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察断(察斷)
审察判断。荀子·致士:“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分類:审察判断
《漢語大詞典》:断理(斷理)
(1).判断事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断理必纲,摛辞无懦。”
(2).审理。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你再四的不肯断理,我只是死在你府堂上,教你做官不成。”
《國語辭典》:论据(論據)  拼音:lùn jù
立论的根据。如:「任何主张都应有充足的论据,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胡培翚列传》:「其释官则以《周礼》、《礼记》、《左传》、《国语》与《仪礼》相参證,论据精确,足补注疏所未及。」
《漢語大詞典》:决发(決發)
亦作“决发”。 判断处理。 宋 范仲淹 《段君墓表》:“临事无大小,无难易,决发如流。”
分類:判断
《漢語大詞典》:貌定
谓根据外貌判断人的才德。 唐 韩愈 《答杨子书》:“比於东都,略见颜色,未得接言语,心固已相奇,但不敢果於貌定。”
《漢語大詞典》:断敌(斷敵)
料敌。判断敌情。
分類:判断敌情
《漢語大詞典》:主鉴(主鑒)
犹明鉴,判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老爷青天详察,主鉴不错。”
分類:明鉴判断
《國語辭典》:印堂  拼音:yìn táng
相术家称两眉中间为「印堂」。《儒林外史》第一六回:「现在印堂颜色有些发黄,不日就有个贵人星照命。」
《國語辭典》:蕴涵(蘊涵)  拼音:yùn hán
1.蕴藏包含。清。方苞〈余东木时文序〉:「盖久困于举场,故择义遣辞,不敢过为艰深怪特,而中所蕴涵,则非顺时取誉者所能貌似,此好古积学之自然而流露者也。」清。王先谦《东华录。顺治二十四》:「十三经、二十一史及诸子之不悖于圣经者,莫不蕴涵事理,成一家言。但卷帙浩繁,若以之教人恐未能一时尽解,其义亦未能一时尽得。」也作「蕴含」。
2.蕴藏的意涵。清。梁诗正〈御绘诗经全图赞〉:「五际六情,条纲可述,理趣环深,蕴涵微密。」
《漢語大詞典》:割制
(1).规划建造。汉书·叙传下:“割制庐井,定尔土田,什一供贡,下富上尊。”
(2).裁断,判断。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儻因疲倦之间有所割制,众臣见其能推移於事,即亦因时而向之。”
《漢語大詞典》:断正(斷正)
判断确定。晋书·庾纯传:“凡断正臧否,宜先稽之礼、律。”
分類:判断确定
《漢語大詞典》:纠折(糾折)
查察判断。北史·艺术传下·王显:“ 显 前后居职,所在著称,纠折庶狱,究其奸回,出内惜慎,忧国如家。”
分類:查察判断
《漢語大詞典》:谐决(諧決)
谓恰当地判断处理。魏书·肃宗纪:“帝齿周星纪,识学逾躋,日就月将,人君道茂,足以抚缉万邦,谐决百揆。”
分類:恰当判断
《漢語大詞典》:色听(色聽)
谓根据陈诉人的神色,判断其言辞真伪。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
《国语辞典》:误判(误判)  拼音:wù pàn
判断错误。如:「由于裁判误判,引起在场的观众嘘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