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夺锦才
 
夺锦袍
 
东方学士袍
 
诗成夺袍
 
让锦袍
 
赌锦袍

相关人物
宋之问
 
武则天


《隋唐嘉话》下~40~
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赏锦袍。左史东方?既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复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袍衣之。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文苑列传中·宋之问〉~5025~
则天幸洛阳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及之问诗成,则天称其词愈高,夺?锦袍以赏之。
典故
相关人物
武则天


《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志一·序言〉~788~
光宅元年九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神龙元年二月,台阁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
典故
似郎第六
  
张郎

相关人物
张昌宗
 
武则天


《大唐新语》卷九〈谀佞〉~43~
张易之兄同休,尝请公卿宴于司礼寺,因请御史大夫杨再思曰:「公面似高丽,请作高丽舞。」再思欣然,帖纸旗巾子,反披紫袍,作高丽舞,略无惭色。再思又见易之弟昌宗以貌美被宠,因谀之曰:「人言六郎似莲花。再思以为不然,只是莲花似六郎耳。」有识咸笑之。
典故
武媚宫中

相关人物
武则天


《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列传上·高宗王皇后〉~3472~
太宗贤妃徐惠,湖州长城人。生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八岁自晓属文。父孝德,尝试使拟离骚为小山篇曰:「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孝德大惊,知不可掩,于是所论著遂盛传。太宗闻之,召为才人。手未尝废卷,而辞致赡蔚,文无淹思。帝益礼顾,擢孝德水部员外郎,惠再迁充容。贞观末,数调兵讨定四夷,稍稍治宫室,百姓劳怨。惠上疏极谏,且言:「东戍辽海,西讨昆丘,士马罢耗,漕饟漂没。捐有尽之农,趋无穷之壑;图未获之众,丧已成之军。故地广者,非常安之术也;人劳者,为易乱之符也。」又言:「翠微、玉华等宫,虽因山藉水,无筑构之苦,而工力和僦,不谓无烦。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又言:「伎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酖毒,侈丽纤美,不可以不遏。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其剀切精诣,大略如此。帝善其言,优赐之。帝崩,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复为诗、连珠以见意。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惠之弟齐聃,齐聃子坚,皆以学闻,女弟为高宗婕妤,亦有文藻,世以拟汉班氏。高宗废后王氏,●州祁人,魏尚书左仆射思政之孙。从祖母同安长公主以后婉淑,白太宗以为晋王妃。王居东宫,妃亦进册,擢父仁祐陈州刺史。帝即位,立为皇后。仁祐以特进封魏国公;母柳,本国夫人。仁祐卒,赠司空。初,萧良娣有宠,而武才人贞观末以先帝宫人召为昭仪,俄与后、良娣争宠,更相毁短。而昭仪诡险,即诬后与母挟媚道蛊上,帝信之,解魏国夫人门籍,罢后舅柳奭中书令。李义府等阴佐昭仪,以偏言怒帝,遂下诏废后、良娣皆为庶人,囚宫中。后母兄、良娣宗族悉流岭南。许敬宗又奏:「仁祐无他功,以宫掖故,超列三事,今庶人谋乱宗社,罪宜夷宗,仁祐应斲棺,陛下不穷其诛,家止流窜,仁祐不宜引庇荫宥逆子孙。」有诏尽夺仁祐官爵。而后及良娣俄为武后所杀,改后姓为「蟒」,良娣为「枭」。初,帝念后,间行至囚所,见门禁锢严,进饮食窦中,恻然伤之,呼曰:「皇后、良娣无恙乎?今安在?」二人同辞曰:「妾等以罪弃为婢,安得尊称耶?」流泪呜咽。又曰:「陛下幸念畴日,使妾死更生,复见日月,乞署此为『回心院』。」帝曰:「朕即有处置。」武后知之,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死,殊其尸。初,诏旨到,后再拜曰:「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至良娣,骂曰:「武氏狐媚,●覆至此!我后为●,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后闻,诏六宫毋畜●。武后频见二人被发沥血为厉,恶之,以巫祝解谢,即徙蓬莱宫,厉复见,故多驻东都。中宗即位,皆复其姓。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州文水人。父士●,见外戚传。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闻士矱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及帝崩,与嫔御皆为比丘尼。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王皇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不悦。它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后廉知状,引内后宫,以挠妃宠。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狄仁杰列传〉~42~
