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疑情  拼音:yí qíng
中国襌宗称修行襌法的行者,当他专心致意在话头或公案上,对外境不起分别作用,这种状况称为「疑情」。《襌宗决疑集》:「只贵话头上疑情,得力不得力处取用切。」
《漢語大詞典》:三棒
佛家临济宗的公案。 义玄 至 黄檗山 参谒 希运 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均被棒打。见《临济录》。后宗门多用以警觉学人之执迷不悟者。《祖堂集·玄沙和尚》:“三棒愚痴不思议,浩浩溶溶自打之。”参见“ 当头棒喝 ”。
《國語辭典》:当头棒喝(當頭棒喝)  拼音:dāng tóu bàng hè
佛教禅宗接引弟子时,常用棒一击或大声一喝,促其领悟。后用以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歧路灯》第一四回:「那日程希明当头棒喝,未免触动了天良。」也作「当头一棒」、「迎头棒喝」。
《國語辭典》:武侠小说(武俠小說)  拼音:wǔ xiá xiǎo shuō
描写武林人物、侠义故事的小说。
《国语辞典》:没头公事(没头公事)  拼音:méi tóu gōng shì
无头绪、没凭据,难以推察的公案。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一任你百样儿,伶牙俐齿,怎知大人行会断的正没头公事。」也作「没头脑官司」。
《国语辞典》:彭公案  拼音:péng gōng àn
书名。清贪梦道人撰,三百四十一回。以彭鹏事迹附会演述而成的公案小说。
《国语辞典》:看话禅(看话禅)  拼音:kàn huà chán
一种禅宗修行方法。禅师以公案中某些非逻辑、不可解之语,令弟子参究,以杜塞思量分别,迫使智慧自发,得见自己的心性。也称为「看话头」、「参话头」。
《漢語大詞典》:公案学(公案學)
佛教名词。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佛教禅宗借用,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用来判断是非迷悟。以这种方法发展的禅学,称公案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谈公案就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公案都是含意隐晦,无人能确实懂得的事情或话头,如果弟子思索得一个公案的答案,说给师听,得师同意(称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这些动作和话头成为新的公案,流传在丛林(禅寺)间,愈积愈多,禅学转化为公案学。”
《漢語大詞典》:拈花一笑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 灵山 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迦叶尊者 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 摩訶迦叶 。’” 明 通容 祖庭钳锤录《宗门杂录》:“ 王荆公 语 佛慧泉禪师 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 梵王 至 灵山 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捨身为床座,请佛説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 金色头陀 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 摩訶迦叶 。’”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清 李渔 《奈何天·巧怖》:“伊为新至我,我是旧来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劳詮諦。羡只羡你这乖菩萨,巧 阿弥 ,降魔秘诀授凭谁?”亦省作“ 拈花 ”。 清 钱谦益 《寄严道彻太守》诗:“蒲团已悟拈花案,尺素争传倒薤书。”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闵预》:“学簪花而捨拈花,何为不可;倩贝叶以充红叶,何便如之。”
《漢語大詞典》:洒签(洒籤)
古代公堂上主审官对犯人动刑时,从公案上抽出竹签抛掷于地,以示令出。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廪生,一来中的多,中了就做官。就是不中,十几年贡了,朝廷试过,就是去做知县、推官,穿螺螄结底的靴,坐堂,洒籤,打人。”洒,一本作“ 洒 ”。
《國語辭典》:狸猫换太子(貍貓換太子)  拼音:lí māo huàn tài zǐ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述宋真宗妃刘妃因妒李妃产子赵稹,以狸猫偷换太子,诬李妃产妖,使其贬入冷宫,刘妃得以册立为后。后又火烧冷宫,李妃在逃出后流落民间。刘妃原命人将赵稹投入河中,幸经太监搭救,送往八贤王府,长大后继帝位为宋仁宗。后包拯巧遇双目失明的李妃,得知实情,乃大力审案,终使真相大白。刘妃被打入冷宫,迎李妃入宫,故事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