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3 【介绍】: 西汉末沛人,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向子。少通《》、《》,善为文。成帝时为黄门郎,与父向总校群书。哀帝时,累迁奉车光禄大夫。王莽执政,任中垒校尉、京兆尹,封红休侯。王莽称帝,为国师,封嘉新公。后谋诛王莽,事泄,自杀。歆力主立古文经《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于学官,遭太常博士反对。所撰《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其主要内容存《汉书·艺文志》中。著《三统历谱》。所制圆柱形量器,后人计算其圆周率为3。1547,称“刘歆率”。有明人辑本《刘子骏集》。
全汉文·卷四十
歆字子骏,向子。后改名秀,字颍叔。成帝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绥和中为中垒校尉。哀帝即位,进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出为河内大守,徙守五原,转涿郡,以病免。起为安定属国都尉。平帝时为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王莽居摄,以为羲和,封红休侯。历少阿京兆尹。及篡位,以为国师,封嘉新公。地皇末,谋劫莽降汉,事泄自杀。有《列女传颂》一卷,《七略》七卷,《三统历法》三卷,集五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57 【介绍】: 即刘秀。东汉皇帝。南阳蔡阳人,字文叔。汉高祖九世孙。王莽末,爆发农民大起义,帝与兄刘演起兵舂陵,加入绿林军,大破莽兵于昆阳,镇压并收编铜马等农民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镇压赤眉军,讨平公孙述、隗嚣等,统一全国。屡诏释放奴婢,免罪徒为庶民,减轻租税徭役,兴修水利,裁并四百余县,精简官吏,朝廷中加重尚书职权,地方上废除掌军权之都尉,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位三十三年。
全后汉文·卷一
帝讳秀,字文叔,南阳新蔡人,景帝七世孙。王莽地皇三年,与兄演起兵于宛。更始即位,以为太常偏将军,行司隶校尉,进破上虏大将军,封武信侯,行大司马事。以平王鹔王世命不就征。以更始三年六月即位于鄗南,定都洛阳。改元二:建武、中元。在位三十三年,谥曰光武皇帝,庙号世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7—464 【介绍】: 南朝宋东莞莒人,字道宝。少孤贫,有志操。东海何承天以女妻之。宋少帝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宋文帝元嘉中迁建康令,善纠摘微稳,甚有政声。为襄阳令,修复六门堰,百姓受其利。元嘉二十七年,大举北伐,斩杨高。刘劭杀文帝,秀之起兵,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官终雍州刺史。谥忠成。
全宋文·卷三十九
秀之字道宝,穆之从兄子,少帝末除驸马都尉奉朝请,文帝时除抚军江夏王义恭平北彭城王义康参军,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选建康令,除尚书中兵郎,重除建康令。孝武镇襄阳,以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改领广平太守,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孝武即位,迁使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改督为监,封康乐县侯。寻迁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征为右卫将军,迁丹阳尹,又迁尚书石仆射,领太子右卫率,出为使持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大明八年卒,赠侍中司空,谥曰忠成公。
刘秀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八
秀。中宗朝官修文馆学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漳州龙溪人,字秀峰。太宗端拱中居西都老子观为道士。六十四岁始遇异人得道,因号朗然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仲固。刘韐弟。以兄荫入仕,历通判三州、典二郡,皆有政声。以朝散大夫致仕,筑室于崇安县南,旦夕讽咏,隐处以终。
全宋诗
