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秋分  拼音:qiū fēn
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国历九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天太阳几乎位在赤道的正上方,昼夜的时间相等。
《漢語大詞典》:两岐(兩岐)
亦作“ 两歧 ”。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沈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
《漢語大詞典》:敦本
注重根本。本,古时多指农业。宋书·武帝纪中:“公抑末敦本,务农重积,采蘩实殷,稼穡惟阜。” 唐 孟郊 《蓝溪元居士草堂》诗:“读书业虽异,敦本志亦同。” 清 冯桂芬 《〈滇南事实〉序》:“閲其书:勤农桑,疏沟洫,重学校。大恉以兴教化、敦本厚俗为务。”
《漢語大詞典》:明农(明農)
尽力务农;劝勉农业。明,通“ 勉 ”。《书·洛诰》:“兹予其明农哉。”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辛亥安晚生朝》词:“纵擎天力倦,明农心切,先还取、中书考。”
《國語辭典》:逐末  拼音:zhú mò
古代以农业为本务,商贾为末业,故将经商称为「逐末」。《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民心动摇,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后用以指不顾事物的根本而只追求枝节微末。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
《漢語大詞典》:农书(農書)
关于农业的书籍。 南朝 宋 鲍照 《临川王服竟还田里》诗:“道经盈竹笥,农书满尘閤。” 唐 柳宗元 《进农书状》:“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所司进农书,永以为恒式者。” 清 谢重辉 《适野》诗:“廻顾田舍人,农书老犹读。”
分類:农业书籍
《漢語大詞典》:生植
(1).生育繁殖。晋书·虞预传:“臣闻天道贵信,地道贵诚。诚信者,盖二仪所以生植万物,人君所以保乂黎烝。” 唐 刘禹锡 《天论》:“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 章炳麟 《菌说》:“今夫生植之始,在男曰精虫,在女曰泡蜑。”
(2).指生物。 唐 权德舆 《侍从游后湖讌坐》诗:“穠芳射水木,欹叶游龟鱼。化工若有情,生植皆不如。” 唐 司空图 《成均讽》:“叶六气则生植必茂,文八音则锦绣相宣。”
(3).指农业生产。《晋书·良吏传·王宏》:“朕惟人食之急,而惧天时水旱之运,夙夜警戒,念在於农。虽詔书屡下,敕厉殷勤,犹恐百姓废惰以损生植之功。”
《國語辭典》:反本  拼音:fǎn běn
回到根本。《礼记。礼器》:「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
《漢語大詞典》:劭农(劭農)
劝农。鼓励农业生产。 宋 梅尧臣 《送刘郎中知广德军》诗:“劭农井田桑,科薅重锄斧。”清史稿·礼志二:“﹝ 乾隆 ﹞二十三年諭曰:‘吉亥耤亩,所重劭农。’”
《國語辭典》:本事  拼音:běn shì
1.诗词或戏剧中的故事,或所依据的事实。
2.事情的经过、原委。《水浒传》第二三回:「武松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
3.长诗或剧本的情节大意。如弥尔顿(Milton)在长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的每一卷前,都加上本事。
4.歌曲名。黄自作曲,卢冀野作词,曲调悠柔,词义典雅。
《國語辭典》:本事  拼音:běn shi
才力、本领、技能。《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虞候道:『小娘子有甚本事?』待诏说出女孩儿一件本事来,……原来这女儿会绣作。」《文明小史》第二五回:「那先生姓缪,是在江阴书院里肄业的人才,颇有几分本事。」
《國語辭典》:农工(農工)  拼音:nóng gōng
1.农业与工业。《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2.农民和工人。《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
3.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人。
《漢語大詞典》:治田
(1).古人掌管农业事务的官员。治,通“ 司 ”。荀子·王制:“相高下,视肥墝,序五种,省农功,谨蓄藏,以时顺脩,使农夫朴力而寡能,治田之事也。”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荀子二》:“治田即司田。”
(2).种田。汉书·食货志上:“治田勤谨则畮益三升,不谨则损亦如之。”
《漢語大詞典》:重农(重農)
重视农业。 中国 历史上以农业为国家根本大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明 张居正 《再乞酌议大阅典礼以明治体疏》:“又自皇上御极以来,如耕耤以示重农之意,视学以彰崇儒之美,一二大典礼皆已次第举行。” 章炳麟 《訄书·明农》:“租税出於穀,穀出於力耕,力耕出於重农,是为知本。” 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第九章一:“ 李悝 首先提出重农思想,也是 春秋 后期商农并重向 战国 后期农本商末思想过渡的代表思想。”
《國語辭典》:耘锄(耘鋤)  拼音:yún chú
除草和松土用的锄头。
《國語辭典》:农具(農具)  拼音:nóng jù
从事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北史。卷三二。崔鉴传》:「又于州内铜冶为农具,兵人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