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催租瘢
指农民被逼租时受到拷打,身上留下的伤瘢。 宋 苏轼 《五禽言》诗之二:“不辞脱袴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 宋 范成大 《劳畲耕》诗:“两钟致一斛,未免催租瘢。”
《漢語大詞典》:卖青(賣青)
旧时贫苦农民把未成熟的庄稼预先作价贱卖与人。 清 何澂 《台阳杂咏》:“息求五倍堪浮白,价问三郊或卖青。”
《漢語大詞典》:民屯
古代屯田的一种组织形式。由政府招募无地农民集体耕种官田或垦荒,按规定纳粮。 汉 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税粮和军队给养,均采取过此项措施。元史·兵志三:“ 世祖 至元 十二年,立 曲靖路 民屯,拘刷所辖州郡诸色漏籍人户七百四十户立屯。” 郑观应 《盛世危言·防边上》:“有所谓民屯者,如 唐 初行民屯,及 天寳 间,天下屯田收一百九十餘万斛是也。”参见“ 屯田 ”。
《國語辭典》:屯田  拼音:tún tián
1.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一面驻守,一面垦殖荒地,这种措施称为「屯田」。《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2.职官名。汉代工部尚书中,有屯田郎中,主管户口垦田,是屯田官的开始。晋置屯田尚书;南北朝设屯田郎;隋初称屯田侍郎;唐置屯田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属工部,掌屯田政令。至清末废。
《國語辭典》:退佃  拼音:tuì diàn
1.地主收回租给农民耕种的土地。如:「如果地主退佃了,佃农就无法靠耕种生活了。」
2.舍弃、摒除。指妓女脱籍。元。王晔〈庆东原。明明的退佃丽春园〉曲:「明明的退佃丽春园,暗暗的开除了双解元。」
《漢語大詞典》:退田
(1).旧指农民年老后把按人丁分给的田地退还政府。隋书·食货志:“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
(2).退还租种的田地。宋史·食货志上二:“不愿开垦者,即许退田别佃。”
(3).犹退佃。 逯斐 《猎人小屋·红旗颂》:“更难忘1934年,红军走了白军到,地主老财夺地又退田,白匪军串门挞户,杀人放火好凶烈。”参见“ 退佃 ”。
《國語辭典》:退佃  拼音:tuì diàn
1.地主收回租给农民耕种的土地。如:「如果地主退佃了,佃农就无法靠耕种生活了。」
2.舍弃、摒除。指妓女脱籍。元。王晔〈庆东原。明明的退佃丽春园〉曲:「明明的退佃丽春园,暗暗的开除了双解元。」
《國語辭典》:小农(小農)  拼音:xiǎo nóng
1.规模小、耕地少的农夫,有时亦为农人自谦之词。如:「小农早早晚晚地忙,收成不多,生活十分辛苦。」清。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我国之农商》:「然以无农业教育之故,不用机器,不能合群,岂惟不能为大农而已,即以小农言之,视义大利之农人,犹有惭色。」
2.大陆地区称个体农民为「小农」。
分類:个体农民
《漢語大詞典》:贫农(貧農)
(1).贫苦农民。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一:“教不及民深可愧,故将制度写为图;庶使贫农穷地利,会须岁岁保丰穰。”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稻工:“ 吴郡 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 清 朱休度 《蚕开门行》:“蚕喫不足待僵矣,贫农皇皇揭火债。”
(2).指农村中完全没有土地或只占有极少的土地和一些小农具的农民。一般依靠租种土地生活,也出卖一部分劳动力。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三二章:“中农生活是比贫农强一点,在政治上同样受富农的欺侮。” 赵树理 《邪不圧正》六:“上级又来了指示,说像咱这些贫农不多的地方,只在农会下边成立贫农小组,不成立贫农团了。”
《漢語大詞典》:监地(監地)
官府将放牧马群的官地交给农民开垦、耕种,称为监地。 宋 欧阳修 《论监牧札子》:“惟闻今 河东 嵐石之间,山荒甚多,及 汾河 之侧,草地亦广,其间草软水甘,最宜牧养,往时 河东 军马常在此处牧放。今马数全少,闲地极多,此乃 唐 楼烦 监地也。”《宋史·河渠志六》:“比年水势稍改,自海门过 赭山 ,即回薄 巖门 、 白石 一带北岸,坏民田及盐亭、监地,东西三十餘里,南北二十餘里。”《清会典·户部五·尚书侍郎职掌五》:“凡田地之别:有民田,有更名地,有屯田,有灶地……有牧地,有监地。”原注:“国初沿 明 制,於 甘肃 设苑马七监,后经停止,以其地给民垦种,为监地。”
《漢語大詞典》:社赛(社賽)
指社日迎神赛会。这是古代农民祭祀土神的一种风俗。《三国演义》第四回:“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
《漢語大詞典》:铁胫(鐵脛)
西汉 末一支农民军的称号。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又别号诸贼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脛……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后汉书·伏湛传:“大肜、高胡望旗消靡,铁脛、五校莫不摧破。”
《国语辞典》:梨花片  拼音:lí huā piàn
乐器名,打击乐器。最早流行于山东。农民歌唱时,拿农具犁铧两块碎片击节。发展成大鼓后,仍保留了这种击节方式,用两块半圆形铁片或铜片代替犁铧碎片,左手食指夹击发音。也称为「月牙片」。
《國語辭典》:回历(回曆)  拼音:huí lì
回教徒通用之历法。以西元六二二年七月十六日,即穆罕默德入麦地那的第二天为元年元旦。属阴历,以十二月为一年,单月为大月,三十天,双月为小月,二十九天,平年三百五十四天,闰年三百五十五天,三十年中有十一个闰年,不置闰月。也称为「伊斯兰教历」。
《國語辭典》:伊斯兰教历(伊斯蘭教曆)  拼音:yī sī lán jiào lì
回历的别名。参见「回历」条。
《漢語大詞典》:乐迁(樂遷)
古代无田农民从一地迁往另一地之称。谓迁往安乐之地。隋书·食货志:“ 天保 八年,议徙 冀 、 定 、 瀛 无田之人,谓之乐迁,於 幽州 范阳 宽乡以处之。”
《國語辭典》:闹荒(鬧荒)  拼音:nào huāng
旧时农民遇到荒年时所引起的地主和佃农的纠纷。
《國語辭典》:竿子  拼音:gān zi
竹竿。如:「钓鱼竿子」、「电线竿子」。也作「竿儿」。
《漢語大詞典》:杆子(桿子)
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 毛泽东 《战争和战略问题》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何永鳌 《火焰山上四十天》:“跟在他后边的 吴胖子 用马鞭杆子挑了一团雪朝他甩来。” 朋斯克 《千里姻缘》:“没有棒子,没有套马杆子,连根小马鞭子都没有。”
《國語辭典》:杆子  拼音:gān zi
1.长直的棍状物。如:「旗杆子」。
2.俗称盗匪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