刘韫,字仲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韐弟。以兄荫入仕,历通判三州,知二州,皆有政声。后以朝散大夫致仕,归隐于崇安县南,所居有台榭花木之胜,自号秀野。与刘子翚、朱熹唱酬甚多。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六有传。今录诗三首。
刘文芝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刘文芝(?~?),字秀峰,福建侯官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咸丰年间(约1854年左右)曾任台湾凤山县学训导,卒年五十一。有诗集四卷、文集四卷,惜多散佚。兹以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刘秀峰遗集》为底本编校 。
《国语辞典》:汉光武帝(汉光武帝)  拼音:hàn guāng wǔ dì
帝号。指东汉中兴之主刘秀。参见「刘秀」条。
《国语辞典》:一禾九穗  拼音:yī hé jiǔ suì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出世当年,出现一根禾茎长出九穗的异象。《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长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因名帝曰秀。」后以一禾九穗比喻祥瑞的徵兆。《幼学琼林。卷一。朝廷类》:「一禾九穗,祥钟汉代。」
《漢語大詞典》:高密衮
西汉 末, 邓禹 助 刘秀 取得天下,建立 东汉 政权,被封为 高密侯 ,君臣相得,融洽无间。事见《后汉书。邓禹传》。后遂以“高密衮”指功高而取显位。《再生缘》第三一回:“槐鼎早承 高密 衮,梅花新试 寿阳 粧。”
《漢語大詞典》:滹沱麦饭(滹沱麥飯)
后汉书·冯异传载: 刘秀 称帝前,自 蓟 东南驰至 饶阳 无蒌亭 ,众皆饥疲。 冯异 上豆粥。及至 南宫 ,遇大风雨, 异 复进麦饭菟肩,因复渡 滹沱河 至 信都 。 刘秀 称帝后,诏赐 异 以珍宝衣服钱帛,曰:“仓卒 无蔞亭 豆粥, 虖沱河 麦饭,厚意久不报。”后因称粥或麦饭为“滹沱饭”或“滹沱麦饭”。 宋 陶谷 清异录·馔羞:“ 光武 在 滹沱 有 公孙 豆粥之荐。至今西北州县有号粥为‘滹沱饭’者。” 宋 范成大 《初四日东郊观麦苗》诗:“相将饱喫 滹沱 饭,来听林间快活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五·侑食乐章》:“谐八音,继三叹;请观 汉祖 用兵时,为尝 冯异 滹沱 饭。”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八章一:“ 元璋 尝时对臣下说皇后的贤德,提起当年的炊饼,比之为 无蒌 豆粥、 滹沱 麦饭。”
《漢語大詞典》:呼沱饭(呼沱飯)
即粥。据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纪上》载, 光武帝 刘秀 于 更始 二年行军至 呼沱河 (按即 滹沱河 ),时天寒,众皆饥疲, 冯异 进豆粥。明旦, 光武 谓诸将曰:“昨得 公孙 ( 冯异 字)豆粥,飢寒俱解。”后遂有称粥为“呼沱饭”者。 宋 陶谷 清异录·呼沱饭:“ 光武 在 滹沱 ,有 公孙 豆粥之荐,至今西北州县有号粥为呼沱饭者。”
《漢語大詞典》:南阳佳气(南陽佳氣)
亦作“ 南阳气 ”。 东汉 光武帝 刘秀 , 南阳 人,起兵 舂陵 ,望气术士 苏伯阿 受 王莽 派遣到 南阳 ,遥望 舂陵 ,曰:“气佳哉!鬱鬱葱葱然。”后用以称帝王之气。 唐 杜甫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诗之二:“司隶章初睹, 南阳 气已新。” 宋 曾巩 《英宗皇帝挽词》之一:“已应 南阳 气,犹迟 代 邸 来。” 宋 曾巩 《郡斋即事》诗之一:“依然自昔兴王地,长在 南阳 佳气中。”
《漢語大詞典》:巾车之恩(巾車之恩)
谓 汉 光武帝 刘秀 于 巾车乡 (今 河南 宝丰 东)擒获 冯异 ,旋即赦而录用的故事。据后汉书·冯异传载: 异 本为 王莽 郡掾,与 苗萌 共守 父城 拒 汉 。 光武 略地 颍川 ,攻 父城 不下,屯兵 巾车乡 。 异 间出行属县,为 汉 兵所执。时 异 从兄 孝 及同郡 丁綝 、 吕晏 并从 光武 ,因共荐 异 ,得召见。 异 遂归 汉 ,后为 光武 佐命功臣。 建武 六年春, 异 朝京师, 光武 引见后,赐以珍宝、衣服、钱帛。 异 谢曰:“臣闻 管仲 谓 桓公 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 齐国 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 河 北之难,小臣不敢忘 巾车 之恩。”
《漢語大詞典》:燎灶(燎竈)
汉光武帝 刘秀 为破虏大将军时,曾率部自 蓟 驰往 饶阳 ,饥寒疲乏,及至 南宫 ,遇大风雨,乃避之道旁空舍, 冯异 抱薪, 邓禹 生火, 刘秀 自“对灶燎衣”。见后汉书·冯异传。后遂以“燎灶”为帝王困难时臣子效忠之典故。 清 姚宗昌 《芜蒌亭》诗:“败军无队伍,燎灶有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