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详断(詳斷)
审察判断。《宋书·武帝纪》:“自今囚至辞具,并即以闻,朕当悉详断,庶无留狱。”《陈书·宣帝纪》:“其军国兴造、徵发、选序、三狱等事,前须详断,然后启闻。”宋史·刑法志一:“寻如旧制,大理寺详断,而后覆于刑部。”
分類:审察判断
《漢語大詞典》:专决(專決)
(1).片面地判断。史记·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於名而失人情。”
(2).独自决断。隋书·来护儿传:“吾在閫外,事合专决,岂容千里禀听成规!”明史·何福传:“帝以 福 有才略,宠任逾诸将, 福 亦善引嫌,有事未尝专决。” 清 王柏心 《张军门歌》:“閫外进退孰专决,坐恨庸才制英杰。”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一:“丞相对一切庶务有权专决,统率百官,只对皇帝负责。”
《漢語大詞典》:近是
对某种情况、某种事物作接近肯定的判断。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歷日弥久,以为昔古之事,所言近是。”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长安门》:“东西 长安门 外有通五府各部处总门,京师市井人谓之 孔圣门 ,或以为本名 公生门 ,并无意义。其有识者则曰 拱辰门 之误,近是。” 郭沫若 《棠棣之花》附录《我怎样写〈棠棣之花〉》:“有的人站在纯粹历史家的立场,说 阳坚 、 韩山坚 、 韩严 应该是一个人,而且就是 严仲子 严遂 。不错,有些近是。”
《國語辭典》:认为(認為)  拼音:rèn wéi
对某一事物经分析思考后所作的判断。如:「我不认为他会出席会议。」
《國語辭典》:质成(質成)  拼音:zhí chéng
求人评定是非真伪。语本《诗经。大雅。绵》:「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國語辭典》:臆断(臆斷)  拼音:yì duàn
凭一己的臆测作主观的判断。《抱朴子。内篇。微旨》:「世人信其臆断,仗其短见,自谓所度,事无差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
《漢語大詞典》:五听(五聽)
审察案情的五种方法。听,判断。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陈书·儒林传·沈洙:“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準五听,验其虚实。”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清 钱谦益 《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五听之辞,已孚於抢地。”
《國語辭典》:批判  拼音:pī pàn
1.在公文上批示或判决。《三国演义》第五七回:「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2.是非的判断。哲学上有二义:一为对一种学说基本假设正确与否的判断。二为对我们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界限的判断。
《漢語大詞典》:平决(平決)
判断处理。《汉书·王莽传上》:“平决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称制,以奉顺皇天之心。”南史·袁湛传:“时 粲 与 齐高帝 、 褚彦回 、 刘彦节 递日入直,平决万机。”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元年:“詔诸州长吏平决狱治,申理冤滥。”
分類:判断
《漢語大詞典》:定验(定驗)
判断检验。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应搜访到书法墨跡,降付书房,先令 赵世元 定验品第。”《元典章·刑部五·埋银先行追给苦主》:“凡图财谋故鬭殴杀人,贼徒已招是实,尸伏明白定验无差,审理无冤者,合追烧埋银钞。”
分類:判断检验
《國語辭典》:心裁  拼音:xīn cái
心中的设计谋画。《红楼梦》第八○回:「那些童生都读过前人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袭。」
《國語辭典》:貌相  拼音:mào xiàng
以人的外表来评断人的能力或财富。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國語辭典》:断语(斷語)  拼音:duàn yǔ
判断之后所作的结论。如:「妄下断语」。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内阁。致堂胡氏》:「孝宗一日宫中阅鉴纲目,有致堂胡氏断语,未知其人,因出御札付内阁,问其本末。」
《國語辭典》:前提  拼音:qián tí
1.讨论一事情的先决条件。
2.应该先注意的部分。如:「吾人言行,当以国家利益为前提。」
《國語辭典》:论断(論斷)  拼音:lùn duàn
推论、辨析后,加以判断。如:「在未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前,不宜主观的论断谁是谁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