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97,分4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
列圣
论列
列宿
列仙
同列
罗列
列郡
朝列
就列
列城
在列
列国
列星
列坐
列侯
《國語辭典》:列圣(列聖)  拼音:liè shèng
历代的帝王或圣人贤士。晋。左思魏都赋〉:「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三国演义》第六回:「于太庙基上,草创殿屋三间,请众诸侯立列圣神位,宰太牢祀之。」
分類:帝王圣人
《國語辭典》:论列(論列)  拼音:lùn liè
议论并列举比较。《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宋史。卷三三七。列传。范镇》:「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以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
《國語辭典》:列宿  拼音:liè xiù
群星。《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也作「列星」。
《國語辭典》:列仙  拼音:liè xiān
1.诸仙人。《文选。班固。西都赋》:「实列仙之攸馆,非吾人之所宁。」《文选。左思。吴都赋》:「乐湑衎其方域,列仙集其土地。」也作「列真」。
2.位居仙人之列。明。刘基〈送龙门子入仙华山辞序〉:「他日道成为列仙,无相忘也。」
分類:位高仙人
《國語辭典》:同列  拼音:tóng liè
1.同一班列,地位相同。汉。贾谊 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
2.共事、同事。《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國語辭典》:罗列(羅列)  拼音:luó liè
罗布陈列,摆列。《汉书。卷二六。天文志》:「其西有句曲九星,三处罗列。」《西游记》第一三回:「带领众僧有五百馀人,两边罗列、接至里面,相见献茶。」
《漢語大詞典》:列郡
(1).诸郡。 汉 邹阳 《上书吴王》:“何则?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后汉书·朱浮传》:“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 渔阳 而结怨天子?” 清 方东树 《〈刘悌堂诗集〉序》:“ 桐城 於地势尤当其秀,毓山川之灵独多,人文最盛,故常为列郡冠。”
(2).谓建置郡治。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远跡疆埸,列郡大荒。” 李善 注:“ 班固 汉书述曰:‘列郡 祁连 。’”
(3).大郡。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巨山争体统:“总领虽大, 湖 广 之尊; 南康 虽微, 江 东列郡。”
《漢語大詞典》:朝列
犹朝班。泛指朝廷官员。 晋 潘岳 《〈秋兴赋〉序》:“摄官承乏,猥厠朝列。” 唐 孟浩然 《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诗:“因声谢朝列,吾慕 潁阳 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 知节 又歷詆朝列,(审刑)、审官、两制、三馆、諫官、御史都无其人,其薄人厚己如此!”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復赋诗纪事,徧示朝列,外议始息。”
《漢語大詞典》:就列
就位,任职。论语·季氏:“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何晏 集解:“言当陈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墨子·尚贤上:“故当是时,以德就列。”后汉书·邓彪张禹等传论:“懹禄以图存者,仕子之恆情;审能而就列者,出身之常体。”
《漢語大詞典》:列城
(1).城邑;边塞城堡。左传·僖公十五年:“赂 秦伯 以 河 外列城五,东尽 虢略 ,南及 华山 ,内及 解梁城 ,既而不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 楚 盛 周 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於北方,以逼华夏。”旧唐书·德宗纪下:“ 吴少诚 非次擢用,授以节旄,秩居端揆之荣,任总列城之重。”
(2).指城邑长官。 宋 陆游 《喜小儿辈到行在》诗:“传闻贼弃两京走,列城争为朝廷守。”
《漢語大詞典》:在列
犹在位;在朝。国语·晋语六:“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於民;於是乎使工诵諫於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 韦昭 注:“列,位也,谓公卿至於士献诗以讽也。兜,惑也。”
《國語辭典》:列国(列國)  拼音:liè guó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左传、庄公十一年》:「列国有凶,称孤,礼也。」《文选。左思。吴都赋》:「若率土而论都,则非列国之所觖望也。」」
《國語辭典》:列星  拼音:liè xīng
罗布天空、定时出现的恒星。《公羊传。庄公七年》:「恒星者何?列星也。」《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也作「列宿」。
《國語辭典》:列坐  拼音:liè zuò
1.依次而坐。《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胡建》:「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三国魏。刘桢〈杂体诗〉三○首之六:「华月照方池,列坐金殿侧。」
2.出席者、在坐的人。晋。潘岳笙赋〉:「乐声发而尽室欢,悲音奏而列坐泣。」南朝宋。谢灵运〈拟邺中集诗。应玚诗〉:「列坐荫华欀,金樽盈清醑。」
《國語辭典》:列侯  拼音:liè hóu
汉代所封的爵位。异姓功臣受封为侯者称为「列侯」。《汉书。卷四。文帝纪》:「臣谨请阴安侯、顷王后、琅邪王、列侯、吏二千石议,大王高皇帝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也称为「通侯」、「彻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