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借契  拼音:jiè qì
向人借用财物时所立的契约。明。无名氏《寻亲记》第四出:「立借契人周羽,为因缺欠使用,情愿借到张处白银。」
分類:借据
《漢語大詞典》:借巧
借用技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且《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鋭笔,怯於争锋。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於适要,则虽旧弥新矣。”
分類:借用技巧
《漢語大詞典》:借亲(借親)
犹借吉。宛委山堂本说郛卷七三引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借亲》:“父母垂死,人子于此正哀痛彻骨,几不欲生之时也。今人反以送死为缓,惟以借亲为急。父母死未即入棺,仍禁家人辈未得举哀。弃亲丧之礼,而讲合卺之仪;寘括髮之戚,而修结髮之好。”详“ 借吉 ”。
分類:宛委山
《漢語大詞典》:借吉
旧指子女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成婚。旧唐书·蒋乂传:“臣闻里俗有不甚知礼法者,或女居父母服内,家既贫匱,旁无至亲,即有借吉以就礼者。男子借吉而娶,臣未尝闻之。” 宋王溥 唐会要·夺情引 裴堪 疏云:“伏见駙马都尉 张茂宗 犹在母丧,圣恩念其亡母遗表,许公主今年八月出降,仍令 茂宗 借吉就昏。”
《高级汉语词典》:借情
假托某种情况或缘故
《國語辭典》:借券  拼音:jiè quàn
借贷财物的凭證,由出借人保存。《儒林外史》第三一回:「有人欠先君银钱的,娄老伯见他还不起,娄老伯把借券尽行烧去了。」也作「借据」、「借字」。
《漢語大詞典》:借胎
迷信说法,谓神仙鬼怪为某一目的而借人的肉身降生世间。红楼梦第一二○回:“大家又将 贾政 书内叫家内不必悲伤,原是借胎的话解説了一番。”
《漢語大詞典》:借训(借訓)
(1).借音义相通的字解释别的字。 清 刘淇 《〈助字辨略〉自序》:“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也’、‘斋之为言齐也’是也。”按此言以“效”训“学”、以“齐”训“斋”,谓之借训。
(2).古人解经旧注中,凡不见于说文而又不知其所出的义训,谓之借训。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 宋半塘 ﹞为《説文解字疏》,详赡辨博,又益以附、借、备三门,如水部‘沛’字,本 辽东 水名,附训为泽,借训为大,为仆,此皆见於经传者。若见於史者,如汉书·礼乐志:‘神哉沛。’ 师古 注:‘沛,疾也。’ 司马相如 《封禪文》:‘沛然改容。’ 师古 注:‘感动。’又《大人赋》:‘沛艾赳螑。’注:‘ 张揖 曰:沛艾,駊騀也。’则谓之备也。此乃 宋氏 一家之学。附者,説文无此训,以经注训附益之,故曰附。至于借例,与附益无二;又非通借之借,意当时必有一説以处之,不可得闻矣。”
《國語辭典》:借约(借約)  拼音:jiè yuē
借据。《儒林外史》第五回:「每月三分钱,写立借约,送在严府,小的却不曾拿他的银子。」
分類:借据
《漢語大詞典》:借装(借裝)
假扮,装扮。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在京师时,村人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 山东 、 河北 村人,以资笑。”
分類:假扮装扮
《漢語大詞典》:借宫
北曲的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按一定规则联缀而成的。在杂剧的套数中有时借用相近宫调的曲子入套,称为借宫。散曲的套数不借宫。如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套数的曲调是正宫,但其所用曲子中属于正宫的只是前面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几支;后面的《上小楼》《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等属于中吕宫,《耍孩儿》《煞》(包括《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等属于般涉调。这种现象,即称借宫。参阅 元 周德清 中原音韵、 涂宗涛 《诗词曲格律纲要》第三章第三节。
《漢語大詞典》:醵借
筹借。 宋 苏轼 《与萧朝奉书》:“贱官重累,敢望矜恤。特为於郡中诸公,醵借白直数十人送至 方口 。计未远出州界,切望垂念。”
《高级汉语词典》:预借元宵
预先点放灯
《分类字锦》:预借夏税(预借夏税)
宋史食货志绍兴六年八月预借江浙来年夏税䌷绢之半尽令折米两浙䌷绢各折七千江南六千有半每疋折米二石
分类:赋税
《漢語大詞典》:译形借声(譯形借聲)
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现象。谓改易字形,同声假借。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 汉 之徒隶写官,译形借声,皆起而与圣者并有权。”
《漢語大詞典》:邑借
古代 辰韩国 官职名。后汉书·东夷传·辰韩:“诸小别邑,各有渠帅,大者名臣智,次有俭侧,次有樊秖,次有杀奚,次有邑借。” 李贤 注:“皆其官名。”
分類:韩国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