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三棒
佛家临济宗的公案。 义玄 至 黄檗山 参谒 希运 禅师,问:“如何是佛法的大意?”三度发问,均被棒打。见《临济录》。后宗门多用以警觉学人之执迷不悟者。《祖堂集·玄沙和尚》:“三棒愚痴不思议,浩浩溶溶自打之。”参见“ 当头棒喝 ”。
《漢語大詞典》:拈花一笑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 灵山 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迦叶尊者 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 摩訶迦叶 。’” 明 通容 《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 王荆公 语 佛慧泉禪师 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 梵王 至 灵山 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捨身为床座,请佛説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 金色头陀 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 摩訶迦叶 。’”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清 李渔 《奈何天·巧怖》:“伊为新至我,我是旧来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劳詮諦。羡只羡你这乖菩萨,巧 阿弥 ,降魔秘诀授凭谁?”亦省作“ 拈花 ”。 清 钱谦益 《寄严道彻太守》诗:“蒲团已悟拈花案,尺素争传倒薤书。”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闵预》:“学簪花而捨拈花,何为不可;倩贝叶以充红叶,何便如之。”
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家应于佛祖所化之机缘,而提起越格之言语动作之垂示也。后人称之,名为公案。又曰因缘。公案者,公府之案牍,即律令也。至严而不可犯者,可以为法。可以断是非。从上佛祖之垂示,是宗门之正令,以判迷悟者类之。故彼拟名公案。所谓千七百则是也。碧岩九十八则评唱曰:「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同种电钞曰:「至理绝言,唯对迷机,故不获已而假言说以显道,后人将彼垂示语作公案也。」山房夜话上曰:「公案乃喻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乱实系焉,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者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中略)夫佛祖机缘,目之曰公案亦尔。」碧严集三教老人序曰:「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唱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云栖正讹集曰:「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俗语佛源】
本意是官府断案的公文案牍。禅宗认为历代宗门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明·株宏《正讹集》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从唐代始,禅门各宗就传诵著许多祖师言行和内省经验,后来陆续记载在各类语录和灯录中。如风幡、立雪、柏树子、西来意、拈花微笑、当头棒喝等,均烩炙人口。「公案」被视为禅门传法的「血脉」,祖师「直指」的法门。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打破情识之网,进而悟入「无分别智」。正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九八则评唱指出:「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禅宗的公案号称有千七百则。如果仅在字面上兜来兜去,不去悟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未公案便成纠缠的葛藤了。「公案翻腾旧葛藤」(元·耶律楚材《和裴子法韵》诗),这是不足为训的。公案不但有一针见血的机锋和理趣,而且还有诙谐活泼的语言和简洁生动的情节,对话本和公案小说的发展有其影响。此外,公案在俗语中亦指一桩事件或纠葛,如谓:了却一桩公案。(李明权)
(术语)禅家应于佛祖所化之机缘,而提起越格之言语动作之垂示也。后人称之,名为公案。又曰因缘。公案者,公府之案牍,即律令也。至严而不可犯者,可以为法。可以断是非。从上佛祖之垂示,是宗门之正令,以判迷悟者类之。故彼拟名公案。所谓千七百则是也。碧岩九十八则评唱曰:「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同种电钞曰:「至理绝言,唯对迷机,故不获已而假言说以显道,后人将彼垂示语作公案也。」山房夜话上曰:「公案乃喻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乱实系焉,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者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中略)夫佛祖机缘,目之曰公案亦尔。」碧严集三教老人序曰:「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唱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云栖正讹集曰:「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俗语佛源】
本意是官府断案的公文案牍。禅宗认为历代宗门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明·株宏《正讹集》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从唐代始,禅门各宗就传诵著许多祖师言行和内省经验,后来陆续记载在各类语录和灯录中。如风幡、立雪、柏树子、西来意、拈花微笑、当头棒喝等,均烩炙人口。「公案」被视为禅门传法的「血脉」,祖师「直指」的法门。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打破情识之网,进而悟入「无分别智」。正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九八则评唱指出:「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禅宗的公案号称有千七百则。如果仅在字面上兜来兜去,不去悟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未公案便成纠缠的葛藤了。「公案翻腾旧葛藤」(元·耶律楚材《和裴子法韵》诗),这是不足为训的。公案不但有一针见血的机锋和理趣,而且还有诙谐活泼的语言和简洁生动的情节,对话本和公案小说的发展有其影响。此外,公案在俗语中亦指一桩事件或纠葛,如谓:了却一桩公案。(李明权)
