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决定性(決定性)  拼音:jué dìng xìng
对产生某种结果具有决定作用的性质。
《國語辭典》:消息  拼音:xiāo xí
1.比喻荣枯盛衰。《易经。丰卦》:「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2.音信、讯息。唐。杜甫哀江头〉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文明小史》第三回:「已经得了外面消息,怕有考童闹事。」
3.秘密、诀窍。《水浒传》第四七回:「左来右去,只走了死路,又不晓的白杨树转湾抹角的消息。」
4.机关的枢纽。《红楼梦》第四一回:「不意刘老老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了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三侠五义》第六三回:「伸手一摸,似乎活的。摸了多时,可巧手指一按,只听咯噔一声,将消息滑开,却是个转身门儿。」也称为「泛子」、「消息儿」。
《漢語大詞典》:奠基礼(奠基禮)
建筑物奠定地基时的典礼仪式。亦比喻具有开创性、决定性的活动。 刘伯承 《回顾长征》四:“ 直罗镇 一仗,粉碎了 蒋介石 向 陕甘 边区的第三次‘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国语辞典》:钜鹿之战(钜鹿之战)  拼音:jù lù zhī zhàn
秦朝末年,起义群雄击溃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秦二世三年(西元前207),秦将章邯率兵攻赵,以重兵围钜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西南)。楚怀王派宋义、项羽救赵。宋停兵不进,项杀宋取得军权,渡漳水后,只带三天乾粮,以示必死之决心。经九次决战,终大败秦军。战后,项羽因英勇破敌,成为诸侯联军的统帅。
《国语辞典》:劈击(劈击)  拼音:pī jí
一种网球动作:(1)全力一击。(2)决定性一击。(3)猛攻。(4)很有力量和速度的球。
《漢語大詞典》:翻身仗
比喻使情况或局面完全改变的决定性行动。 魏巍 《东方》第二部第九章:“我希望上级务必给我营一个机会,使我营担任突击任务。我们一定要争取打一个翻身仗!” 尤凤伟 《爱情从这里开始》:“队委会决定,在新的一年里,全队亩产过千斤,打一个彻底的翻身仗。”
《漢語大詞典》:必然性
哲学上指由事物内在本质所规定的决定性的联系或趋势。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互相联结,交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与“偶然性”相对。
《漢語大詞典》: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大刀记》第十章:“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队长,你就决定吧。”亦作“ 千棰打锣,一棰定声 ”。 李文元 《婚事》:“千棰打锣,一棰定声,最后还是 中祥 开了腔。”
《國語辭典》:前哨战(前哨戰)  拼音:qián shào zhàn
交战前两方于前哨进行的小规模战斗。
决定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