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慎思明辨  拼音:shèn sī míng biàn
谨慎的考虑并且分辨清楚。语出《礼记。中庸》。如:「追求知识要能慎思明辨,才能明白是非。」
《国语辞典》:当局称迷,傍观必审(当局称迷,傍观必审)  拼音:dāng jú chēng mí,páng guān bì shěn
身为当事人往往分辨不清事实的真相,而旁观者却可看得很清楚。《新唐书。卷二○○。儒学传下。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为疑而不申列?」也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国语辞典》:天地一色  拼音:tiān dì yī sè
形容天空和地表颜色一致,难以分辨的情景。《老残游记》第七回:「揭起的门帘来,只见天地一色,那雪已下混混沌沌价白,觉得照的眼睛发胀似的。」
《国语辞典》:未辨东西(未辨东西)  拼音:wèi biàn dōng xī
1.知识未开。唐。白居易〈重伤小女子〉诗:「才知恩爱迎三岁,未辨东西过一生。」
2.不能分辨方向。如:「高山上天气多变,未辨东西之前,应避免单独行动。」
《国语辞典》:指纹辨识(指纹辨识)  拼音:zhǐ wén biàn shì
指分辨是何人的指纹。人类双手指头第一节上面的凸纹特徵每个人都不同,故可成为鉴别身分和犯罪鉴识上的特徵。如:「利用指纹辨识可识认身分。」
《国语辞典》:以聋辨声(以聋辨声)  拼音:yǐ lóng biàn shēng
以聋了的耳朵来辨别声音。比喻无法清楚的分辨事物。《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
《国语辞典》:以盲辨色  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
用瞎了的眼睛来辨别颜色。比喻不可能分辨清楚。《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国语辞典》:音痴  拼音:yīn chī
没有能力分辨声音高低的人。
《国语辞典》:闹不清(闹不清)  拼音:nào bù qīng
分辨不清或认识不清。如:「我真闹不清你的意思。」
《国语辞典》:解像力  拼音:jiě xiàng lì
1.摄影材料每一公分的区间内所显示出的线条数。解像力愈强,线条数愈多,清晰度愈高。也称为「分解力」。
2.在高空观测地面时,所能分辨地上物体与物体间隔的最小距离。
《国语辞典》:新闻鼻(新闻鼻)  拼音:xīn wén bí
指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足以分辨社会上所发生的事件是否有新闻价值。
《国语辞典》:混淆视听(混淆视听)  拼音:hùn yáo shì tīng
以假象或谎言使人分辨不出是非真伪。如:「对方利用不实的宣传,意图混淆视听,破坏本公司形象。」
《漢語大詞典》:辨断(辨斷)
分辨裁断;分辨判断。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那人连日请教,至此时於凡事世情亦多能自解説辨断真伪者。”
《漢語大詞典》:别息
谓分辨不同季节动植物的生息繁衍情况。管子·幼官:“戒审四时以别息。” 尹知章 注:“息,生也。四时生物各有不同,故须别之。”
《國語辭典》:擘两分星(擘兩分星)  拼音:bò liǎng fēn xīng
一钱一两都分得清楚。比喻清楚、明白。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我问他个擘两分星,说一段从头的至尾。」也作「分星擘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