张易之尝从容问自安计,仁杰曰:「惟劝迎庐陵王可以免祸。」会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踰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后怒,罢议。久之,召谓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于是,仁杰与王方庆俱在,二人同辞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馀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仁杰降拜顿首,曰:「太子归,未有知者,人言纷纷,何所信?」后然之。更令太子舍龙门,具礼迎还,中外大悦。初,吉顼、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后虽忮忍,不能无感,故卒复唐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705 【介绍】: 即武后。并州文水人,名照。武士彟女。年十四,太宗选为才人。太宗崩,出为尼,高宗复召入宫。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代决政事,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崩,临朝称制,废中宗、睿宗。天授元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在位十六年。杀唐宗室,任用酷吏,然富权略,能用人,故名相辈出。奖励农桑,改革史治,重视选拔人材。晚年则豪奢专断,颇多弊政。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迫则天禅位于中宗,同年病卒,谥则天皇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4—705 名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士彟之女。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太宗卒,削发为尼。高宗时,复召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参决朝政,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临朝称制。载初元年(690)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徙居上阳宫,去帝号。是年冬卒,谥曰则天大圣皇后。玄宗天宝八载(749),定谥则天顺圣皇后。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则天后在位16年,实掌国政40余年,素多智谋,兼涉文史。曾召文学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等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全唐诗》存诗46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诗序1首。
唐诗汇评
武则天(625-707),自名照(zhao),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太宗时被召入宫,为才人,年十四。太宗崩,为尼感业寺。高宗复召入宫,拜昭仪。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中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睿宗文明元年,自称帝,改国号日周。神龙元年传位于皇太子显,十一月卒。谥曰则天顺圣皇后。则天素多智计,辅政、当国数十年,颇有兴革,亦多弊政。兼涉文史,能诗,与近臣诗会,传为美谈。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均佚。《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全唐文·卷九十五
后名照。并州文水人。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士彟之女。高宗立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上元元年进号天后。中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寻自称皇帝。改国号曰周。在位二十二年。中宗反正。谥曰大圣则天皇后。天宝八载。定谥则天顺圣皇后。
《國語辭典》:则天(則天)  拼音:zé tiān
语本《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指以天为法则。《周书。卷三八。柳虬传》:「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
《国语辞典》:武则天(武则天)  拼音:wǔ zé tiān
人名。(西元624~705)名照,唐文水人(今山西省文水县)。唐太宗时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太宗崩后出家为尼。高宗立,复入宫,后立为皇后。高宗崩,临朝称制,旋废中宗,而自立为皇帝,改国号曰周。恣为淫虐,大杀唐宗室,然富于才略,善用人,故名相辈出。晚年朝政日非,被迫归政,中宗复位,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寻崩。谥「则天顺圣皇后」,世称为「武则天」。也称为「武后」。
