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分外  拼音:fèn wài
1.本分之外。指非己所当得。唐。王建〈赠崔礼驸马〉诗:「家中弦管听常少,分外诗篇看即新。」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就准了她先借四十两银子,分外但得些少东西,够小生应举之费,便也过望了。」
2.特别、格外。如:「比赛得奖,分外高兴。」
《国语辞典》:分外眼红(分外眼红)  拼音:fèn wài yǎn hóng
格外的生气、羡慕或嫉妒。如:「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国语辞典》:分外夭夭  拼音:fèn wài yāo yāo
特别美好的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三出:「补衬些翠枝青叶,分外夭夭。」
《分类字锦》:分外浓甘(分外浓甘)
释惠洪 东坡羹诗 分外浓甘黄竹笋,自然微苦紫藤心。东坡铛内相容拓,乞与馋禅掉舌寻。
分类:
《漢語大詞典》:分外之物
非本分应得的财物。《水浒传》第一一一回:“吾差四个统制官,引一百军人下船搜看,但有分外之物,决不轻恕。”
《漢語大詞典》: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见“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
《漢語大詞典》:仇人相见,分外明白(仇人相見,分外明白)
见“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國語辭典》: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拼音: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hóng
(谚语)敌对双方见面时,仇视、愤怒的情绪格外高涨。《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四八回:「自古道:『恩人相见,分外眼清,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漢語大詞典》:仇人相见,分外眼明(仇人相見,分外眼明)
谓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水浒传》第六八回:“ 宋江 看了大喜。仇人相见,分外眼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有一天,冤家路窄,这一位守备……在马路上大声叫‘东洋车’。被他看见了,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明。”亦作“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漢語大詞典》:仇人相见,分外眼睁(仇人相見,分外眼睁)
同“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相公所见极是明理;只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睁,这几日何如好过!”《水浒传》第六八回:“ 宋江 看了,心中一喜一怒:喜者得 卢员外 建功,怒者恨 史文恭 射杀 晁天王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漢語大詞典》:雠人相见,分外眼明(讎人相見,分外眼明)
谓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敏感。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四折:“看见了这廝,便好道‘讎人相见,分外眼明’,向厅前揪撏摑打。”《水浒传》第三回:“ 史进 见了大怒。讐人相见,分外眼明。” 清 李渔 《比目鱼·偕亡》:“远远望见那姓 钱 的来了,自古道‘讐人相见,分外眼明’,且看他如何相待。”
《國語辭典》:抵死  拼音:dǐ sǐ
1.触犯死罪。《汉书。卷四。文帝纪》:「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
2.坚持、竭力。宋。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词:「思量、能几许,忧风愁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傅知府还当是一班闹事的人,要哄他出去打,他抵死不敢出去,只是索索的抖。」
3.不住的。宋。晏殊〈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
4.终究、总是。宋。柳永 倾杯乐。皓月初圆词:「追旧事,一饷凭阑久,如何媚容艳态,抵死孤欢偶。」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一折:「稍似间有些钱,抵死里无多债。」也作「底死」。
5.格外、分外。宋。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诗三首之三:「向人自有无言意,倾国天教抵死香。」
《國語辭典》:破格  拼音:pò gé
突破常规,不守成规。《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是时百官见天子恩幸李白,且惊且喜;惊者怪其破格,喜者喜其得人。」《红楼梦》第六三回:「夜太深了不像,这已是破格了。」
《國語辭典》:上舍  拼音:shàng shè
1.上等的馆舍。《战国策。齐策一》:「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史记。卷七○。张仪列传》:「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
2.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至内舍与上舍,逐级而升级上。
3.明、清时称监生为「上舍」。《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定即时去请刘斋长、何上舍到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可叫他来京师上庠贯道斋寻问林上舍名积字善甫,千万!」
《漢語大詞典》:异财(異財)
(1).分开财产。多指分家。 汉 班固 《白虎通·封公侯》:“受命不封子者,父子手足,无分离异财之义。”《后汉书·党锢传序》:“礼,从祖兄弟别居异财,恩义已轻,服属疎末。”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然谓 安氏 异财时,剖此帖为二。”
(2).分外的财物。 宋 王安石 《兼并》诗:“ 三代 子百姓,公私无异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