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根机(根機)
佛教语。犹根性。人有六根,根的发动处叫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毘布罗山:“ 如来 知其根机将发也,遂往彼而成之。” 唐 贾岛 《赠胡禅师》诗:“自是根机钝,非关夏腊深。”参见“ 根性 ”。
《國語辭典》:根性  拼音:gēn xìng
1.人的本质。如:「他根性善良。」
2.佛教用语。指人性中有生善恶作业的力量。唐。王维〈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漢語大詞典》:六结(六結)
佛教语。以一巾编系六结,喻唯一之真性因妄执分别而结为六根。《楞严经》卷五:“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宋 范成大 《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之六:“便好一坑埋众妙,何须六结解诸根。” 宋 范成大 《春晚卧病故事都废闻西门种柳已成而燕宫海棠亦烂漫矣》诗:“游骑行歌莫相笑,遨头六结已龟藏。”
《國語辭典》:十二处(十二處)  拼音:shí èr chù
佛教用语。梵语dvādaśāyatana的意译。佛教将六种心识的内在基础和对象共分成十二类。六种心识的内在基础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谓之六根或六入或六处。认识对象有: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或六境。处是生长门之意。因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根和尘相结合而生,故称为「十二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
《漢語大詞典》:交报(交報)
(1).佛教语。谓眼、耳、鼻、舌等六根交互受报。《楞严经》卷八:“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2).泛指报应。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宣忠寺:“﹝ 尔朱兆 ﹞乃发怒,捉 祖仁 ,悬首高树,大石坠足,鞭捶之,以及於死。时人以为交报。”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张楚金:“为法自毙,所谓交报也。”
《漢語大詞典》:身根
(1).佛教语。六根之一。佛教以身为触根。谓能发觉所触之物坚柔、寒暖等,故名。 明 汤显祖 《玉版居》诗序:“苦实称名,甘亦无口,身根不立,舌味何存!”参见“ 六根 ”。
(2).指男性生殖器。《观佛三昧海经》卷八:“皆谓太子是不能男,太子昼寝,皆闻诸女欲见太子阴马藏相……是时华中忽有身根如童子形,诸女见已更相谓言,太子今者现奇特事,忽有身根如是渐渐如丈夫形。”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根门(根門)
佛教语。佛家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六根漏出种种烦恼,进入种种妄尘的门户,故称为“根门”。百喻经·奴守门喻:“ 如来 教诫常护根门,莫著六尘。”
《國語辭典》:六弦琴  拼音:liù xián qín
参见「吉他」条。
《國語辭典》:六根清净(六根清淨)  拼音:liù gēn qīng jìng
佛教用语。谓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都可以看、听一切和得到一切愉快的觉受。《妙法莲华经》卷六:「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后泛指断绝尘世间的一切欲念。
六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眼等之五根,加意根也。据大乘,则第七之末那识名为意根。据小乘,则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此六法有能生六识而使各别缘六境之胜用,故立为六根。俱舍论三曰:「颂曰: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论曰:了自境者,谓六识身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
【佛学常见辞汇】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馀可类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只认现境,不了自心。依于六根,接于六尘,而生六识。所谓六根者,先言根义,次言其六。所言根者,能生之义。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言六根者:
一、眼 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 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 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 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 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 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之六根,尚有其他六受、六入、六处等名义,另详他章,兹不细及,以免繁絮。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根,即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一、眼根〕,谓眼能于色境尽见诸色。瑜伽论云:能观众色。是也。
〔二、耳根〕,谓耳能听闻众声。瑜伽论云:数由此故,声至能闻。是也。
〔三、鼻根〕,谓鼻能嗅闻香气。瑜伽论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是也。
〔四、舌根〕,谓舌能尝于食味。瑜伽论云:能尝众味,数发言论。是也。
〔五、身根〕,谓身为诸根之所依止。瑜伽论云:诸根积聚。是也。
〔六、意根〕,谓意于五尘境界,若好若恶,悉能分别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六根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根清净之略。
六根互用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六根之垢惑而使之清净,则六根一一具他根之用也。涅槃经曰:「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馀根亦然。」是真六根互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说菩萨在六根清净之位,六根互用之德。法华论曰:「又六根清净者,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等,诸根互用应知。」是相似之六根互用也。又楞严经四说声闻之六根互用。曰:「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河神女非鼻而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亦是相似之互用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六根互用者,谓眼等六根更互而有其用也。如涅槃经云:如来一根,则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既尔,馀根亦然。此真六根互用也。若据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明,谓人以持经力故,得胜根用,虽未入初地,亦能一根具五根用,此相似六根互用也。若此言阿那律陀,无目而见等,为六根互用者。经云: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是也。(明不循根者,谓真妙觉明,不循根境,即不逐缘生;不因境起,了然自觉也。寄根明发者,谓真妙觉明,不依根尘,而始显发,特寄于根尘,而显发耳。由此寄故,互相为用也。)
