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3,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优借
借借
借若
称借
借道
枝借
资借
借字
借音
借鉴
求借
上借
出借
借方
借或
《漢語大詞典》:优借(優借)
(1).优待,借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晋 朝南渡,优借士族,故 江 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僕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时 吒利 初立功, 代宗 方优借。”
(2).宽容,宽假。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夏州 边镇,朝廷向来每加优借, 府州 褊小,得失不繫重轻,且宜抚諭 彝兴 ,庶全大体。” 宋 司马光 《辞入对小殿札子》:“以臣劝君,其罪至大,緃陛下优借,而天威咫尺,恐陨越随之。”
《漢語大詞典》:借借
(1).借出。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四引《马癖记》:“校书郎 李蟠 蓄马甚多,出游则一里更二马;借徣供应,可逮十家。”
(2).借取置办。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皇后出乘舆:“士庶家与贵家婚嫁,亦乘檐子,只无脊上铜凤花朵。左右两军,自有假赁所在,以至从人衫帽,衣服从物,俱可赁,不须借徣。” 邓之诚 注:“徣即措。”
分類:借取置办
《漢語大詞典》:借若
犹假如。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 真卿 曰:‘ 平原 兵新集,尚未训练,自保恐不足,何暇及邻!虽然,借若诺子之请,则将何为乎?’”
分類:假如
《漢語大詞典》:称借(稱借)
称许。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试取其所为文投执事,而诸公见之,乃大称借,以为非世俗之所知。”
分類:称许
《國語辭典》:借道  拼音:jiè dào
借路经过。《谷梁传。僖公二年》:「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韩非子。说林上》:「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也作「假道」。
《漢語大詞典》:枝借
犹寄居,栖身。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丁掇英先生:“二月中行抵 长安 ,幸赖 董观桥 中丞,悯穷鸟之投怀,拯枯鱼於涸辙,荐主 同州 讲席,始得暂为枝借,免作飘蓬。”
分類:寄居栖身
《漢語大詞典》:资借(資借)
凭借,借助。 宋 黄庭坚 《寄陈适用》诗:“邑邻 陈太丘 ,威德可资借。”
分類:凭借借助
《國語辭典》:借字  拼音:jiè zì
1.以同音字或近音字通用假借。参见「通假」条。
2.借贷财物的凭證,由出借人保存。也作「借据」、「借券」。
《漢語大詞典》:借音
指通假字改变声调以从本字的读音。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上:“书之难,不唯句度义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若某字,以朱发平声,即为其字,发上声变为某字,去、入又改为某字。转平、上、去、入易耳,知合发不发为难……至如‘亡’字、‘无’字、‘毋’字,并是正‘无’,非借音也。”
《國語辭典》:借鉴(借鑑)  拼音:jiè jiàn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警惕。如:「我们应当以历史为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也作「借镜」。
《國語辭典》:求借  拼音:qiú jiè
向别人借贷财物、或请求借用。如:「迫于生活穷困,他只好四处向朋友求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小子是失路的举子,赶过宿头,幸到宝庄,见门尚未阖,斗胆求借一宿。」
《骈字类编》:上借
唐 张说 杂曲歌辞 其二 舞马词 天禄遥徵卫叔,日龙上借羲和。
《國語辭典》:出借  拼音:chū jiè
借出。如:「图书馆里珍藏的绝版书概不出借,只能在馆中阅读。」
分類:出借出去
《國語辭典》:借方  拼音:jiè fāng
1.簿记上指与贷方相对的一方。借方与贷方均用以代表记载会计项目与金额的位置。
2.向人借钱的人,称为「借方」。
《漢語大詞典》:借或
即或,即使。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下》:“夫 卯 ( 少正卯 )兼五者之恶,借或可除,而曰有一于人皆所不免,然则世之被戮者,不胜其众矣!”
分類:借或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