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东韵》:兵攻
书疏来服则制为已属不服则以兵攻之
分类:兵攻
《國語辭典》:毛公  拼音:máo gōng
人名。战国时赵国的处士,生卒年不详,藏于博徒,和信陵君结交。
《漢語大詞典》:毛薛
战国 时 赵 处士 毛公 与 薛公 的合称。 毛公 藏于博徒, 薛公 藏于卖浆家。 魏 公子 信陵君 客 赵 ,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后 秦 兵攻 魏 , 信陵君 不归,二人力劝其归救 魏国 ,终于大破 秦 军。事详史记·魏公子列传。后亦泛指有才能而受到器重的布衣之士。 唐 李白 《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却之武陵立马赠别》诗:“ 邯郸 能屈节,访博从 毛 薛 。” 清 陈维嵩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词:“我詎不如 毛 薛 辈,君寧甘与 原 尝 亚?”
分類:处士毛公
《漢語大詞典》:毛传(毛傳)
《毛诗故训传》(一作《毛诗诂训传》)的简称。为 汉 人训释诗经之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三十卷,但言 毛公 作,未著其名。 东汉 郑玄 诗谱称“ 鲁 人 大毛公 为《詁训传》於其家, 河间献王 得而献之,以 小毛公 为博士。”至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始言 大毛公 为 汉 鲁国 人 毛亨 , 小毛公 为 汉 赵国 人 毛萇 。后世因以《故训传》为 毛亨 作,亦有以为乃 毛萇 作或 毛亨 作而 萇 有所增益者。其诂训大抵本先 秦 学者的意见,保存了许多古义,虽有错误,但仍为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即采用《毛传》。 东汉 郑玄 《毛诗传笺》及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为笺释疏解《毛传》之作。 清 代研究《毛传》,著名的有 陈奂 的诗毛氏传疏和 马瑞辰 的毛诗传笺通释。参阅 王国维 《观堂集林别集·书〈毛诗故训传〉后》
分類:著录
《漢語大詞典》:毛子檄
后汉书·刘平王望等传序:“ 庐江 毛义 少节 ,家贫,以孝行称。 南阳 人 张奉 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 义 守令, 义 奉檄而入,喜动颜色。 奉 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 义 母死,去官行服……后举贤良,公车徵,遂不至。 张奉 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后因以“毛子檄”为孝子不贪利禄,只为养亲而出仕之典实。 明 高启 《送倪雅》诗:“交游结深欢,离别生远念。聊持 毛子 檄,暂脱 刘生 剑。”
《國語辭典》:一块肉(一塊肉)  拼音:yī kuài ròu
语出《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杨太后闻炳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后遂以一块肉指遗孤或仅存的子孙。《聊斋志异。卷二。侠女》:「所以不即报者,徒以有母在;母去,又一块肉累腹中,因而迟之又久。」
《国语辞典》:伐丧(伐丧)  拼音:fā sāng
利用对方办丧事时,派兵攻打。《太平御览。卷一三○。皇王部二八。高祖孝文皇帝》:「当以萧鸾死,礼不伐丧,乃诏反旆。」《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且说周世宗才登大位之后,便遭那北汉主刘崇举兵伐丧。」
《国语辞典》:伐子都  拼音:fā zǐ dū
戏曲剧目。周代故事戏。叙郑庄公发兵攻打许国,大将颖考叔与公孙阏(子都)争帅失和,子都在场用暗箭射死考叔,独邀其功。庆功宴上考叔的冤魂出现,子都被活捉而死。也称为「罚子都」。
《漢語大詞典》:羽扇挥兵(羽扇揮兵)
《晋书·顾荣传》载: 广陵 相 陈敏 反,渡 江 据州, 荣 等潜谋起兵攻 敏 。 荣 废桥敛舟于南岸, 敏 率万余人出,不获济, 荣 麾以羽扇,其众溃散。后因以“羽扇挥兵”为从容指挥、克敌制胜的典实。 宋 吴文英 《瑶华·戏虞宜兴》词:“秋风 采石 ,羽扇挥兵,认紫騮飞跃。”亦作“ 羽扇挥军 ”。 清 吴伟业 《送友人从军闽中》诗之二:“胡牀对客招 虞奇 ,羽扇挥军逐 吕嘉 。”
《漢語大詞典》:一卒之令
秦 末, 刘邦 率兵攻入 秦 都 咸阳 ,废除 秦 严刑苛政,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死罪只有一条,后来称之为“一卒之令”。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 高皇帝 时,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卒之令,权也。”
《国语辞典》:扬州十日记(扬州十日记)  拼音:yáng zhōu shí rì jì
书名。明末扬州王秀楚撰。记顺治年间清兵攻入史可法坚守的扬州,屠戮十日的惨状,皆作者亲身经历闻见者。
《国语辞典》:大意失荆州(大意失荆州)  拼音:dà yì shī jīng zhōu
三国蜀将关羽镇守荆州时,出兵攻打曹操,以至荆州没有严密的防守,而被孙权趁机袭取。见《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后用来比喻因一时疏忽,造成重大损失。如:「他在这场比赛中,过于轻敌,以致大意失荆州,拱手将胜利送给对手。」
《国语辞典》:兴师见罪(兴师见罪)  拼音:xīng shī jiàn zuì
出兵攻伐有罪的人。后亦指宣布他人罪状,加以谴责。《孤本元明杂剧。衣锦还卿。头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沛公尽献秦之宝物,投吾麾下。」也作「兴师问罪」。
《国语辞典》:拔帜易帜(拔帜易帜)  拼音:bá zhì yì zhì
汉韩信与张良率兵攻赵,背水列阵以诱敌。韩信诈败,赵军尽出城追击,信之伏兵乃趁机入城,拔去赵旗,改插汉军旗帜,大破赵军的故事。典出《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后比喻以计谋战胜敌人,取而代之。也作「拔帜树帜」。
《国语辞典》:穿鼻草约(穿鼻草约)  拼音:chuān bí cǎo yuē
清朝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英国政府派兵攻占定海。琦善受命前往天津虎门口外的穿鼻,与英军统帅谈判,议定草约,称为「穿鼻草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圆,英国归还定海,两国国交平行等。
《漢語大詞典》:出搜(出蒐)
狩猎。古代打猎常带有军事目的,故亦指出兵攻伐。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吕光:“ 夏 大喜,因议举兵出蒐,如 吕 谋。 分宜 以挑衅起祸,间之 世宗 ,两公俱死西市。”
《漢語大詞典》:出蒐
狩猎。古代打猎常带有军事目的,故亦指出兵攻伐。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吕光:“ 夏 大喜,因议举兵出蒐,如 吕 谋。 分宜 以挑衅起祸,间之 世宗 ,两公俱死西市。”
《國語辭典》:出其不意  拼音:chū qí bù yì
趁人不备,出于对方意料之外。《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三国演义》第五六回:「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杀入城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也作「乘其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