一千七百则公案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灯录中公案之数凡一千七百则,山房夜话上曰:「且如禅宗门下,自二祖安心,三祖忏罪,南岳磨砖,青原垂足。至若擎叉,毬辊,用棒,使喝,及一千七百则机缘,莫不皆八字打开两手分付。」宗论三曰:「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纸,千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
(名数)五灯录中公案之数凡一千七百则,山房夜话上曰:「且如禅宗门下,自二祖安心,三祖忏罪,南岳磨砖,青原垂足。至若擎叉,毬辊,用棒,使喝,及一千七百则机缘,莫不皆八字打开两手分付。」宗论三曰:「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纸,千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
见成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即现也。见现成公案)
(术语)(参见:即现也。见现成公案)
现成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现又作见。现之义也。不借造作安排现成就之公案也。此中含褒贬二意。传灯录十二(睦州章)曰:「师见僧来云:见成公案放汝三十棒。」碧岩第九则著语亦有见成公案之说。
(术语)现又作见。现之义也。不借造作安排现成就之公案也。此中含褒贬二意。传灯录十二(睦州章)曰:「师见僧来云:见成公案放汝三十棒。」碧岩第九则著语亦有见成公案之说。
话头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匠话头所成之公案也。公案者,参禅者可研究之问题也。(参见:公案)
(术语)宗匠话头所成之公案也。公案者,参禅者可研究之问题也。(参见:公案)
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家应于佛祖所化之机缘,而提起越格之言语动作之垂示也。后人称之,名为公案。又曰因缘。公案者,公府之案牍,即律令也。至严而不可犯者,可以为法。可以断是非。从上佛祖之垂示,是宗门之正令,以判迷悟者类之。故彼拟名公案。所谓千七百则是也。碧岩九十八则评唱曰:「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同种电钞曰:「至理绝言,唯对迷机,故不获已而假言说以显道,后人将彼垂示语作公案也。」山房夜话上曰:「公案乃喻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乱实系焉,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者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中略)夫佛祖机缘,目之曰公案亦尔。」碧严集三教老人序曰:「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唱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云栖正讹集曰:「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俗语佛源】
本意是官府断案的公文案牍。禅宗认为历代宗门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明·株宏《正讹集》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从唐代始,禅门各宗就传诵著许多祖师言行和内省经验,后来陆续记载在各类语录和灯录中。如风幡、立雪、柏树子、西来意、拈花微笑、当头棒喝等,均烩炙人口。「公案」被视为禅门传法的「血脉」,祖师「直指」的法门。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打破情识之网,进而悟入「无分别智」。正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九八则评唱指出:「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禅宗的公案号称有千七百则。如果仅在字面上兜来兜去,不去悟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未公案便成纠缠的葛藤了。「公案翻腾旧葛藤」(元·耶律楚材《和裴子法韵》诗),这是不足为训的。公案不但有一针见血的机锋和理趣,而且还有诙谐活泼的语言和简洁生动的情节,对话本和公案小说的发展有其影响。此外,公案在俗语中亦指一桩事件或纠葛,如谓:了却一桩公案。(李明权)
(术语)禅家应于佛祖所化之机缘,而提起越格之言语动作之垂示也。后人称之,名为公案。又曰因缘。公案者,公府之案牍,即律令也。至严而不可犯者,可以为法。可以断是非。从上佛祖之垂示,是宗门之正令,以判迷悟者类之。故彼拟名公案。所谓千七百则是也。碧岩九十八则评唱曰:「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同种电钞曰:「至理绝言,唯对迷机,故不获已而假言说以显道,后人将彼垂示语作公案也。」山房夜话上曰:「公案乃喻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乱实系焉,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者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中略)夫佛祖机缘,目之曰公案亦尔。」碧严集三教老人序曰:「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唱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云栖正讹集曰:「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俗语佛源】
本意是官府断案的公文案牍。禅宗认为历代宗门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明·株宏《正讹集》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从唐代始,禅门各宗就传诵著许多祖师言行和内省经验,后来陆续记载在各类语录和灯录中。如风幡、立雪、柏树子、西来意、拈花微笑、当头棒喝等,均烩炙人口。「公案」被视为禅门传法的「血脉」,祖师「直指」的法门。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打破情识之网,进而悟入「无分别智」。正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九八则评唱指出:「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禅宗的公案号称有千七百则。如果仅在字面上兜来兜去,不去悟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未公案便成纠缠的葛藤了。「公案翻腾旧葛藤」(元·耶律楚材《和裴子法韵》诗),这是不足为训的。公案不但有一针见血的机锋和理趣,而且还有诙谐活泼的语言和简洁生动的情节,对话本和公案小说的发展有其影响。此外,公案在俗语中亦指一桩事件或纠葛,如谓:了却一桩公案。(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