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热(發熱)  拼音:fā rè
1.一种生理病理反应。是指身体控制体温的神经中枢为因应身体所需将体温设定至高于正常范围。最常引起发烧的原因是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和黴菌等。癌症、自体免疫疾病和药物等也是可能的原因。也称为「发烧」、「发热反应」。
2.放出热量。如:「灯泡点久了会发热。」
3.比喻冲动、不冷静。如:「你脑袋发热?连这种事都答应!」
4.迷恋于某事。如:「他正对电视游乐器发热呢!」
《漢語大詞典》:树瘿(樹癭)
树木因受到真菌或害虫的刺激,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唐 张鷟 游仙窟:“金盏银盃,江螺海蜯;竹根细眼,树癭蝎唇。”元史·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一夕,有神光降于树,在两河之间,人即其所而候之,树乃生癭,若怀姙状,自是光常见。越九月又十日而树癭裂,得婴儿者五,土人收养之。”
《國語辭典》:机灵(機靈)  拼音:jī ling
机智灵巧。如:「他手脚勤快,人又机灵,是个好帮手。」也作「机伶」、「机巧」。
《漢語大詞典》:激使
使受刺激或激将而做某事。例如:激使对手摆出证据来。
分類:激使刺激
《漢語大詞典》:趋近
接近或接受一种刺激物或刺激情境的倾向
趋向或走向统一或一致
《國語辭典》:鼽嚏  拼音:qiú tì
因伤风而鼻塞、打喷嚏。《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
《國語辭典》:外伤(外傷)  拼音:wài shāng
身体外部所受的损伤,相对于内伤而言。如刀伤、火伤等是。
《国语辞典》:针法(针法)  拼音:zhēn fǎ
一种中医疗法。以金属针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达治疗目的。
《國語辭典》:激将(激將)  拼音:jī jiàng
用反话刺激对方,使人下决心做事。《西游记》第三一回:「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國語辭典》:激将法(激將法)  拼音:jī jiàng fǎ
用反话刺激对方,使人下决心做某事的方法。《三国演义》第七○回:「请将须行激将法,少年不若老年人。」《西游记》第七六回:「三魔见老魔怪他,他又作个激将法。」
《漢語大詞典》:反激
用反话刺激。 茅盾 《子夜》十:“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鼓励,用反激;他有点生气了,然而 杜竹斋 的主意牢不可破。” 沙汀 《淘金记》十二:“他原想把他的消息秘密一些时间,才经 季熨斗 一反激,可就忍不住了。” 王西彦 《曙》:“‘去呀,到福记去呀,酒糊涂!’ 金小妹 也笑着反激他。”
分類:反话刺激
《國語辭典》:激动(激動)  拼音:jī dòng
1.鼓动、触动。《宋书。卷七五。列传。颜竣》:「翻戾朝纪,狡惑视听,胁惧上宰,激动闾阎。」《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如今看了你这番雄心侠气,竟激动我的性儿了!」
2.感情冲动。如:「请别激动,这种事很平常。」「参加示威的人,个个情绪激动。」
《國語辭典》:反射  拼音:fǎn shè
1.声波或光线在介质中进行时,遇到不同介质之介面则改变方向,射回原介质,称为「反射」。
2.神经系统的反应作用。如瞳孔随光刺激的强弱而改变大小、吃东西时分泌唾液。
《國語辭典》:目逃  拼音:mù táo
心存怯懦而转睛逃避。《孟子。公孙丑上》:「不肤挠,不目逃。」
《國語辭典》:激灵(激靈)  拼音:jī ling
因受到惊吓而猛然颤抖。如:「这突来的一巴掌,吓得他全身激灵。」
《國語辭典》:冷觉(冷覺)  拼音:lěng jué
皮肤接触到比体温低的温度,所产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