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3,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讥刺
刺股
刺虎
刺讥
刺人
出刺
刺舟
刺口
举刺
绿刺
名刺
讽刺
橘刺
刺史天
钻刺
《國語辭典》:讥刺(譏刺)  拼音:jī cì
讥笑讽刺。《儒林外史》第一回:「又题几句诗在上,含著讥刺。」也作「讥讽」、「讥弹」。
《國語辭典》:刺股  拼音:cì gǔ
战国时苏秦读书想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腿。见《战国策。秦策一》。后比喻发愤求学。《隋书。卷七五。儒林传。序》:「纵有学优入室,勤踰刺股,名高海内,擢第甲科,若命偶时来,未有望于青紫。」
分類:苏秦上书
《漢語大詞典》:刺虎
(1).杀虎。 战国 时 陈畛 说 秦惠王 ,引 卞庄子 刺虎为喻,先待 齐 楚 交战,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见战国策·秦策二史记·张仪列传。后因以“刺虎”为一举两得之典实。 南朝 陈 徐陵 《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胡羯凭陵,方踰 汾 潞 ,刺虎之势,时期 卞生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席益 为参政……阳与 吕 合而阴与 徐 交也。 吕 既出而欲为刺虎之术,竟不能就而反被逐。”
(2).中草药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刺虎﹝集解﹞引 苏颂 曰:“生 睦州 ,凌冬不凋,采根、叶、枝入药。味甘。主治一切肿疼风疾。”
(3).昆剧传统剧目。 清 传奇《虎口馀生》之一出(一般多误为《铁冠图》之一出)。写 明 将 周遇吉 兵败 代州 ,回 宁武关 别母,其母责令再战,并先令媳、孙自尽,然后放火自焚。 周 出战,被 闯王 部将射伤,后自尽。
《漢語大詞典》:刺讥(刺譏)
亦作“ 刺几 ”。 犹言讥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得意,乃著书,上採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淮南子·泰族训》:“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宋 苏轼 《参寥子真赞》:“外尩柔而中健武,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 朱自清 《〈古诗十九首〉释》:“他们的来往,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而已。这就带些刺讥了。”
分類:讥刺
《漢語大詞典》:刺人
(1).刺伤人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埤雅·释草:“蔆,尔雅曰‘蔆蕨攗’。其叶似荇,白华,实有紫角,刺人。可食。”
(2).指肌肤因受淹渍刺激而疼痛。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桑:“狐尿刺人,肿痛欲死,热桑灰汁渍之,冷即易。” 巴金 《灭亡》第九章:“ 杜大心 底话是多么刺人!”
(3).指刺激人。 萧军 《羊·职业五》:“为了他说话刺人,侦探们激怒了,竟抽了他几个嘴巴。”
(4).特指强梁拒劝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伪人也;习强梁而专亡,距忠告而不纳者,刺人也。”
《漢語大詞典》:出刺
出任州府长官。 唐 顾云 《上池州卫郎中启》:“寧知出刺之邦,又是维桑之地。” 宋 王安石 《太常少卿分司南京沈公墓志铭》:“居顷之,出刺 润州 ,又刺 泉州 。” 宋 沈辽 《彭城太尉诗序》:“及西迁,出刺 华州 ,踰贰拾年乃验,官至神武统军,赠太师。”
《漢語大詞典》:刺舟
刺船。撑船,划船。《淮南子·原道训》:“短袂攘卷,以便刺舟。” 宋 欧阳修 《石楼》诗:“高滩復下滩,风急刺舟难。” 明 归有光 《壬戌纪行上》:“自 寳应 来,阴寒雨雪间作,是日始见日,尤寒,刺舟者鬚眉皆冰。” 清 姚鼐 《题吴竹桥湖田书屋图》诗之二:“更欲刺舟往,相从忘主宾。”
分類:撑船划船
《國語辭典》:刺口  拼音:cì kǒu
多嘴、多言。唐。韩愈〈寄卢仝〉诗:「彼皆刺口论世事,有力未免遭驱使。」宋。秦醇《谭意哥传》:「既至,则微服游于市,询意之所为。言意之美者不容刺口。」
分類:多言多语
《漢語大詞典》:举刺(舉刺)
(1).检举揭发。晋书·天文志上:“执法,所以举刺凶姦者也。”明史·郭维经传:“疏陈时弊,中有所举刺。”
(2).提拔与黜责。宋史·职官志七:“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政,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优劣、生员之勤惰,而专举刺之事。”
《骈字类编》:绿刺(绿刺)
唐 杜审言 都尉山亭 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
唐 储光羲 蔷薇 高处红须欲就手,低边绿刺已牵衣。
唐 韩偓 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见拂水蔷薇因有是作 绿刺红房战袅时,吴娃越艳醺酣后。
《國語辭典》:名刺  拼音:míng cì
载有姓名、职位等,用来自我介绍或作为与人联系的纸片。唐。元稹 重酬乐天诗:「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喻世明言。卷二二。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郑隆素知似道奸邪,怕他难与共事,乃具名刺,先献诗。」也作「名片」。
分類:名刺名片
《國語辭典》:讽刺(諷刺)  拼音:fèng cì
1.以婉言隐语相讥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2.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用讥刺或嘲讽的方式,呈现社会生活面貌。如:「这是一部讽刺社会乱象的电影。」
《骈字类编》:橘刺
宋 杨万里 和周元吉左司梦归之韵 居然唤起还家梦,橘刺藤梢隔槿篱。
元 赵孟頫 送杜伯玉四川行省都事 橘刺藤梢隐丛竹,椒浆桂酒荐芳荪。
《国语辞典》:刺史天  拼音:cì shǐ tiān
汉冀州刺史苏章,有一次巡视部属,宴请老友清河太守。太守高兴的说:「人各有一个天,就只有我有两个天。」见《后汉书。卷三一。苏章传》。后以刺史天用来称颂地方官吏。宋。苏轼〈送黄师是赴两浙宪〉诗:「一见刺史天,稍忘狱吏尊。」
《國語辭典》:钻刺(鑽刺)  拼音:zuān cì
钻营、刺探。《警世通言。卷一八。老门生三世报恩》:「肯用力钻刺,少不得做个府佐县正,昧著心田做去,尽可荣身肥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韩子文是个穷儒,那有银子钻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