《分类字锦》:则天开业(则天开业)
沈约荐刘粲表陛下则天开业冠带要荒
分类:登极
《國語辭典》:中和  拼音:zhōng hé
1.儒家以中正平和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养。后亦泛指平衡稳定、不受干扰的状态。《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2.中和反应的简称。参见「中和反应」条。
3.地名。隶属新北市中和区,北侧紧临板桥区,南接土城、新店,东界永和区。以旧时的中坑、漳和二庄而得名。民国六十八年一月一日,与永和同时升格为县辖市,民国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又改制为中和区。在建设上,一度落后永和甚多,自华中桥通车后,发展迅速,已能与永和并驾齐驱,台北捷运中和线通车后,更加速了繁荣。境内名胜古迹首推圆通寺。
《漢語大詞典》:祸淫(禍淫)
谓淫逸过度,则天降之以祸。语出《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蔡沉 集传:“天之道,善者福之,淫者祸之。” 晋 刘琨 《答卢谌》诗:“天地无心,万物同涂;祸淫莫验,福善则虚。”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呜呼,福善祸淫,徒虚言耳!”《隋书·炀帝纪下》:“歷年永久,恶稔既盈,天道祸淫,亡徵已兆。”
《漢語大詞典》:玉床(玉牀)
(1).玉制或饰玉的床。尸子卷下:“ 桀 为璇室瑶臺,象廊玉牀。”《淮南子·本经训》:“帝有 桀 紂 ,为琁室、瑶臺、象廓、玉牀。” 高诱 注:“以玉为牀。”《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之十五》:“珍簟鏤玉牀,繾綣任怀适。” 元 岑安卿 《题太真春睡图》诗:“玉牀腻滑芙蓉展,水沉烟裊金屏暖。”
(2).指天床星。古代以为此星主帝位。星倾则天子不安,失位。见《星经》卷上。晋书·后妃传序:“若乃作配皇极,齐体紫宸,象玉牀之连后星,喻金波之合 羲 璧。”新唐书·忠义传上·夏侯端:“玉牀摇,帝座不安。 晋 得岁,真人将兴,安天下之乱者,其在公乎!”
(3).指朱砂矿床。 宋 苏轼 《观张师正所蓄辰砂》诗:“漫説玉牀收箭鏃,何曾金鼎识刀圭。” 宋 陆游 《玉京行》:“絳陵朱儿朝吐光,森然箭鏃攒玉牀。”
《漢語大詞典》:发篇(發篇)
(1).篇章的开头。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帝曰:‘ 仲尼 言“唯天为大,唯 尧 则之”。 尧 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圣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意邪?’”
(2).犹行文。指组织文字,表达意思。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二:“是用感嘉貺,写心出中诚。发篇虽温丽,无乃违其情。”
《漢語大詞典》:卢弓(盧弓)
黑色弓。古代诸侯有大功,则天子赐予黑色弓矢,以之象征征伐之权。书·文侯之命:“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 孔 传:“卢,黑也。诸侯有大功,赐弓矢,然后专征伐。”《文选·鲍照〈拟古诗〉之三》:“解佩袭犀渠,卷袠奉卢弓。” 李周翰 注:“卢弓,征伐之弓。”《梁书·武帝纪上》:“公跨躡 嵩 溟,陵厉区宇,譬诸日月,容光必至,是用锡公彤弓一,彤矢百,卢弓十,卢矢千。”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女乙 来点灯了,对面墙上挂着的彤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便都在昏暗的灯光中出现。”
《漢語大詞典》:夺袍(奪袍)
新唐书·文艺传中·宋之问:“ 武后 游 洛 南 龙门 ,詔从臣赋诗,左史 东方虯 诗先成,后赐锦袍, 之问 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后因称竞赛中获胜为“夺袍”。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亦称“ 夺锦 ”。 明 高启 《谢赐衣》:“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
《國語辭典》:凤阁(鳳閣)  拼音:fèng gé
1.绮丽的楼阁。南朝梁。江淹〈齐王谢冕旒诸法物表〉:「凤阁因此而神,琼都由兹而丽。」
2.唐代中书省的别名。参见「中书省」条。
《漢語大詞典》:六郎
(1).旧唐书·杨再思传:“ 易之 之弟 昌宗 以姿貌见宠倖, 再思 又諛之曰:‘人言 六郎 面似莲花; 再思 以为莲花似 六郎 ,非 六郎 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 张昌宗 行六,故云。后用为咏莲之典实。 宋 陆游 《荷花》诗:“犹嫌翠盖红妆句,何况人言似 六郎 。” 明 徐渭 《红佛桑》诗之一:“都争茜颊堪千鎰,谁问莲花似 六郎 。” 鲁迅 《秋夜有感》诗:“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 六郎 。”
(2). 宋 杨继业 之六子 杨延昭 英勇善战,在边防二十馀年,屡挫 契丹 兵将,人称 杨六郎 。详见宋史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