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3,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怀刺
刺配
芒刺
刺客
击刺
刺刺
棘刺
刺骨
漫刺
一刺
美刺
刺面
刺手
刺字
刺血
《漢語大詞典》:怀刺(懷刺)
怀藏名片。谓准备谒见。语本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建安 初,来游 许 下。始达 潁川 ,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魏书·元顺传:“ 顺 曾怀刺诣 肇 门,门者以其年少……不肯为通。” 宋 苏辙 《司马君实端明独乐图》诗:“过门有意奉谈笑,幅巾怀刺无袍鞾。” 清 唐孙华 《有客》诗:“敝衣策蹇卫,怀刺謁公卿。”
《國語辭典》:刺配  拼音:cì pèi
古代在罪犯脸上刺字,并送往远方充军。《宋史。卷二○一。刑法志三》:「至于劓、墨,则用刺配之法。」《金瓶梅》第一○回:「只把武松免死,问了个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充军。」
《國語辭典》:芒刺  拼音:máng cì
草叶上的细小尖刺。《三国演义》第二○回:「朕每见之,背若芒刺。」《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姑娘此时心慌意乱,如生芒刺,如坐针毡。」
《國語辭典》:芒刺在背  拼音:máng cì zài bèi
比喻因畏忌而极度不安。《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新唐书。卷一二一。崔日用传》:「然每一反思,若芒刺在背。」也作「背生芒刺」、「背若芒刺」。
分類:不安
《國語辭典》:刺客  拼音:cì kè
1.暗杀别人的人。《后汉书。卷二七。杜林传》:「弟成物故,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于陇坻遮杀之。」《文明小史》第二五回:「譬如我们家里有了刺客,是决不能不捉的。」
2.玫瑰的别名。参见「玫瑰」条。
《國語辭典》:击刺(擊刺)  拼音:jí cì
1.两军以戈矛相攻。《书经。牧誓》唐。孔颖达。正义:「戈谓击兵,矛谓刺兵。故云伐谓击刺。」
2.以剑砍击、劈刺之术。《晋书。卷一○二。刘聪载记》:「十五习击刺,猿臂善射,弯弓三百斤。」
《國語辭典》:刺刺  拼音:cì cì
多言的样子。唐。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漢語大詞典》:棘刺
(1).荆棘芒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列子·汤问:“ 飞卫 之矢先穷。 纪昌 遗一矢;既发, 飞卫 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 清 唐甄 潜书·全学:“士或遇蠭蠆而色变,触棘刺而失声。”
(2).喻刚直严正。晋书·崔洪传:“寻为尚书左丞,时人为之语曰:‘丛生棘刺,来自 博陵 。在南为鷂,在北为鹰。’”
(3).喻障碍。 清 郑燮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一种新鲜活泼之气,宜场屋,利科名,即其人富贵福泽享用,自从容无棘刺。”
《國語辭典》:刺骨  拼音:cì gǔ
1.深入骨髓。比喻深刻。《文明小史》第五回:「金委员接受之下,心上倒著实感激他,而恨柳知府刺骨。」
2.形容非常寒冷。如:「寒风刺骨」。
3.形容机谋很深。《明史。卷三○八。奸臣传。温体仁传》:「为人外曲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
4.一种古代治病的方法。《韩非子。安危》:「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
《漢語大詞典》:漫刺
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禰衡 ﹞ 建安 初来游 许 下,始达 潁川 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后因以“漫刺”指名刺。 宋 欧阳修 《上胥学士启》:“是宜殫重趼宿舂之劳,怀漫刺署里之字。”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四:“若初非隶属,但恃雅素,趦趄日进,怀漫刺俛首 樊知客 辈,固多不自爱重者。” 元 白珽 湛渊静语卷二:“ 韩侂胄 为相时,尝招致 水心 叶适 ,已在坐,忽门外有以漫刺求謁者,题曰:‘ 水心 叶适 候见。’”
分類:指名名刺
《骈字类编》:一刺
礼记乐记注见一击下讼周礼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 狱一刺曰讯群臣再刺曰讯群吏三刺曰讯万民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憃愚 史记辕固传太后怒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传淮南子宁百刺以针无一刺以刀
又后汉书祢衡 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分类:一刺
《漢語大詞典》:美刺
称美与讽恶。多用于诗文。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篇章以陈美刺,论难以覈有无。”《诗·召南·甘棠序》“美 召伯 也” 唐 孔颖达 疏:“至於变诗美刺,各於其时,故善者言美,恶者言刺。” 唐 白居易 《策林·议文章》:“今褒贬之文无覈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明 刘基 《书绍兴府达鲁花赤德政诗后》:“予闻《国风》《雅》《颂》,诗之体也;而美刺风戒,则为作诗者之意。”
分類:称美诗文
《漢語大詞典》:刺面
(1).即黥刑。在犯者面部刺字,涅以黑色。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德光 每获 晋 人,刺其面,文曰‘奉敕不杀’纵以南归。”宋史·刑法志三:“刺面之法,专刺情犯凶蠹,而其他偶丽於罪,皆得全其面目。”《元典章·刑部七·诸奸》:“今后姦夫姦妇初犯,依在先体例断放,若是再犯,刺面配役。” 清 魏源 《军储篇一》:“窃谓禁烟欲申大辟之法,宜先行刺面之法。刺面之法,载在《大清律》,以防窃盗之再犯,所谓耻辱之刑,又所以待怙终之刑也。”
(2). 宋 代军制,在军士面上刺字,涅以黑色,以作标记。 宋 司马光 《义勇第二札子》:“暨刺面之后,兵员教头,利其家富,百端诛剥。”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刺军:“ 宋 健儿刺面,以防逃逸。”
《漢語大詞典》:刺手
(1).犹探手。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2). 宋 代军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标记,防止逃亡。 宋 李纲 《论御寇用兵札子》:“召募畿甸之民刺手,权充乡遂之兵,优与赡给,事毕放还归乡。”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此曹皆东北无所归之人,纵之使去,又復为盗,已刺手、背团结,与旧兵同为队伍,逐日训练,假以时日,当皆为精兵矣。”
(3).旧时的一种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标记。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儻有紈袴温饱之家,耻鲸哀免者,许以金赎,视其职衔小大,为罚赎之轻重,仅免刺面而仅刺手。刺手逾限不悛者诛,不得再赎。”
(4).犹言棘手。 老舍 《上任》:“咱们就这么办,先找小的,不刺手的办。”
《國語辭典》:刺字  拼音:cì zì
古时在罪犯的肌肤上刺字后染墨。依罪刑轻重的不同,分为刺臂与刺面二种。
《漢語大詞典》:刺血
刺手指出血。表示虔敬的一种苦行。《宣和遗事》前集:“﹝ 大观 四年﹞禁燃顶、炼臂、刺血、断指之类。”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后妃列女:“ 唐 孝女 冯 氏……誓不嫁以奉母。母病篤,刲股治之不救。葬母,乃结草庐墓下,以供晨香夕灯,侍奉如生,又刺血书经,报劬劳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