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倒戈  拼音:dào gē
军队背叛,反戈相向。《书经。武成》:「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程远志被斩,皆倒戈而走。」
《國語辭典》:倒置干戈  拼音:dào zhì gān gē
把兵器收起来,不再打仗。《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也作「倒载干戈」。
《國語辭典》:倒持泰阿  拼音:dào chí tài ē
泰阿,宝剑。倒持泰阿指手持泰阿剑刃,以柄向人。比喻授人以权,自己反受伤害。《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也作「泰阿倒持」。
《漢語大詞典》:倒戈
放下武器。指投降敌方。 唐 鱼玄机 《浣纱庙》诗:“一双笑靨纔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説 玄德 立起免死旗,但 川 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 茅盾 《子夜》二:“ 日本 报上还说某人已经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漢語大詞典》:偃革倒戈
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偃革倒戈,归马放牛,乃灭 殷 以后事;今 楚 汉 相持,正是兵锋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顾其为迂,何也?”
《國語辭典》:倒戈卸甲  拼音:dào gē xiè jiǎ
阵前反正或放下武器。《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说玄德立起免死旗,但川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如伤者偿命。」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四折:「呀!杀的他忘魂丧魄怎还乡,倒戈卸甲尽来降。」
《漢語大詞典》:弃甲倒戈(棄甲倒戈)
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三国演义》第四六回:“若是这个月破的,便破;若是这个月破不的,只可依 张子布 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徐庶成真:“俄而,众贼麕至,某将仓卒拔剑,剑即飞去。须臾,贼众纷纷众甲倒戈而北。”
《漢語大詞典》:前徒倒戈
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书·武成》:“前徒倒戈,攻於后以北,血流漂杵。” 明 邵璨 《香囊记·授诏》:“纷纷 犬戎 ,落落 氐 羌 种。空有聚蚁屯蠭,看前徒倒戈自攻。” 郭沫若 《屈原研究》三:“当兵的结果,故惹起‘前徒倒戈’的悲剧,便是俘虏兵掉头,或奴隶叛变。”
《國語辭典》:解甲倒戈  拼音:jiě jiǎ dǎo gē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隋书。卷五九。炀三子传。元德太子昭传》:「若王师一临,旧章暂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也作「解甲投戈」。
《國語辭典》:掉头(掉頭)  拼音:diào tóu
1.摇头。《庄子。在宥》:「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
2.转过头。多表示不顾而去。唐。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3.回头。如:「他掉头看著在沙滩上留下的脚印。」
4.断头。如:「刽子手吆喝一声,那犯人应声掉头。」
5.车、船等转向反方向。如:「你在这里等我,我的车子从那一边掉头过来。」
《漢語大詞典》:回戈(迴戈)
(1).掉转兵戈;回师。多用以称颂王师赫赫之威。 汉 扬雄 《长杨赋》:“夫天兵四临, 幽都 先加,迴戈邪指, 南越 相夷,靡节西征, 羌 僰 东驰。”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迴戈东征, 吕布 就戮,乘辕将返, 张杨 殂毙。”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迴戈弭节,以麾天下;远无不服,邇无不肃。”旧唐书·李錡传:“三将夙有向顺志……乃迴戈趣城,执 錡 於幕。”
(2).犹倒戈。旧唐书·懿宗纪:“除 庞勛 亲属及 桂州 迴戈逆党,为贼胁从及因战阵拒敌官军……今并释放,一切不问。”
《漢語大詞典》:还兵(還兵)
(1).回师。史记·秦始皇本纪:“以攻 龙 、 孤 、 庆都 ,还兵攻 汲 。” 汉 枚乘 《上书重谏吴王》:“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新唐书·刘悟传:“吾属为驱迫就死地,孰若还兵取 鄆 立大功。” 清 顾炎武 《京口即事》诗:“转战收 铜马 ,还兵饮 月支 。”
(2).倒戈,反正。《史记·项羽本纪》:“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 秦 ,分王其地,南面称孤?”
(3).交还兵权。三国志·蜀志·宗预传:“ 预 答曰:‘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
《国语辞典》:倒把锄头(倒把锄头)  拼音:dào bǎ chú tou
反手往后锄了一耙。比喻倒戈相向。《金瓶梅》第六九回:「王三官干得好事,把俺每稳在你家,倒把锄头反弄俺每来了!」
《國語辭典》:策反  拼音:cè fǎn
我方工作人员渗透敌人内部,与敌方人员建立情谊,然后以各种方法说服敌方人员或其首脑,在适当时机接受我方之指挥,以为我方服务。