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证 → 證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信定
旧时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作为凭证的聘礼。 元 郑光祖 《智勇定齐》第二折:“﹝ 晏婴 云﹞:公子将腰间玉带与贤女,堪为信物。﹝公子云﹞言者当也,这玉带与他权为信定。”
《漢語大詞典》:信矢
作为凭证的令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又遣二骑持信矢,护送之。”
分類:凭证令箭
《漢語大詞典》:信箭
作为凭证的令箭。新五代史·杂传·娄继英:“ 继英 乃遣 延沼 入 魏 见 延光 , 延光 大喜,与之信箭,使阴图 许 。”
分類:凭证令箭
《國語辭典》:宣牌  拼音:xuān pái
载有官吏姓名、职级,可资證明身分的牌子。《水浒传》第三九回:「只见凳头边溜下搭膞,上挂著朱红绿漆宣牌。朱贵拿起来看时,上面雕著银字,道是:『江南两院押牢节级戴宗。』」
《國語辭典》:税单(稅單)  拼音:shuì dān
政府向人民收税所发给的单据。
《漢語大詞典》:铜鱼符(銅魚符)
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 后周 世宗 显德 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隋书·高祖纪下:“丁亥,制京官五品已上,佩铜鱼符。”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珮之。”亦省作“ 铜符 ”、“ 铜鱼 ”。 唐 白居易 《自到郡斋仅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铜符抛不得,琼树见无因。” 唐 杜牧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使君四十四,两佩左铜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罢太守铜鱼:“ 唐 制,太守交事皆合铜鱼为信, 周玄宗 显德 六年以除州自有制书,罢铜鱼不用。” 清 姚鼐 《癸丑重九无樽酒之会往问袁香亭同年亦独居寂然乃邀登雨花台临眺至暮香亭有诗和之》之二:“君解铜符五六年,逢余黄髮白门前。”
《國語辭典》:字据(字據)  拼音:zì jù
作为凭證用的文书。如合同、借据等。《官话指南》卷二:「这张字据,是徒弟刚一上铺子就写么?」
《漢語大詞典》:旨符
传达命令的凭证。新唐书·食货志一:“中书令 李林甫 以租庸、丁防、和糴、春綵、税草无定法,岁为旨符,遣使一告,费纸五十餘万。”
《漢語大詞典》:质照(質照)
凭证,明证。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他犯了杀人条,现放着大质照,刀头儿血染高。”
分類:凭证明证
《國語辭典》:邮票(郵票)  拼音:yóu piào
黏贴在信件上的印花纸片。为已缴纳邮费的凭證。也称为「邮花」。
《漢語大詞典》:由单(由單)
赋税定额的凭证。 清 陆陇其 三鱼堂日记卷下:“ 邱象随 来,言《淮南赋役全书》田额之数,俱係折实之数, 靳总河 查其未折之数,谓其有隐匿,赖旧由单得白。”
《國語辭典》:验票(驗票)  拼音:yàn piào
检验票据或凭證。如乘车、看电影、看戏等均在进车站或进场时验票。
《漢語大詞典》:召符
犹调令。古代上级征调下级的凭证。符,符节、符信。新唐书·李夷简传:“ 翼 驰及 潼关 ,果得召符。”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 行密 病甚,命判官 周隐 作符召 渥 …… 温 见 隐 作召符犹在案上,急取遣之。”
《漢語大詞典》:长籍(長籍)
长期出入宫殿的凭证。《唐律疏议·卫禁上·无著籍入宫殿》:“诸应入宫殿,未著门籍而入;虽有长籍,但当下直而輒入者,各减阑入五等。”
《國語辭典》:差票  拼音:chāi piào
拘票。《儒林外史》第五○回:「『现今出了差票在此,怎样料理?』王仁笑道:『你令兄平日常说同汤公相与的,怎的这一点事就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