〔一、阿那律陀,无目而见〕,梵语阿那律陀,华言如意。谓其于过去世,以一食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乐。增一阿含经云:佛在给孤独园为众说法,那律于中眠睡,佛以偈呵曰: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那律闻已,达晓不眠,遂失眼根,获天眼通。观三千世界,犹如掌果。故云:无目而见。(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掌果者,掌中之果也。)
〔二、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梵语跋难陀,华言善欢喜。谓其能护国土,雨泽以时,瓶沙王年为一会以报之,百姓闻皆欢喜故也。以其无耳能听,故云无耳而听。(梵语瓶沙,又云频婆娑罗,华言模实,以身模充实也。)
〔三、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河名。谓此河源自雪山顶,无热恼池流出故也。此女即主河之神,遂以为名。以其无鼻能闻,故云非鼻闻香。
〔四、憍梵钵提,异舌知味〕,梵语憍梵钵提,华言牛呞。法华文句云: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常事虚噍。盖其馀报未除,舌尝味时,亦事虚噍,故人称为牛呞。以其异舌而能尝味,故云异舌知味。
〔五、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梵语舜若多,华言虚空。即主空神也。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经云: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其质如风,以其无身,而能知触。故云:无身觉触。
〔六、摩诃迦叶,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梵语摩诃迦叶,华言大饮光。谓其修灭尽定,意根已灭,虽灭意根,而能了知一切诸法。故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灭尽定者,受想心灭,身證此定也。)
六根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得于六根清净之位之功德也。依根而数量有增减。(参见:六根清净)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经)
六根功德者,六根所具之功德也。而此功德,虽具于六根之内,而涉乎世界而成。故有一千二百之数量,所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三世四方,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是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四方者,东西南北也。宛转十二者,以四方涉三世,三世涉四方,而成十二也。流变三叠,一十百千者,乃以三世迁流变易之数,而成三叠也。初从三世涉于四方,叠成十二之数,一叠也。又以此十二之数,变一为十,则叠成一百二十,二叠也。复以此一百二十之数,变十为百,则叠成一千二百,三叠也。故云流变三叠,一十百千也。)以此方世一千二百之数,而成乎六根。功德者,盖由众生六根,织妄相成,世界相涉,而所缘境量,不出三世四方故也。然此六根功德,以体具言之,则各有一千二百;以了别功用言之,则优劣全缺不同,是故眼、鼻、身三根,惟有八百功德。耳、舌、意三根,则具有一千二百也。(织妄者,根尘相织,妄有诸相也。)
〔一、眼根八百功德〕,谓众生一身方位,具前后左右四方,若以一千二百功德定其数量,则四方各具三百之数,共成一千二百。今眼根惟八百者,以眼但能见前方三百,左右各二百五十,共成八百之数也。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眼根惟八百功德。
〔二、耳根千二百功德〕,谓耳能周听,随彼声之动处,虽则有近有远,耳若静听,则十方无遗,故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三、鼻根八百功德〕,谓鼻能嗅闻,通出入息,息出则能取香,息入则能闻香,出入之中无能,故曰而阙中交,所谓三分言功,而缺中交一分之德,故知鼻根惟八百功德。
〔四、舌根千二百功德〕,谓舌能宣扬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言说虽有限量,其理则无穷尽,此但论其言说,不论尝味,以其尝味之功劣,言说之德胜,故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五、身根八百功德〕,谓身能觉触了知逆顺苦乐之境,以其与物合时,则有知觉;与物相离,则不知觉,所谓三分言功,一分无德,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
〔六、意根千二百功德〕,谓意根静默,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无不包容,故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世间法,即人天所修之法。出世间法,即三乘人所修之法。)
六根清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
【俗语佛源】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眼根与色境相对,能生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境相对,能生意识。由能生之义而称之为「根」。《法华经·功德品》说,菩萨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罪垢,以无量功德庄严,使之清净洁白。由此清净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妙用」。清净眼根「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乃至清净意根「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又《大智度论》卷十一说:「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得一心故,实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后借用表示内心清净,不受外境干扰。如《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了,免得争竟。」又有「耳根清净」,形容不受嘈杂声或是非之语的干扰,安静自在。《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元·李文蔚《燕青搏鱼》第一折:「我出的这门来,燕顺也离了家中,可也耳根清净。」(禹振声)
六根忏悔
【佛学大辞典】
(修法)忏悔六根之罪障也。法华忏法记其作法。
六根清净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天台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之阶位,十信之位也,于圆教六即之阶位,相似即之位也。断见修二惑得六根之清净,与藏通二教之佛相齐。四教仪曰:「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也。」辅行四曰:「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净。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累劫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