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农产品(農產品)  拼音:nóng chǎn pǐn
农业所生产的收成品。也称为「农产物」。
《漢語大詞典》:农贷(農貸)
农业贷款的简称。
分類:农业贷款
《國語辭典》:农活(農活)  拼音:nóng huó
从事农业生产时的耕地、播种、收割等稼穑事宜。如:「现在正是农忙期,要干的农活多著呢!」
《漢語大詞典》:评工记分(評工記分)
我国农业劳动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时期评定组员或社员劳动成绩、计算劳动工分的一种方法。
《國語辭典》:舍本逐末(捨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ú mò
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而只重视微末小节。北魏。贾思协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哲所非。」也作「舍本事末」。
《國語辭典》:试验田(試驗田)  拼音:shì yàn tián
1.农业上进行农作物试种的田地。
2.比喻试点或试点工作。
《漢語大詞典》:上山下乡(上山下鄉)
一般指知识青年到农村、到山区、到边疆去参加农业生产,经受劳动锻炼。如: 凤田 初中刚毕业,正在这时, 毛主席 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靳大娘 就给他报了名。
《漢語大詞典》:三大改造
指一九五六年基本完成的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 《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国语辞典》:杀虫剂(杀虫剂)  拼音:shā chóng jì
杀灭农业及环境有害昆虫的药剂。如巴拉松、DDT及除虫菊等。
《國語辭典》:卖剑买牛(賣劍買牛)  拼音:mài jiàn mǎi niú
汉宣帝时,渤海因饥荒,居民多带持刀剑为盗,龚遂为太守后,劝民舍弃刀剑,改业归农。见《汉书。卷八九。循吏传。龚遂传》。后比喻舍弃剽掠而改行务农。宋。陆游 答吴提宫启:「卖剑买牛,念即归于农亩,乘车载笠,尚永记于交盟。」也作「买牛卖剑」、「买犁卖剑」、「卖刀买犊」、「卖刀买牛」、「卖剑渤海」。
《國語辭典》:轮休(輪休)  拼音:lún xiū
1.轮流休息。如:「下星期终于该我轮休了!」
2.让农地于某一段时期不种植农作物,用以恢复地力的耕作方式。如:「有些地方的农田仍然采取轮休的方式。」
《漢語大詞典》:六岁穰,六岁旱
1.春秋后期出现的一种农业丰歉循环学说。《史记。货殖列传》:"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据越绝书应为"康");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歳一大饥。"《越绝书。计倪内经》:"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歳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太阴即木星,每十二年绕天空运行一周,木星运行至酉称岁在金,为"穰",即大丰年;又六年运行至卯是岁在木,为"康",即小丰年;运行至子是岁在水,为"毁",即大荒年;隔六年至午是岁在火,又为旱年。这就形成所谓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十二年一大饥的循环。这种主张反映了古人想掌握农业生产丰歉的规律,以便趋利避害,达到国富民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