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六案
宋 于州、县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六个办事机构,称“六案”。宋史·徽宗纪二:“﹝ 崇寧 四年﹞令州县倣尚书六曹分六案。” 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可又奉官人委付将六案掌,有公事怎敢仓皇。” 明 硕园 《还魂记·仆侦》:“解上 江西 提刑廉访司,问那六案都孔目:‘这男女应得何罪?’六案请了律令,禀復道:‘但偷坟见尸者,依律一秋。’”
《漢語大詞典》:清望官
指地位贵显、有名望的官职。 唐 制中央设门下及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詹事、左右庶子、秘书少监、国子司业等。因这些官职多由进士出身有名望的人担任,故称。 宋 制略同。旧唐书·德宗纪上:“丙午,举 先天 故事,非供奉侍卫之官,自文武六品已上清望官,每日二人更直待制,以备顾问,仍以 延英 南药院故地为廨。”
《國語辭典》:部院  拼音:bù yuàn
1.清代各省巡抚,多半兼兵部侍郎及都察院副都御史,故称为「部院」。
2.称中央各部与各院。
《漢語大詞典》:礼察(禮察)
唐 宋 时监察御史分察尚书省六部。其中对礼部的监察称“礼察”。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宋史五·职官志四:“凡六察之事:六察者,吏察、户察、礼察、兵察、刑察、工察也。”参见“ 六察 ”。
《漢語大詞典》:六察
(1). 唐 宋 时置监察御史,分察六部、六事,号六察官。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产,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跡,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宋史·职官志四:“监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凡六察之事,稽其多寡当否,岁终条具殿最,以詔黜陟。”
(2).监察御史的代称。 宋 朱熹 《与李诚父书》:“兹闻荣被亲擢,进居六察之联,深以为慰。”
《漢語大詞典》:右侍郎
官名。侍郎为唐以后中央六部的副长官。明清时设左右二侍郎。例如:南京吏部右侍郎。——·张廷玉《明史》
《漢語大詞典》:冠部
指吏部。古代中央官制设六部,以吏部为首。故称。 宋 叶适 《除吏部侍郎谢表》:“甫越兼旬,遽移冠部,畀之华剧,增以事权。”
《漢語大詞典》:赤褐
像紫铜一样的颜色。 周建人 《关于熊猫》:“毛色赤褐,耳边白色。”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一:“但他那赤褐老皱的健康脸上,何尝有点怯寒的意思呢?”
《國語辭典》:烘笼(烘籠)  拼音:hōng lóng
用竹片、枝条等编成的笼子。罩在炉子或火盆上,可用来烘乾衣物。《水浒传》第五六回:「另用一个小黄帕儿,包著一条双獭尾荔枝金带,也放在包袱内,把来安在烘笼上。」
《漢語大詞典》:烘篮(烘籃)
中间放小火盆的竹篮。用以取暖或烘干衣物。
《漢語大詞典》:贰部(貳部)
指侍郎。因系六部尚书的副职,故称。 清 魏源 《户部左侍郎提督江苏学政周公神道碑铭》:“曰汝司衡,於南於京,士春其英;曰汝贰部,司空司马,朕肱且股。”
《漢語大詞典》:紧身(緊身)
(1).紧贴身体。 丁玲 《母亲》三:“另外还有六七个人,跟班不像跟班,打手不像打手的,穿着紧身扎靠,也站在那里。”
(2).指瘦而紧的贴身上衣。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一:“上上下下的人,除了棉套裤、棉紧身早已穿起之外,上人们还要穿羊皮袄,狐皮袍。”
《漢語大詞典》:卡房
旧时临时拘留犯人的处所。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三章:“皂班办公室,临时拘留人犯的私监,又名卡房,比正式牢狱还黑暗还糟的地方。”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但是 蔡掌柜 现正关在 成都县 的卡房里。”
《國語辭典》:阴韵(陰韻)  拼音:yīn yùn
1.称元代阴时夫所订的韵部。宋以前韵书皆沿袭切韵,分二百六部。平水人刘渊重刊礼韵略,归并为一百七韵,元时阴时夫兄弟作《韵府群玉》,始并为一百六韵。
2.声韵学上指无鼻音韵尾的韵母。参见「阴声韵」条。
《國語辭典》:知情识趣(知情識趣)  拼音:zhī qíng shì qù
情意相合,志趣相投。《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美娘哀哭之际,听得声音厮熟,止啼而看,原来正是知情识趣的秦小官。」也作「知音识趣」。
《國語辭典》:退婚  拼音:tuì hūn
解除婚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但得退婚,不致在下受累,那在乎这几两银子。」也作「退亲」。
《漢語大詞典》:题覆(題覆)
明 代六部向皇帝进呈的一种公务文书。意谓题本奏覆。多用于回答垂询。明史·高拱传:“储养本兵,当自兵部司属始。宜慎选司属,多得智谋才力晓畅军旅者,久而任之,勿迁他曹。他日边方兵备督抚之选,皆於是取之。更各取边地之人以备司属,如銓司分省故事,则题覆情形可无扞格,并重其赏罚以鼓励之。”明史·宋师襄传:“六曹以题覆为责,题覆一上,即云毕事,事之行否,置弗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