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一表出师
 
出师一表
 
孔明表
 
拜表出师
 
尽瘁心
 
诸葛表
 
相关人物
诸葛亮


《诸葛亮集·文集》卷一〈前出师表〉
清·张澍案:「《蜀志》,建兴三年,曹丕殂,明年,曹睿立。五年,丞相亮率诸军北伐魏,乃上表。」
《诸葛亮集·文集》卷一〈后出师表〉
清·张澍案:「《汉晋春秋》云,诸葛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十一月上言云云,于是有散关之役。」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924~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曰:「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十一月,上言曰:『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髣髴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又《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典故
出师未回长星坠地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925~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合交战,射杀合。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晋阳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
《國語辭典》:出师(出師)  拼音:chū shī
1.出兵。《左传。文公十六年》:「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出师征伐,斥夺此地。」
2.学徒从师学艺,期满艺成称为「出师」。如:「他在店里做了三年学徒,现在已经出师了。」也作「出道」。
《國語辭典》:出师表(出師表)  拼音:chū shī biǎo
文章名。三国时诸葛亮在建兴五、六年两次北伐时所上的疏表,世称为〈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国语辞典》:出师不利(出师不利)  拼音:chū shī bù lì
出兵征战,遭遇困阻或行事受挫不能顺遂。如:「缺乏万全的准备,是这次出师不利的原因。」
《漢語大詞典》: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師未捷身先死)
出征讨敌尚未报捷而身先死去。 唐 杜甫 《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宋史·宗泽传:“诸将出, 泽 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 泽 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 河 ’者三而薨。”绍剧《龙虎斗》第三场:“为丈夫不是贪生怕死辈,忧的是横招不白受怨声,怕只怕出师未捷身先死,怎不教英雄气短泪满襟。”
《漢語大詞典》:出师无名(出師無名)
谓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新唐书·东夷传·高丽:“莫离支杀君,虐用其下如擭穽,怨痛溢道,我出师无名哉?”
《漢語大詞典》:出师有名(出師有名)
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京剧《将相和》第一场:“ 赵 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方算出师有名。”
《漢語大詞典》:命旅
(1).出师;誓师。 晋 陆云 《南征赋》:“长角哀叫以命旅,金皷隐訇而啟伐。”文选·陆倕〈石阙铭〉:“命旅致屯云之应,登坛有降火之祥。” 李善 注:“命旅,誓众也。”
(2).启程。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整驾辞金门,命旅唯詰朝。”
《國語辭典》:统制(統制)  拼音:tǒng zhì
1.统治、管辖。《新唐书。卷一四一。高霞寓传》:「霞寓虽悍,而寡谋,统制尤非所善,始引兵趋萧陂,战小胜。」
2.职官名。宋置,以总辖诸将。元明不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
《國語辭典》:洗兵  拼音:xǐ bīng
周武王征商遇雨,以为是老天为其洗刷兵器的好兆头,后来果然灭了商纣。见汉。刘向《说苑。卷一三。权谋》。后遂以此比喻军队之出征。南朝梁。简文帝〈陇西行〉三首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唐。戴叔伦〈奉天酬别郑谏议云逵卢拾遗景亮见别之作〉诗:「洗兵救卫郡,诱敌讨幽都。」亦比喻战胜后息兵。晋。左思〈魏都赋〉:「洗兵海岛,刷马江洲。」唐。刘长卿 平蕃曲三首之一:「吹角报蕃营,回军欲洗兵。」
《漢語大詞典》:仗节(仗節)
(1).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汉书·叙传下:“ 博望 仗节,收功 大夏 ;贰师秉鉞,身衅 胡 社。” 唐 裴铏 《赵合》:“但当时时相使余不得仗节出此城,空加一貂蝉耳。” 唐 康骈 剧谈录·凤翔府举兵讨贼:“相国仗节训兵,援旗誓众。”
(2).坚守节操。后汉书·吴汉传:“贼众虽多,非有仗节死谊者也。” 宋 曾巩 《与孙司封书》:“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仗节死难之臣, 宗旦 乃独不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马文肃家书:“慷慨仗节易,从容就义难。吾辈将为其难乎?抑为其易乎?”
《漢語大詞典》:建牙
(1).古谓出师前树立军旗。晋书·姚兴载记下:“於是尽赦囚徒,散布帛数万匹以赐其将士,建牙誓众,将赴 长安 。”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公牙:“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出师则有建牙、禡牙之事。”
(2).引申指武臣出镇。 唐 鲍溶 《读淮南李相行营至楚州》诗:“閫外建牙威不宾,古来戡难忆忠臣。” 宋 楼钥 《送赵子直贰卿帅三山》诗:“建牙帅 七闽 ,人胡为公疑。” 清 姚鼐 《悼陈勤斋中丞》诗:“西南地控 五谿 遐,承詔单车往建牙。”
(3).指少数民族建置王庭。 唐 李德裕 《赐回鹘可汗书》:“我国家统临万寓,列塞在 阴山 之南;先可汗总率本部,建牙於大漠之北,各安土宇,二百餘年。”
《漢語大詞典》:受成
(1).接受已定的谋略。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学。” 孔颖达 疏:“受成於学者,谓在学谋论兵事好恶可否,其谋成定。受此成定之谋,在於学里,故云受成於学。”
(2).引申为办事全依主管者的计划而行,不自作主张。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豆卢革 受成而已,无所裁正。”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所谓四局官,止於受成,坐肆而已。”
(3).听受出师成功的禀告。为旧时军制中的一种礼仪。清史稿·礼志九:“ 有清 武功燀赫,凡师征、受成、讲肄、行围诸礼节,厥制綦备。”
《漢語大詞典》:成军(成軍)
(1).出师成功。国语·晋语二:“童謡有之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 虢 之旂。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军, 虢公 其奔!’” 韦昭 注:“成军,军有成功也。”
(2).组成军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令召募,立可成军;若要添兵,自可取足。”亦指像军队的样子。如:溃不成军。
《國語辭典》:鞠躬尽瘁(鞠躬盡瘁)  拼音:jú gōng jìn cuì
鞠躬,弯身以示敬慎。尽瘁,竭尽辛劳。鞠躬尽瘁指不辞辛劳,尽力于国事。明。王世贞《鸣凤记》第六出:「我老臣不能为玉烛于光天,岂忍见铜驼于荆棘,明日奏过圣上,亲总六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