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认为(認為)  拼音:rèn wéi
对某一事物经分析思考后所作的判断。如:「我不认为他会出席会议。」
《國語辭典》:质成(質成)  拼音:zhí chéng
求人评定是非真伪。语本《诗经。大雅。绵》:「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國語辭典》:臆断(臆斷)  拼音:yì duàn
凭一己的臆测作主观的判断。《抱朴子。内篇。微旨》:「世人信其臆断,仗其短见,自谓所度,事无差错。」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
《漢語大詞典》:五听(五聽)
审察案情的五种方法。听,判断。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陈书·儒林传·沈洙:“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準五听,验其虚实。”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清 钱谦益 《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五听之辞,已孚於抢地。”
《國語辭典》:批判  拼音:pī pàn
1.在公文上批示或判决。《三国演义》第五七回:「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2.是非的判断。哲学上有二义:一为对一种学说基本假设正确与否的判断。二为对我们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界限的判断。
《漢語大詞典》:平决(平決)
判断处理。《汉书·王莽传上》:“平决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称制,以奉顺皇天之心。”南史·袁湛传:“时 粲 与 齐高帝 、 褚彦回 、 刘彦节 递日入直,平决万机。”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元年:“詔诸州长吏平决狱治,申理冤滥。”
分類:判断
《漢語大詞典》:定验(定驗)
判断检验。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应搜访到书法墨跡,降付书房,先令 赵世元 定验品第。”《元典章·刑部五·埋银先行追给苦主》:“凡图财谋故鬭殴杀人,贼徒已招是实,尸伏明白定验无差,审理无冤者,合追烧埋银钞。”
分類:判断检验
《國語辭典》:心裁  拼音:xīn cái
心中的设计谋画。《红楼梦》第八○回:「那些童生都读过前人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袭。」
《國語辭典》:貌相  拼音:mào xiàng
以人的外表来评断人的能力或财富。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國語辭典》:断语(斷語)  拼音:duàn yǔ
判断之后所作的结论。如:「妄下断语」。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内阁。致堂胡氏》:「孝宗一日宫中阅鉴纲目,有致堂胡氏断语,未知其人,因出御札付内阁,问其本末。」
《國語辭典》:前提  拼音:qián tí
1.讨论一事情的先决条件。
2.应该先注意的部分。如:「吾人言行,当以国家利益为前提。」
《國語辭典》:论断(論斷)  拼音:lùn duàn
推论、辨析后,加以判断。如:「在未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前,不宜主观的论断谁是谁非。」
《漢語大詞典》:推处(推處)
推究判断。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於事也。”旧唐书·元行冲传:“ 融 案经论詰,分别推处,理之是非,具《圣证论》。”
分類:推究判断
《國語辭典》:公断(公斷)  拼音:gōng duàn
1.秉公判断。《老残游记》第一四回:「就托齐河县替他当堂公断一下,仍以私了结局。」
2.公家判断。如:「公事公断」。
《漢語大詞典》:决嫌(決嫌)
判断疑惑难明之事。嫌,嫌疑。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踌躇岐路之衢,愁劳羣疑之藪,煎神沥思,考校叛例,尝有穷年竟不豁了,治之勤苦,决嫌无地。”《三国志·魏志·锺繇传》“諡曰 成侯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有司议諡,以为 繇 昔为廷尉,辨理刑狱,决嫌明疑,民无怨者,由 于 张 之在 汉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