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儒素
(1).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三国志·魏志·袁涣传:“ 霸 弟 徽 ,以儒素称。”世说新语·德行“见者以为真孝子”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少而孤贫,能善树节,以儒素见称。”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柳应规 以儒素进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税居之为善也。” 清 毛际可 《〈楝亭集〉序》:“ 荔轩先生 家世通显,为天子亲臣,乃被服儒素,黽勉尽职,不涉户外一事。”
(2).宿儒,名儒。晋书·儒林传·徐邈:“及 孝武帝 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 邈 即东州儒素,太傅 谢安 举以应选。” 南朝 梁 江淹 《张令为太常领国子祭酒诏》:“师氏之任,宜归儒素。”
(3).泛指儒士。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我 大和皇帝 祖玄元之教,挹清净之风,儒素緇黄,鼎足列座。”
(4).儒术,儒学。宋书·自序:“ 仪 篤学有雅才,以儒素自业。” 宋 王禹偁 《崑山县新修文宣王庙记》:“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兴,实仓廪而礼节未知,既富庶而教化不至。”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窃念臣运偶文明,世专儒素,靡学 孙 吴 之法,耻道 桓 文 之事。”
(5).指读书人家。 宋 陈亮 《祭叶正则外母高恭人翁氏文》:“惟恭人生长儒素,嬪於勋门。”
(6).儒雅质朴。隋书·杜台卿传:“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
《漢語大詞典》:缝掖(縫掖)
亦作“ 缝腋 ”。 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后汉书·王符传》:“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李贤 注:“礼记·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 郑玄 注曰:‘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单衣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贱不足以赎 邕 , 鴈门 缝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传:“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尽缝掖,不可以一夫私怨开祸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馆蒙示和谢惠连秋怀诗走笔和之》:“安能学缝掖,巧黠各相半。”
《國語辭典》:醇儒  拼音:chún rú
学问专精纯正的儒者。《汉书。卷五一。贾山传》:「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醇儒。」《南史。卷七一。儒林传。何佟之传》:「佟之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委曲诱诲,都下称其醇儒。」也作「纯儒」。
《漢語大詞典》:重席
(1).层迭的坐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坐席层迭的多少表示身分的高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季氏 饮大夫酒, 臧紇 为客,既献, 臧孙 命北面重席,新樽絜之。” 杨伯峻 注:“重席,二层席。古代席地坐,席之层次,依其位之高低。仪礼·乡饮酒礼云:‘公三重,大夫再重。’则重席,大夫之坐。”仪礼·乡射礼“大夫辞加席,主人对,不去加席” 汉 郑玄 注:“辞之者,谦不以己尊加贤者也;不去者,大夫再重席,正也。宾一重席。”
(2).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载: 戴凭 解经不穷,“遂重坐五十餘席”。后用以借指学问渊博的儒者。周书·儒林传序:“握素怀鈆重席解颐之士,间出於朝廷。”南史·谢举传:“ 广 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尾、斑竹杖、滑石书格荐之,以况重席焉。” 唐 骆宾王 《上郭赞府启》:“味道弹冠,望横经於重席。”参见“ 重坐 ”。
《漢語大詞典》:重坐
重罚,重刑。魏书·孝感传·长孙虑:“母因饮酒,其父 真 呵叱之,误以杖击,便即致死。 真 为县囚执,处以重坐。”
(1).指层迭列置的坐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高廊四注,重坐曲阁。” 郭璞 注引 司马彪 曰:“廊廡上级下级皆可坐,故曰重坐。”一说,重坐即重轩;或谓重坐即重室,指两层的楼房。参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裴駰 集解引 晋 郭璞 注, 清 王先谦 汉书补注
(2).谓所坐席位铺有多层坐垫。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羣臣能説经者更相难詰,义有不通,輒夺其席以益通者, 凭 遂重坐五十餘席。”
