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答应(答應)  拼音:dā yìng
1.应声回答。《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刘官人打门,他那里便听见?敲了半晌,方才知觉,答应一声:『来了!』起身开了门。」《红楼梦》第一一回:「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了戏单。」
2.对答、应付。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那礼节上便不省的,倘遇著人说起诗词歌赋来,怎生答应。」《水浒传》第一四回:「二者也要教保正知道,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
3.允许、同意。《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吴二浪子说:『再赌一场,一统算帐。』大家不答应。」《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逢之趁此机会,又讹了人家一千银子,答应替他想法,包打赢官司。」
4.感应。汉。蔡邕〈伯夷叔齐碑〉:「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祷请名山,求获答应。」
5.听候使唤、伺候。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二折:「老汉最殷勤,答应在白门,谨遵老母命,持言见大人。」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兀那楼下有聪明伶俐的,著一个上楼去,答应元帅。」《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宁国府及贾赦那宅两处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个小太监答应。」
6.清时宫女有答应之称,位在贵人之下,仅供使令。见《称谓录。卷一○。列宫。常在答应》。
《漢語大詞典》:系绳
将动物系于桩上的绳子
用来拴住动物使它只能在允许范围内活动或喂食的物件;好像系绳、系链那样使用的东西(如绳、缆)
《漢語大詞典》:赐许(賜許)
允许的敬辞。 唐 无名氏 玉泉子:“ 庶锡 復再拜曰:‘尚书适已赐许,皇天后土,实闻斯言。’”《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今蒙孃教,听从游学,未季(知)娘子赐许己不?”
分類:允许敬辞
《漢語大詞典》:就请
随意地或乐意地得到允许的,受到亲切邀请的。例如:如果有任何人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得更好,那就请他做吧。
《國語辭典》:依允  拼音:yī yǔn
允许、同意。《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田大、田二初时不肯,被田三夫妇内外连连催逼,只得依允。」《红楼梦》第六四回:「今见贾琏有情,况是姐夫将他聘嫁,有何不肯,也便点头依允。」
分類:同意允许
《國語辭典》:作准  拼音:zuò zhǔn
允许、承认。《喻世明言。卷九。裴晋公义还原配》:「一连求了五日,并不作准。身边银两,都在衙门使费去了。」
《國語辭典》:容乞  拼音:róng qǐ
恳求允许。《水浒传》第五三回:「容乞暂请公孙先生下山,破了高廉,便送还山。」
分類:恳求允许
《漢語大詞典》:面许(面許)
当面允许、赞同。旧唐书·姜公辅传:“后因 公辅 辞退,朕已面许。”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日本:“﹝ 李宗城 ﹞欲借此以復先世 曹国公 故封, 石司马 亦面许之。”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方才县尊已面许我回文,我且递上呈子去,等他替我回了文去,再为斟酌。”
《漢語大詞典》:察允
明察允许。 唐 韩愈 《上郑尚书相公启》:“言语精神,不能自明,不蒙察允,遽以慙归。”
分類:明察允许
《國語辭典》:议价(議價)  拼音:yì jià
由买卖双方共同协商议定物品价格。
《國語辭典》:允诺(允諾)  拼音:yǔn nuò
答应、同意。《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当下刘元普又说起长公子求亲之事,张老夫人欣然允诺。」
《國語辭典》:许配(許配)  拼音:xǔ pèi
女方应允男方的求亲而订立婚约。《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姓李,生一女,年已及笄。许配卢生。」《红楼梦》第五回:「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与汝。」也作「许婚」、「许嫁」、「许字」。
《国语辞典》:偷吃  拼音:tōu chī
1.未经允许,将食物拿来吃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了!』」
2.避开他人注意,暗中的吃。《红楼梦》第六九回:「这样好菜好饭浪著不吃,却往园里去偷吃。」
《漢語大詞典》:赦赎(赦贖)
允许犯人用钱物赎免罪刑。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於数赦。赦赎数,则恶人昌而善人伤矣。”
《國語辭典》:应允(應允)  拼音:yìng yǔn
答应、允诺。《三国演义》第三九回:「他若令主公去征讨江东,切不可应允。」《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武正字听见有迟衡山,也就勉强应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