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2,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风刺
刺竹
欲刺
刺探
针刺
刺谒
促刺
三刺
刺充
通刺
刺心
刺伤
刺填
菱刺
藤刺
《漢語大詞典》:风刺
讽刺。用含蓄的语言劝告或揭露。语出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郑玄 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间以滑稽嘲謔,形於风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辊吝谝三卦:“三卦切中时病,真得风刺之正。”
《漢語大詞典》:刺竹
亦称“ 竻竹 ”。 竹的一种,因多刺,故名。新唐书·王式传:“浚壕繚栅,外植刺竹,寇不可冒。” 唐 李绅 《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岭头刺竹蒙龙密,火拆红蕉焰烧日。”
《漢語大詞典》:欲刺
佛教谓财、色、食、名、睡五欲恼人,如针刺肤,故称“欲刺”。《无量寿经》卷下:“拔诸欲刺,以安羣生。”
分類:佛教
《國語辭典》:刺探  拼音:cì tàn
暗中探听。《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遣吏逢迎,刺探起居。」
《漢語大詞典》:针刺(針刺)
(1). 中国 传统医术的一种。以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汉 枚乘 《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
(2).喻尖锐抨击。 阿英 《关于瞿秋白的文学遗著》:“《猪八戒》是针刺 吴稚晖 《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而作的。”
《國語辭典》:刺谒(刺謁)  拼音:cì yè
递上名帖拜见。唐。薛调《无双传》:「由是乃刺谒,以从侄礼见遂中,具道本末。」
分類:名刺求见
《漢語大詞典》:促刺
劳苦不安貌。见“ 促促 ”。
分類:劳苦不安
《國語辭典》:促促  拼音:cù cù
1.短暂、匆促的样子。晋。陆机豫章行〉:「促促薄暮景,亹亹鲜克禁。」
2.忙碌困迫的样子。唐。李益 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诗:「促促何促促,黄河九回曲。嫁与棹船郎,空床将影宿。」宋。徐照促促词:「促促复促促,东家欢欲歌,西家悲欲哭。」
《漢語大詞典》:三刺
(1). 周 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羣臣,再刺曰讯羣吏,三刺曰讯万民。” 孙诒让 正义:“三刺者,问众以当杀与否,是刑与宥不可豫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违,若针之通结矣。”隋书·刑法志:“ 周王 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2).指三次察讯。魏书·刑罚志:“以五听求民情,八议以申之,三刺以审之。”
(3).谓击刺三次。周礼·夏官·大司马:“鼓戒三闋,车三发,徒三刺。” 郑玄 注:“鼓戒,戒攻敌,鼓一闋,车一转,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敌。”
《漢語大詞典》:刺充
征调充任。宋史·兵志五:“乞令保毅军已於丁数内拣刺充义勇者,与免承认保毅。” 宋 李纲 《具荆湖南北路已见利害奏状》:“不堪披带出战,尚堪执役之人,合刺充厢军,分隶诸州。”
分類:征调充任
《國語辭典》:通刺  拼音:tōng cì
投交名帖求见。古时将姓名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拜访他人时,投递之以表示自己的身分,一如现今名片。《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绐为谒」句下唐。司马贞。索隐:「谒谓以札书姓名,若今之通刺,而兼载钱谷也。」唐。李商隐为同州张评事谢聘钱启〉:「办装无阙,通刺有期。」
《國語辭典》:刺心  拼音:cì xīn
1.刺入心里。《新唐书。卷一四八。田布传》:「至几筵,引刀刺心曰:『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言讫而绝。」
2.形容非常痛心。《红楼梦》第八一回:「不禁想起日间老婆子的一番混话,甚是刺心。」
分類:内心刺激
《國語辭典》:刺伤(刺傷)  拼音:cì shāng
1.被尖锐器物所伤。如:「缝衣服时要小心,不要被针刺伤。」
2.形容内心受到打击。如:「虽是无心的话,却深深刺伤了他的心。」
《漢語大詞典》:刺填
征召军士以补军额。因 宋 时在军士脸上刺字,故称。宋史·兵志七:“﹝ 广西 都鈐司奏﹞今兵闕六分,欲乞本路、邻路有犯徒并杖以下情重之人,除配 沙门岛 、 广南 远恶并犯强盗兇恶、杀人放火、事干化外并依法外,餘并免决刺填。” 宋 李纲 《条陈防冬利害事件札子》:“朝廷近降指挥,令招充闕额禁军,诚为得策。然必令刺填 洪州 军额。”
《骈字类编》:菱刺
元 元好问 后平湖曲 郎心只如菱刺短,妾意未觉藕丝长。
《骈字类编》:藤刺
元 柳贯 初夏斋中杂题三首 其二 藤刺青阴密,楸花紫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