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冕绂(冕紱)
古代礼冠与印绶,皆大官所服佩者,因以指重臣。 唐 柳宗元 《谢赐时服表》:“俾同冕紱,重剧丘山。” 宋 范仲淹 《明堂赋》:“冕紱兮霞集,玉帛兮川归,盛乎王庭之声明,焕乎天家之光辉。”
《漢語大詞典》:麻冕
亦作“ 麻絻 ”。 麻布帽。古时一种礼服。书·顾命:“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论语·子罕》:“子曰:‘麻冕,礼也。’” 朱熹 集注:“麻冕,緇布冠也。”荀子·礼论:“大路之素未集也,郊之麻絻也,丧服之先散麻也,一也。” 杨倞 注:“麻絻,缉麻为冕,所谓大裘而冕,不用衮龙之属也。”南史·儒林传·沈文阿:“是以既葬便有公冠之仪,始殯受麻冕之策。”
分類:麻布礼服
《漢語大詞典》:裘冕
衣大裘而冠冕。古代天子祭祀所定的六种冕服之一。大裘,黑羔裘。周礼·夏官·节服氏:“郊祀裘冕,二人执戈。” 郑玄 注:“裘,大裘也。”《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裘冕类禋郊,卜揆崇离殿。” 李善 注:“《周礼》曰:王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唐 贺知章 《太和乐章》:“裘冕而祀,陟降在斯。”宋史·舆服志三:“夫大裘而冕,谓之裘冕,非大裘而冕,谓之衮冕。”
《漢語大詞典》:税冕
脱去礼帽。税,通“ 捝 ”、“ 脱 ”。孟子·告子下:“ 孔子 为 鲁 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
分類:脱去礼帽
《漢語大詞典》:黼冕
绘黑白斧形的礼服和礼帽。后汉书·鲍永传:“时郡学久废, 德 ( 鲍德 )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黼冕,行礼奏乐。”
《漢語大詞典》:圭冕
喻官爵。 唐 郑薰 《内侍省监楚国公仇士良神道碑》:“蝉联珪冕,辉映简册。”
分類:官爵
《漢語大詞典》:冕笏
礼冠与手版,皆古代王公大官之服饰,因以指仕宦者。《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若闲冗毕弃,则横议无已;冕笏不澄,则坐谈弥积。” 吕向 注:“冕笏,官之服饰也。”
《漢語大詞典》:挂冕
犹挂冠。 北齐 祖鸿勋 《与杨休之书》:“ 东都 有挂冕之臣,南国见捐情之士。”春在堂随笔卷二引《唐开成五年往生碑》:“ 遗民 挂冕, 康乐 投簪,史氏称之,其风不泯。”参见“ 挂冠 ”。
《國語辭典》:挂冠  拼音:guà guān
比喻辞去官职。参见「挂冠」条。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國語辭典》:挂冠(掛冠)  拼音:guà guān
汉王莽杀子,逢萌以为祸将累人,乃解冠挂东都城门而去。见《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逢萌》。后比喻辞官。《南齐书。卷五四。高逸列传。杜京产》:「泰始之朝,挂冠辞世,遁舍家业,隐于太平。」宋。欧阳修 送襄陵令李君诗:「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儒林外史》第八回:「看老世台这等襟怀高旷,尊大人所以得畅然挂冠。」也作「挂冠」、「挂衣冠」。
《漢語大詞典》:峨冕
亦作“峩冕”。 高冠。古代大夫以上所服。亦指戴高冕;受爵赏。 唐 杜甫 《往在》诗:“登阶捧玉册,峨冕聆金鐘。”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三十韵》:“赏从频峨冕,殊恩再直庐。”峨,一本作“ 峩 ”。
分類:高冠大夫
《漢語大詞典》:绅冕(紳冕)
腰带和冠。借指士大夫。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刘整》:“人之无情,一何至此,实教义所不容,绅冕所共弃。”
《漢語大詞典》:五冕
古代帝王祭祀时戴的五种礼冠,指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周礼·夏官·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 郑玄 注:“冕服有六,而言五冕者,大裘之冕盖无旒,不联数也。”参阅周礼·春官·司服
《漢語大詞典》:文冕
华美的帽子。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可自见好章甫,强 越 人以文冕也。”
分類:华美帽子
《漢語大詞典》:冕黻
古代礼冠与礼服上绣的亚字形花纹。借指仕宦。 宋 王安石 《金溪吴君墓志铭》:“氏 吴 其先自 姬 出,以儒起家世冕黻。”
《漢語大詞典》:六冕
六种冕服。周礼·春官·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宋书·礼志五:“ 秦 除六冕之制,至 汉 明帝 始与诸儒还备古章。”
分類:六种冕服
《漢語大詞典》:冕冠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后汉书·舆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说唐》第四一回:“ 李渊 再拜受命,戴冕冠,披黄袍,升大殿,即皇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