《國語辭典》:缝衣(縫衣)  拼音:féng yī
缝制衣服。如:「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缝衣是其基本功夫。」
《漢語大詞典》:缝掖(縫掖)
亦作“ 缝腋 ”。 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后汉书·王符传》:“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李贤 注:“礼记·儒行:‘ 孔子 曰:“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 郑玄 注曰:‘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单衣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大夫士,狐貉缝腋,羔麑豹袪。”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陛下若以臣之贱不足以赎 邕 , 鴈门 缝掖有効矣。”明史·金毓峒传:“因言 復社 一案,其人尽缝掖,不可以一夫私怨开祸端。” 清 汪懋麟 《同展成入直史馆蒙示和谢惠连秋怀诗走笔和之》:“安能学缝掖,巧黠各相半。”
《漢語大詞典》:臞儒
清瘦的儒者。含有隐居不仕之意。语本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相如 以为列僊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僊意也。” 宋 苏轼 《雪后刘景文左藏和顺闍黎诗见赠次韵答之》:“载酒邀诗将,臞儒不是仙。” 金 元好问 《寄刘光甫》诗:“山泽臞儒亦自豪,尘埃俗吏岂胜劳。” 明 杨慎 《二伯论下》:“然则 公羊 不出户之臞儒也,其习鄙,其言戇,故曰: 公羊 偏辞也。”
《漢語大詞典》:儒效
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宋 李觏 《袁州学记》:“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旨。” 张通典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 明治 启维新,儒效兼霸王。”
《漢語大詞典》:旧生(舊生)
犹先儒。生,古时为儒者之称。 汉 王充 论衡·本性:“昔儒旧生,著作篇章,莫不论説,莫能实定。”
分類:为儒儒者
《漢語大詞典》:方领(方領)
(1).方形衣领。《礼记·深衣》“曲袷如矩以应方” 汉 郑玄 注:“袷,交颈也。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 夏炘 学礼管释·释深衣对襟:“深衣之领为四角,每角二寸,四角共八寸……四角成矩形,故曰方领。”后汉书·马援传:“ 勃 衣方领,能矩步。” 李贤 注引《前书音义》:“颈下施衿领正方,学者之服也。”
(2).因以指儒者或儒者之服。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将使圆冠方领,再行 邹 鲁 之风。” 裘廷梁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文言之害,靡独商受之,农受之,工受之,童子受之,今之服方领、习矩步者皆受之矣。”
《漢語大詞典》:后儒(後儒)
后世的儒者。亦以指二 程 朱子 。 明 王守仁 《答陆原静书》:“但后儒之所谓著察者,亦是狃於闻见之狭,蔽於沿习之非。”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理》:“古人所谓天理,未有如后儒之所谓天理者矣。”
分類:儒者
《漢語大詞典》:君子儒
君子式的儒者。儒,为古代学者的通称。论语·雍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文中子·周公》:“或问 宇文俭 ,子曰:‘君子儒也。’” 唐 刘禹锡 《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惟太保府君志为君子儒,以明经居上第。”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老相公, 飞卿 他是君子儒,有何罪将他吊起来。”
《國語辭典》:马帐(馬帳)  拼音:mǎ zhàng
东汉马融授徒时常坐在绛纱帐里,后人就称讲座或老师为「马帐」。见《后汉书。卷六○。马融传》。也称为「绛帐」。
《漢語大詞典》:巨儒
造诣高深的儒者。 汉 桓宽 盐铁论·杂论:“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虽非正法,然巨儒宿学,恧然不能自解,可谓博物通士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荀况 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 清 曾国藩 《经史百家简编序》:“ 乾 嘉 间巨儒辈出,讲求音声詁训。”
《國語辭典》:宋儒  拼音:sòng rú
宋代讲习并提倡理学的儒者。
《國語辭典》:宋学(宋學)  拼音:sòng xué
宋儒性理之学。参见「理学」条。
《漢語大詞典》:愚儒
昧于事理的儒者。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 李斯 曰:‘……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汉书·张汤传》:“上问 汤 , 汤 曰:‘此愚儒无知。’”
分類:事理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