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黑湫湫
形容光线暗弱。 邵荃麟 《欺骗》:“清早的太阳从门外射进最初的光来。茅屋里不像昨夜那么黑湫湫的。”
《漢語大詞典》:黑乎乎
(1).颜色黑黑的。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挤垮它》:“小通讯员黑乎乎的小圆脸,一笑还有两个酒涡。”
(2).光线昏暗。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四:“ 永生 望了一阵,指着河东一片黑乎乎的地方,问娘道:‘那是啥村子?’”
(3).形容人多,密集成片。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他的眼前,只看见黑乎乎的一大片,都是人的脸。”
《國語辭典》:黑糊糊  拼音:hēi hū hū
1.黑色。如:「他在矿坑工作,常常把自己弄得全身黑糊糊的。」
2.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如:「晚上森林中常有黑糊糊的一片树影,只要定睛细看,就不会吓著了。」也作「黑忽忽」、「黑乎乎」。
《漢語大詞典》:黑麻麻
(1).光线昏暗貌。 华山 《远航集·窑洞阵地战》:“别说窑洞里黑麻麻,心可亮咧!”
(2).密集貌。 熊正国 《高炉边的彝家》:“十几只手一齐举起来,月光下黑麻麻的一片。” 克非 《春潮急》三五:“这时,在附近歇气的社员,听说 长生 们要和那啥‘互助组’竞赛,都跑了过来,准备助威,满田里黑麻麻的,全都是人。”
《漢語大詞典》:黑簇簇
(1).形容暗黑的物体成堆成团成丛。 朱自清 《毁灭》:“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 茅盾 《当铺前》二:“桥背后就有黑簇簇的房屋,这就是镇市梢。” 王统照 《刀柄》:“眼全花了,只是恍惚中有若干黑簇簇的肉丸在雪地上打架。”
(2).形容光线暗弱。
《國語辭典》:黑黝黝  拼音:hēi yǒu yǒu
1.形容乌黑发亮。如:「农夫在烈日下辛勤的工作,汗水在黑黝黝的肩膀上闪烁著。」也作「黑油油」。
2.光线黑暗,看不清楚。如:「四周黑黝黝的,我什么也看不清楚。」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國語辭典》:变色镜(變色鏡)  拼音:biàn sè jìng
一种会随光线变化而改变镜片颜色的眼镜。
《国语辞典》:变色眼镜(变色眼镜)  拼音:biàn sè yǎn jìng
一种镜片会随光线变化而变色的眼镜。
《漢語大詞典》:彩色摄影
运用光线、色彩手段再现自然和生活图景的摄影。先将彩色感光负片经曝光和冲洗加工后,形成与景物色彩互为补色的负像,然后将其在正性的感光材料上晒印或放大成与景物色彩一致的正片和照片。
《漢語大詞典》:暗洞洞
方言。形容黑暗,光线不明亮。 胡万春 《骨肉》:“天黑了,屋子里暗洞洞地。”
《漢語大詞典》:暗幽幽
形容昏暗,光线不足。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四:“她望着自己这间卧房,暗幽幽的,窗外暮霭茫茫,感到有点儿孤寂。”《人民文学》1977年第12期:“ 郭祥 醒了。睁眼一看,桌上那盏铁灯,暗幽幽的,母亲正深深垂着头坐在灯前做活。”
《国语辞典》:半明半暗  拼音:bàn míng bàn àn
形容光线不太明亮。如:「在这半明半暗的房间,须小心走路,以免绊倒。」也作「半明不灭」。
《漢語大詞典》:暴晒(暴曬)
(1).将物体置于阳光下使之干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灵牀上屏风平生旧物,屋漏沾溼,出暴晒之。”汉书·宣帝纪“为取暴室嗇夫 许广汉 女” 唐 颜师古 注:“暴室者,掖庭主织作染练之署……取暴晒为名耳。”
(2).太阳把光线投射到物体上。 艾青 《房顶》诗:“不是受烈日暴晒,就是受暴雨浇灌。”
《漢語大詞典》:薄暗
犹昏暗。指光线微弱,视物模糊不清。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假使半夜之后,在薄暗中,远处隐约着一位这样的粉面朱唇,就是现在的我,也许会跑过去看看的。” 茅盾 《子夜》四:“他顾不得儿子,转身就往里面跑,薄暗中却又劈头撞着了一个人。” 沙汀 《磁力》:“他退向自己的小屋里去,在薄暗中彳亍着,感到一种强烈的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