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乡账(鄉賬)
放给农民的高利贷。 茅盾 《子夜》四:“他们看见我,就知道我是替你讨乡账的。”
《漢語大詞典》:响老(響老)
清 代农民军“捻子”(捻军前身)首领的称谓。 清 蒋湘南 《读〈汉书·游侠传〉》:“予尝视其魁,下中人耳,而所在闐门,呼曰响老。响老者,人有不平事,輙为之平……不费一钱而曲直立判。”参见“ 响捻子 ”。
《漢語大詞典》:响捻子(響捻子)
清 代农民军“捻子”首领的称谓。 清 蒋湘南 《读〈汉书·游侠传〉》:“响老者,人有不平事,輙为之平。久之,赴诉者众,赞口洋溢轰远近,如风鼓雷鸣,则成‘响捻子’也。”
《漢語大詞典》:响捻子(響捻子)
清 代农民军“捻子”首领的称谓。 清 蒋湘南 《读〈汉书·游侠传〉》:“响老者,人有不平事,輙为之平。久之,赴诉者众,赞口洋溢轰远近,如风鼓雷鸣,则成‘响捻子’也。”
《国语辞典》:农民年金(农民年金)  拼音:nóng mín nián jīn
政府为了保障农民的老年生活所施行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由农民缴付一定年限的定额费用,通常是达65岁后,由政府定期支付固定金额,以保障农民的老年生活。
《国语辞典》:农业推广(农业推广)  拼音:nóng yè tuī guǎng
一种教育性、服务性的工作。将农业研究机关所研发的新方法和新品种传授给农民,以期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品质提升。
《国语辞典》:庞德比丹(庞德比丹)  拼音:páng dé bǐ dān
Henrik Pontoppidan
人名。(西元1857~1943)丹麦小说家。多以农民及小市民生活为背景,批评社会的黑暗面。著有《人间天堂》、《死人国》、《幸福的贝鲁》。
《国语辞典》:合作农场(合作农场)  拼音:hé zuò nóng cháng
农民联合起来,组织共同耕种的合作社,集合劳力与资本,在一块土地上合力经营农业生产的方式。
《国语辞典》:耕地放领(耕地放领)  拼音:gēng dì fàng lǐng
政府所实施的农地政策,将公有耕地或由徵收而来的私有耕地出售与农民的措施。
《国语辞典》: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拼音:nóng yè xiàn dài huà
为加速农业发展所施行的政策,包括农业科学化、农业商品化、耕作机械化、农民组织化等。
《国语辞典》:谷贵饿农,谷贱伤农(谷贵饿农,谷贱伤农)  拼音:gǔ guì è nóng,gǔ jiàn shāng nóng
(谚语)粮价过高和过低都会伤害农民。《新五代史。卷五四。杂传。冯道传》:「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因诵文士聂夷中田家诗,其言近而易晓。」
《国语辞典》:童农(童农)  拼音:tóng nóng
大陆地区指未成年的农民。
《国语辞典》:糊突神  拼音:hú tú shén
山西农民为祈求免于雹灾所祭拜的神祇。
《國語辭典》:自耕农(自耕農)  拼音:zì gēng nóng
耕地全部为耕作者自有自耕的农民。
《国语辞典》:米勒  拼音:mǐ lè
Jean Francois Millet
人名。(西元1814~1875)十九世纪时,以法国农民画家闻名于世。毕生过著贫穷的生活,住在巴比逊,与科洛一起写生,善画乡村风景与田园生活等,是巴比逊派的一员。代表作有〈晚钟〉、〈拾穗〉等。
《国语辞典》:重点户(重点户)  拼音:zhòng diǎn hù
大陆地区指农村中兼营数业,其中以某一专业为经营重点的农户或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