使 匈奴 , 匈奴 扣留 苏武 ,迫降。 武 不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 武 置大窖中,絶不饮食。天雨雪, 武 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 以为神,徙置 北海 上无人处,使放牧公羊,表示须“羝乳乃得归”。 苏武 “杖 汉 节牧羊”,吃尽辛苦,历十九年而归 汉 。 汉 仅拜为典属国,不久又免官。事见《汉书·苏武传》。 宋 苏轼 《次前韵送刘景文》:“尔来又见三黜 柳 ,共此煖热餐氊 苏 。”
《漢語大詞典》:霸上戏(霸上戲)
事本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汉文帝 慰劳防备 匈奴 的驻军,在 霸上 、 棘门 都出入无阻,到 细柳 ,戒备森严,不得入。 文帝 感叹说:“此真将军矣,曩者 霸上 、 棘门 军,若儿戏耳!”后用指办事轻率马虎。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岂如 霸上 戏,羞取路傍观。”
《漢語大詞典》:欧脱(歐脱)
匈奴语。即瓯脱。欧,通“ 甌 ”。 匈奴 筑以守边的土室。亦借指 匈奴 。 唐 李邕 《逸人窦居士神道碑》:“欧脱连头而受诛,穷庐屈膝而请命。”参见“ 甌脱 ”。
《國語辭典》:瓯脱(甌脫)  拼音:ōu tuō
立于边界的土堡岗哨。《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馀里,各居其边为瓯脱。」唐。张守节。正义:「境上斥候之室为瓯脱也。」也作「区脱」。
《漢語大詞典》:具带(具帶)
匈奴 饰金的腰带。战国策·赵策二:“遂赐 周绍 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史记·匈奴列传》:“黄金饰具带一。”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曰:“要中大带。” 王国维 《观堂集林·胡服考》:“具带者,黄金具带之畧。”
《漢語大詞典》:遬濮
汉 代时 匈奴 部落名。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驃骑将军率戎士踰 乌盭 ,讨 遬濮 ,涉 狐奴 ,歷五主国,輜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 司马贞 索隐:“音速卜二音。 崔浩 云: 匈奴 部落名。案:下有‘遬濮王’,是国名也。”按,汉书·霍去病传作“遫濮”, 颜师古 注曰:“遫,古速字也。 遫濮 , 匈奴 部落名也。”
《国语辞典》:嚼旃  拼音:jué zhān
汉代苏武遭匈奴单于幽禁于窖中,而嚼雪与旃毛,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典出《汉书。卷五四。苏建传》。
《漢語大詞典》:北匈奴
东汉 时 匈奴 分裂为南、北二部,汉人对留居漠北的 匈奴 部族的称谓。 汉 班彪 《奏议答北匈奴》:“今 北匈奴 对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参见“ 匈奴 ”。
《國語辭典》:匈奴  拼音:xiōng nú
中国秦汉时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由古文献可推出夏朝时称为「獯鬻」,周朝时称为「猃狁」、「猃狁」。战国时,分布于秦、赵、燕以北的地区。秦朝时,为大将军蒙恬所败而北徙。楚汉之际,统治大漠南北。东汉时,分为南、北二匈奴,后来北匈奴陆续西迁,进入中亚、欧洲之地。南北朝后,「匈奴」之名不复见于中国史籍。也称为「荤粥」、「荤允」、「獯戎」。
《漢語大詞典》:骨都侯
汉 时 匈奴 官名。 冒顿 单于设置,分左右,由异姓贵族担任,位在谷蠡王之下,是单于的辅政近臣。史记·匈奴列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亦省称“ 骨都 ”。借指 匈奴 官员或异姓大臣。史记·匈奴列传“左右骨都侯” 南朝 宋 裴駰 集解:“骨都,异姓大臣。”《古诗源·咏霍将军北伐》:“骨都先自讋,日逐次亡精。” 沈德潜 注:“骨都, 匈奴 有骨都侯,有日逐王。” 唐 高适 《送浑将军出塞》:“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明 唐寅 《出塞》诗之一:“勤兵收日逐,潜军执骨都。”
《國語辭典》:孤涂(孤塗)  拼音:gū tú
匈奴称儿子为「孤涂」。《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
《漢語大詞典》:鞮海
匈奴 中 私渠比鞮海 的省称。在今 蒙古 境内。 汉和帝 时 窦宪 击 匈奴 ,战于 稽落山 ,追临 私渠比鞮海 ,即此。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夫以公之奇胲在握,披靡无前,佐 路伏波 ,而驶驾楼船;随 竇车骑 ,而远临 鞮海 。”参阅后汉书·窦宪传 李贤 注。
分類:匈奴
《漢語大詞典》:若鞮
匈奴语“孝”的意思。
分類:匈奴意思
《漢語大詞典》:径路刀(徑路刀)
匈奴 宝刀名。意谓神刀。汉书·匈奴传下:“ 昌 、 猛 与单于及大臣俱登 匈奴 诺水东山 ,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犂挠酒,以 老上单于 所破 月氏王 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径路, 匈奴 宝刀也。” 王先谦 谓 径路 为 休屠王 名,死而为神,遗有宝刀,故名。见汉书·地理志上·左冯翊补注。
《漢語大詞典》:赵信城(趙信城)
古城名。 西汉 时 赵信 降 匈奴 后所筑。故址约在今 蒙古共和国 杭爱山 南麓。史记·匈奴列传:“﹝ 汉 兵﹞行斩捕 匈奴 首虏万九千级,北至 闐颜山 赵信城 而还。”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 信 前降 匈奴 , 匈奴 筑城居之。” 明 夏完淳 《鹑衣》诗:“ 赵信城 头秋月满, 李陵 碑上暮云开。” 清 顾炎武 《塞下曲》:“ 赵信城 边雪化尘, 紇千山 下雀呼春。”
《漢語大詞典》:赀虏(貲虜)
古时对 匈奴 的蔑称。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论“使译时通,记述随事,岂常也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西戎传》:“ 貲虏 ,本 匈奴 也。 匈奴 名奴婢为貲。”南齐书·河南传:“ 河南 , 匈奴 种也。 汉 建武 中, 匈奴 奴婢亡匿在 凉州 界杂种数千人,虏名奴婢为貲,一谓之‘貲虏’。”
分類:匈奴
《國語辭典》:万里长城(萬里長城)  拼音:wàn lǐ cháng chéng
1.中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西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
2.比喻国家的栋梁。《南史。卷一五。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明。陈忱《水浒后传》第一二回:「吞圭既丧,坏了万里长城,国中精锐已尽,如何是好?」也称为「长城」。
《國語辭典》:长城(長城)  拼音:cháng chéng
1.万里长城的简称。参见「万里长城」条。
2.比喻国家的栋梁。如:「每一个为国效力的人,皆是国家的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
3.比喻势力、地位等。如:「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