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天地一色  拼音:tiān dì yī sè
形容天空和地表颜色一致,难以分辨的情景。《老残游记》第七回:「揭起的门帘来,只见天地一色,那雪已下混混沌沌价白,觉得照的眼睛发胀似的。」
《国语辞典》:未辨东西(未辨东西)  拼音:wèi biàn dōng xī
1.知识未开。唐。白居易〈重伤小女子〉诗:「才知恩爱迎三岁,未辨东西过一生。」
2.不能分辨方向。如:「高山上天气多变,未辨东西之前,应避免单独行动。」
《国语辞典》:指纹辨识(指纹辨识)  拼音:zhǐ wén biàn shì
指分辨是何人的指纹。人类双手指头第一节上面的凸纹特徵每个人都不同,故可成为鉴别身分和犯罪鉴识上的特徵。如:「利用指纹辨识可识认身分。」
《国语辞典》:以聋辨声(以聋辨声)  拼音:yǐ lóng biàn shēng
以聋了的耳朵来辨别声音。比喻无法清楚的分辨事物。《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
《国语辞典》:以盲辨色  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
用瞎了的眼睛来辨别颜色。比喻不可能分辨清楚。《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国语辞典》:音痴  拼音:yīn chī
没有能力分辨声音高低的人。
《国语辞典》:闹不清(闹不清)  拼音:nào bù qīng
分辨不清或认识不清。如:「我真闹不清你的意思。」
《国语辞典》:解像力  拼音:jiě xiàng lì
1.摄影材料每一公分的区间内所显示出的线条数。解像力愈强,线条数愈多,清晰度愈高。也称为「分解力」。
2.在高空观测地面时,所能分辨地上物体与物体间隔的最小距离。
《国语辞典》:新闻鼻(新闻鼻)  拼音:xīn wén bí
指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足以分辨社会上所发生的事件是否有新闻价值。
《国语辞典》:混淆视听(混淆视听)  拼音:hùn yáo shì tīng
以假象或谎言使人分辨不出是非真伪。如:「对方利用不实的宣传,意图混淆视听,破坏本公司形象。」
《漢語大詞典》:辨断(辨斷)
分辨裁断;分辨判断。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那人连日请教,至此时於凡事世情亦多能自解説辨断真伪者。”
《漢語大詞典》:别息
谓分辨不同季节动植物的生息繁衍情况。管子·幼官:“戒审四时以别息。” 尹知章 注:“息,生也。四时生物各有不同,故须别之。”
《國語辭典》:擘两分星(擘兩分星)  拼音:bò liǎng fēn xīng
一钱一两都分得清楚。比喻清楚、明白。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我问他个擘两分星,说一段从头的至尾。」也作「分星擘两」。
《漢語大詞典》:甚长基线干涉仪
分辨率比射电望远镜更高的接收和研究天体射电波的设备。采用两个或多个长度达几千至几万千米的接收天线,分别在同一时刻接收同一天体发出的射电波,并各自记在磁带上,然后把磁带直接送入信息处理系统处理。其分辨率高达万分之几角秒。常用于测定天体(射电源)的精确位置和亮度分布等。
《漢語大詞典》:迷离惝恍(迷離惝恍)
谓神志或眼睛迷迷糊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两月餘酒食费,一家迷离惝恍,如梦乍回。”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能融景入情,得迷离惝恍之妙。”《孽海花》第四回:“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亦作“ 迷离徜恍 ”、“ 迷离徜仿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迷离徜仿疑团事,打破都从一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