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曩篇
指前人的名篇佳句。 晋 陆机 《文赋》:“必所拟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虽杼轴於予怀,怵他人之我先。”
《漢語大詞典》:缀学(綴學)
谓从事编辑前人旧文之学问。大戴礼记·小辨:“子曰:‘唯社稷之主,实知忠信。若 丘 也,缀学之徒,安知忠信?’” 孔广森 补注:“缀学,捃拾闻见以为学也。”《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絶之闕,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吕向 注:“缀,缉也。” 章炳麟 《检论·商鞅》:“今缀学者不能持其故,而以抑民恣君蔽罪于 商鞅 。”
《漢語大詞典》:访德(訪德)
仿效学习前人的德政。访,通“ 仿 ”。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相国拜齐王表》:“臣访德语勤,未洎 伊 稷 之能;藉灵怀宠,以滥 周 邵 之秩。” 唐 欧阳詹 《泉州六曹新都堂记》:“皆外庄内融,怀材抱忠,无回邪以莅下,有謇諤以承上,当时之彦也。请列於记左,庶后之君子,覩名访德,知夫是日,当有人焉。”
《漢語大詞典》:遗牍(遺牘)
指前人遗留下来的信件。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安南阮氏遗牍》:“此上 两广 制军 福文襄 函也,又一纸是致 粤 西中丞之牘…… 董司农 恂 为题‘安南阮氏遗牘’六大字。”
《漢語大詞典》:遗诲(遺誨)
前人的教诲。 唐 王勃 《忽梦游仙》诗:“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
分類:前人教诲
《漢語大詞典》:前构(前構)
谓前人的事业。魏书·桓玄传:“ 玄 常以其父王业垂成,以己弱年,不昌前构,常怀恨愤。” 唐 李靖 李卫公问对卷下:“ 光武 虽藉前构易於成功,然 莽 势不下於 项籍 。”
分類:前人事业
《漢語大詞典》:遗式(遺式)
前人留下的法式;先前事物的样式。《宋书·孝武帝纪》:“ 江 汉 楚 望,咸秩 周 禋,礼 九疑 於盛 唐 ,祀 蓬莱 於 渤海 ,皆前载流训,列圣遗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然山之上顶,旧有上祠,今也毁废,无復遗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崔寔 奏记於公府,则崇让之德音矣; 黄香 奏牋於 江夏 ,亦肃恭之遗式矣。”旧唐书·音乐志二:“《公莫舞》, 晋 宋 谓之巾舞。其説云: 汉高祖 与 项籍 会於 鸿门 , 项庄 舞剑,将杀 高祖 。 项伯 亦舞,以袖隔之,且云公莫害 沛公 也, 汉 人德之,故舞用巾,以象 项伯 衣袖之遗式也。” 清 戴璐 藤阴杂记卷九:“顾 梁汾 典籍,又仿遗式製炉。”
《漢語大詞典》:守训(守訓)
遵守前人的训诲。 明 何景明 《〈述归赋〉序》:“ 宋 之大儒,知乎道而嗇乎文,故长于循辙守训,而不能比事联类,开其未发。”
《漢語大詞典》:前册
前人的记载。南齐书·氐传:“ 建元 元年,詔曰:‘昔絶国入贄,美称前册,殊俗内款,声流往记。’”
分類:前人记载
《漢語大詞典》:前藻
指前人的诗文。《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弟 助 及 勛 ,揔括前藻,网罗羣思,亦一时之健笔焉。”
分類:前人诗文
《漢語大詞典》:遗蕴(遺藴)
(1).谓遗漏而未被阐发的深奥涵义。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以古人姓名藏句中,盖以文为戏……则 德舆 ( 权德舆 )已尝为此体,不知古人文章之变,殆无遗藴。” 明 归有光 《答顾伯刚书》:“来教推顺应之説,而以禪授放伐言之,可谓发明无遗藴矣。”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读性理书:“性理书,歷 周 、 程 、 张 、 朱 诸大儒,已透闢无遗藴。”
(2).指前人遗下的识见、道理等。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朱陆:“不知即是前人之遗藴者,识不足也。”
(3).犹言遗漏隐匿。 清 王韬 《拟请建蒋芗泉中丞专祠议》:“邇来设关徵税者,几於榷尽錙銖,搜无遗藴。”
《漢語大詞典》:遥芬
指前人的功德业绩。宋书·王敬弘传:“兼以累朝延赏,声华在咏,而嘉篆闕文,猷策韜采,尚想遥芬,兴怀寝寤。”
《漢語大詞典》:遥迹
指前人的业迹。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迈三五而不追,践八九之遥迹。”
分類:前人
《漢語大詞典》:遗券(遺券)
前人遗留下来的凭证。宋史·李周传:“民有世絶而官録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 周 ( 李周 )取以还之。”
《漢語大詞典》:纂就
谓继承前人之事业而成就之。《楚辞·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唐 李白 《明堂赋》序:“累圣纂就,鸿勋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