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夜光虫(夜光虫)  拼音:yè guāng chóng
动物名。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体圆如球而透明,长有鞭毛一根,常浮游于海面,能于夜间发燐光。
《国语辞典》:七星瓢虫(七星瓢虫)  拼音:qī xīng piáo chóng
动物名。昆虫纲鞘翅目瓢虫科。体呈圆形,背部隆起,长约六至八公釐,翅呈橘黄色,上有七个椭圆形的黑色斑纹。成虫、幼虫皆以捕食蚜虫为生。
《国语辞典》:美丽奴羊(美丽奴羊)  拼音:měi lì nú yáng
动物名。原产于西班牙内陆的乾燥草原。是毛用种,脸部和四肢为白色,毛长而细、体格健壮,是世界优良品种之一。
《国语辞典》:松材线虫(松材线虫)  拼音:sōng cái xiàn chóng
动物名。昆虫纲。由松斑天牛传布,寄生在松树上的线虫。体形细小,肉眼难辨。啃食松脂管内的上皮细胞与邻近的薄壁细胞,易造成松树全株枯死。
《国语辞典》:蓑衣丈人  拼音:suō yī zhàng rén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结草虫科。体形圆长,呈灰褐色,喜食梅茶等的嫩叶,常缀叶片树皮等为巢,匍匐行动。也称为「结草虫」、「蓑虫」。
《国语辞典》:台湾粉蝶(台湾粉蝶)  拼音:tái wān fěn dié
动物名。分布在台湾岛的平地至低山带。雄蝶翅膀正面白底,背面后翅黄底;雌蝶翅膀较宽圆,正背面均是黑褐色,上有灰白纹。展翅约有五点五至六公分。
《国语辞典》:台湾凤蝶(台湾凤蝶)  拼音:tái wān fèng dié
动物名。台湾特产种。分布于各处低山带和人迹少到的深山。雄雌形状相同,但雌蝶体形略大。雄蝶翅膀正面纯黑色,无纹;雌蝶色彩较淡,并且有橙红色及白色花纹。展翅约有七点五至八点二公分。
《国语辞典》:三化螟虫(三化螟虫)  拼音:sān huà míng chóng
动物名。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通常一年可产生三代,幼虫越冬至春化蛾,产卵于稻叶上,是为第一次。五、六月间,出现第二次。七、八月间又出现第三次,蠹食稻茎,为害最巨。也称为「三化螟蛾」。
《国语辞典》:三斑家蚊  拼音:sān bān jiā wén
动物名。蚊类。为日本脑炎的传播媒介。喜欢在稻田中产卵,夏季时大量繁殖。
《国语辞典》:海蛇水母  拼音:hǎi shé shuǐ mǔ
动物名。腔肠动物水母目。颜色深蓝,为有伞盖的大型海蜇。触手是乳白色,可食。
《国语辞典》:红尾伯劳(红尾伯劳)  拼音:hóng wěi bó láo
动物名。燕雀类伯劳科。脸部有黑色过眼带,身体上部包括羽翼及尾端皆为红褐色,腮喉部位则覆白毛,胸以下黄褐色,略有浅色横纹。它们在朝鲜半岛和大陆北方繁殖,秋凉时南下,经过台湾飞往菲律宾、南洋过冬。每年九月,红尾伯劳大量聚集在恒春,停栖在显著的高处休息,一时蔚为奇观,是台湾的过境候鸟。
《国语辞典》:黑面琵鹭(黑面琵鹭)  拼音:hēi miàn pí lù
动物名。鸟纲朱鹭科。黑色的嘴呈汤匙状,体形似白鹭,全身羽毛为白色,后颈于夏季长出黄色羽冠。通常生活在海滨、沼泽、河口及水田等地,以鱼虾、螺类为食物。在大陆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繁殖,冬季迁移到华南、台湾和印度半岛等地。如:「黑面琵鹭的分布,以台湾地区的数目最多。」
《国语辞典》:花巾著目  拼音:huā jīn zhuó mù
动物名。腔肠动物门珊瑚花虫纲。花虫单独生活,形似海葵,触手简单而多,排列成两重轮状,无足盘,柱部较长,只有一管沟。
《国语辞典》:黑冠麻鹭(黑冠麻鹭)  拼音:hēi guān má lù
动物名。鹳形目鹭科。头部有冠羽。成鸟背部暗红褐色,缀有黑色横纹。腹部黄褐色,亦杂有斑纹,胸颈红褐色。喉部至腹部中央有黑褐色纵纹。雏鸟全身大致呈灰褐色,满布斑纹。产于大陆西南、东南至台湾一带,在台湾繁殖且终年可见。在低海拔山区的树林下活动觅食,以蛙类、昆虫等为食。每年二月至七月为繁殖季节,以枯枝为材料,筑巢于树上枝桠间,每窝产三至五个白色卵。因警觉性高,不易被发现。
《国语辞典》:海月水母  拼音:hǎi yuè shuǐ mǔ
动物名。腔肠动物。形状像张开的伞,伞盖下缘有许多触手。生长在温带海洋中,以海中生物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