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石蟥  拼音:shí huáng
动物名。软体动物门腹足类。体长五、六公分至一寸。体形卵圆,无壳,腹面扁平,色淡黄,背面黄绿,多粒状的小形突起物。常群集于海滨。
《国语辞典》:麝雉  拼音:shè zhì
动物名。鸟纲鹑鸡目。形略似雉,长约六十至六十五公分,头部有长羽冠,翅膀很大但不善飞,体带麝香味。产于南美。
《国语辞典》:指猴  拼音:zhǐ hóu
动物名。哺乳纲灵长目指猴科。身长约四十公分,尾部特长,约六十公分,毛色为褐色,手、足之指很长,善于抓物,故称为「指猴」。
《国语辞典》:燕鸥(燕鸥)  拼音:yàn ōu
泛指燕鸥亚科的海鸟。体长约二十至五十五公分,喙细长,尾部直长分叉,脚有蹼,羽毛由黑白色组成。以鱼类为食。生殖时成群聚集于小岛上生蛋,每次约下三至四个蛋。具有长程迁移的能力,其中北极燕鸥每年往返南北两极。种类繁多,约有三、四十多种。如小燕鸥、乌领燕鸥、鸥嘴燕鸥。
《国语辞典》:鹬鸵(鹬鸵)  拼音:yù tuó
泛指鹬鸵目的鸟类。体长约二十至五十公分,重五百公克至二千公克。外形似鹑鸡,但口吻较细长,头小颈长,羽毛短而多,翅短而圆。羽色为灰或灰褐色,具斑纹,为典型的杂食性鸟类。
《国语辞典》:虎甲虫(虎甲虫)  拼音:hǔ jiǎ chóng
动物名。昆虫纲鞘翅目虎甲虫科。体长约五、六公分,身上的色彩鲜艳,背上、脚上皆有黄色斑纹,性残暴会以口器咬人。大多生活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属肉食性昆虫,以捕捉害虫为生。可入药,用以治疗疥癣等病。也称为「班蝥」、「斑猫」、「斑蝥」、「螌蝥」。
《国语辞典》:饭匙倩(饭匙倩)  拼音:fàn chí qiàn
动物名。爬行纲蝮蛇科。长约六十公分,头部三角形,暗褐色,由口角向后有狭的白色纵带,背面灰褐色,背中线上有暗褐色斑纹,腹面淡黄色,散生不规则的大小黑斑。生活于山地。有毒,能致人以死。
《国语辞典》:茯苓菜  拼音:fú líng cài
植物名。菊科茯苓菜属,一年生草本。高十二至五十公分,茎直立,叶互生,大头羽状分裂,顶裂片宽大,侧裂片一至二对。头状花序为球形,中央部分呈淡黄绿色,周围呈白色,多于夏日开花。其嫩叶、芽可食用,全株入药,有止血、解毒的功效。也称为「鱼眼草」。
《国语辞典》:芒稷  拼音:máng jì
植物名。禾木科稗属,一年生草本。秆高十至十六公分。叶扁平,线形,光滑。叶鞘平滑无毛,无叶舌。圆锥形花序二十至八十公分,分枝一至二公分,稀疏四列。也称为「光头稗」。
《国语辞典》:花虻  拼音:huā méng
动物名。昆虫纲双翅目。形似蜜蜂,长约一点四公分,头部有复眼一对,腹面淡黄色、背黄褐色,翅透明。成虫出现于春季,常集聚于花朵中,吸取蜜汁。幼虫栖生于污水中,称为「长尾蛆」。也作「花虻」。
《国语辞典》:虹鳟(虹鳟)  拼音:hóng zùn
动物名。硬骨鱼纲鲑科。体长约五十公分以上,色鲜艳,背面、鳍呈暗绿色或褐色,杂有小黑斑,中间有一红色带子,形似彩虹。为著名的养殖鱼类。
《国语辞典》:光苔  拼音:guāng tái
植物名。属光苔科的苔类,高约达六公分,茎上叶排成二列,由晶状体的细胞组成原丝体,可反射光,呈淡黄绿色。也称为「光藓」。
《国语辞典》:海蛆  拼音:hǎi qū
动物名。节肢动物甲壳纲。体椭圆,长七、八公分,触角两对甚长,脚六对,行动甚速。群居于海滨,白天潜伏隐蔽处,夜间外出觅食。
《国语辞典》:长豇豆(长豇豆)  拼音:cháng jiāng dòu
植物名。豆科豇豆属,为「豇豆」之亚种,豆荚长三十至九十公分。种子多肾形,有白、黑、紫红等。种子和嫩荚可供食用。在台湾常俗称为「菜豆」,与豆荚较短的「菜豆」、「短豇豆」容易相混。参见「豇豆」条。
《国语辞典》:长耳鸮(长耳鸮)  拼音:cháng ěr xiāo
动物名。鸟纲鸱鸮目。体长三十至三十六公分。羽毛底色以黄褐、褐色为主,而杂以白、黑色的斑纹。耳羽很长,额头及胸部羽毛有细碎横斑。昼伏夜出,嗜食鼠类。广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